為什麼有些城裡人喜歡到農村採挖野菜呢?

農友君


【大別山鷹】答疑:野菜是生長在田野裡的植物,城裡人要想嚐到新鮮美味的時令野菜,理所當然只有到城郊外的農村才能採摘得到。城裡人喜歡到農村挖野菜嚐鮮是一種慾望,但大多數到農村來並非單純是為了挖野菜,還隱藏了其它的農村情結,下面我就來講給你聽,看是不是這幾個理兒:

【1】放鬆心情,親近大自然:在城市裡生活,活動空間有限,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在小區的狹窄範圍,這人整天在水泥叢林和車水馬龍的馬路上繁忙穿梭,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壓抑,人們的精神也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於是就想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去放鬆心情,吐出心中的沉悶之氣,而春天的農村正是這樣的理想之所,能借挖野菜的機會漫無邊際地行走在大自然之中,感受自然帶給人類的快感。

【2】認識自然,增長知識:自然界是博大的,自然界的動植物品種繁多,變化無窮,外面的世界對生長在城市的人都說逐漸陌生,特別是年青人更是知之甚少,以至於有許多城市裡的小孩子把牛當成羊,說大米是樹上結的,更不要說哪些野菜能吃,哪些野菜還是藥材之類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採摘野菜時,帶上小孩到田野裡去獵奇,傳授一些動植方面的辨別知識,開闊知識視野也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嗎?

【3】鍛鍊身體,寓教於樂:城市人,特別是老年人和久坐辦公室的人,在身體上由於缺少鍛鍊,多多少少也留下了一些不好的症狀,如果利用晴朗天氣和節假日,多到野外走走看看,既鍛鍊了身體,又能收穫一點自然的饋贈,這一舉兩得的大好事,落在誰的身上都樂意做。

以上是@大別山鷹的個人觀點,關注@大別山鷹,關注#頭條三農#,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三農觀點。


大別山鷹


因為我們心中都有深深的鄉愁情懷,城裡人往前數三輩都是農人出身,大多數農人經歷過饑荒,野菜成了很多人的救命菜,可以說是融入了我們的成長血脈裡,就這樣一代一代往下傳,所以城裡人喜歡到農村採挖野菜未嘗不是這種民族生存習性的延伸。只不過現在不再是為了救荒,更多的是一種消遣。


農村人俗話講,糠菜半年糧。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兒時家裡窮,生產隊裡分的糧食又少的可憐,大多都捨不得吃,但又不能不吃東西,天無絕人之路,缺少糧食吃,鄉親們就靠應季的野菜度日,可以說,在那個年代裡是野菜延續了人們的生命!


春天各種野菜爭相生長,把大地點綴得生機無限。去地裡挖野菜那是一件極其快樂而有趣的事,我們這些小孩子,放學後不用大人吩咐,拿著小鏟子,挎上小籃子,一路奔跑著來到野外。


陽春三月,嫩綠的野菜從地裡鑽出來,放眼望去,滿眼的興奮:苦菜、七七菜、薺菜,還有很多叫不出名的野菜,一叢叢,一簇簇,探頭探腦的,如繁星般裝扮著田野,裝扮著溝畔……。苦菜、七七菜一看便能認出來,薺菜葉子呈羽狀分裂,裂片有缺刻,花為白色。野蔥,因為它出土的部分像蔥,挺拔修長,可以稱為蔥,而埋在地下的那部分卻長得像蒜頭,可以稱之為蒜。小根蒜綠色的根鬚露出地面,很容易就找到。


有時我們一邊挖野菜一邊唱著歌謠:“小根蒜,大腦瓜,好吃又好挖!”“小鐮刀、小剪刀,挖呀挖,挖苦菜、挖薺菜。”“苦菜花香,吃了身體硬邦邦;苦菜葉苦,常吃好比人參補。”“春風吹,苦菜長,山溝山坡都是糧。”我高聲吆喝著,小夥伴們也跟著吆喝,歡笑聲瀰漫了整個田野。



一群無憂無慮孩子比賽似的搶著挖,籃子很快就滿了。這時我們把籃子放在一邊,開始在藍天下做遊戲,直至夕陽染紅了西天,我們才提著滿滿的一籃野菜蹦蹦跳跳地沿著田邊小路,向炊煙裊裊的村裡跑去……


回到家,媽媽把野菜區分開來,苦菜最多,多半是洗淨蘸醬吃,有時也做“小豆腐”。七七菜有刺,蒸吃、做“小豆腐”都美味可口。野芹菜的香味很特別,做成泡菜,脆生生的,它既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又能降血脂。媽媽把野芹菜擇好放在一邊,說留給爺爺吃,爺爺有高血壓,是治爺爺病最好的藥。



將薺菜、苦菜洗淨,放入適量的米醋、醬油、鹽,輕搓涼拌,看起來綠色蔥翠,賞心悅目,吃起來清甜爽口,滿嘴生津。因為這些野菜是野生的,多半還能咀嚼出曠野的清香。有時媽媽會將它們切碎,撒上鹽再和上些玉米麵上鍋蒸,土灶支大鍋,風箱吹柴火,蒸熟後柔嫩綿軟,清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當聞到鍋裡飄出一陣陣菜香時,我的心就醉了。媽媽還沒揭開鍋,我和弟妹們就踮著腳圍著灶臺捧著小碗,等待著出鍋。媽媽每次總是先盛好一大碗,讓我先端給爺爺後再回來吃。媽媽說,好東西要讓長輩先品嚐。我謹記媽媽的叮嚀快步地走向爺爺屋裡,當然少不了爺爺的誇讚,心裡美滋滋的,因為我的勞動讓全家人都品嚐到了生活的鮮美。

在挖野菜的平凡勞動中,我知道了很多的大道理——野菜生存能力強,不論是肥沃的田間地頭,還是貧瘠的溝上坡下;不論是在陽充足的曠野,還是在陰暗潮溼的旮旯,哪怕只有一抔泥土,哪怕只有一絲水分,它都能吐綠飄香、都能默默無聞地在野地裡繁衍、在野地裡生長,年復一年,隨時準備著為人類奉獻……


我們愛野菜,讚美野菜,我們更應該感恩野菜!


稻荷藝文


我覺得吧,其中的奧妙很多?

城裡人大部分是來自農村,或者親屬在農村,在過去的歲月裡,農村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總是離不開山野菜的陪伴。即使院子裡有自己種植的蔬菜,但是由於節氣或自然條件的約束而無法接續。而且山野菜的味道與植養的皆然不同。記得小時候,特別是那難忘的六十年代,是春天的山野菜救濟了我們村裡人!

現在的城裡人,吃膩了生猛海鮮,吃討了大魚大肉。什麼自駕遊啊、什麼聚聚歡呀,在農家院裡享受生活,追求舌尖上的陶醉,尋找自我人生之源。

不是人們的品味,也不是味覺的泛濫,應該是:一種輪迴。就像衣裝一樣,帶扣的衣服穿貫啦,開始討厭麻煩,穿上了拉鍊。這就是什麼事情都在變化,但是千變萬化,離不開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

說多了!有點胡言亂語了。請見諒🙏

(也可能認識有誤,請斧正)


一片雲101511871


城裡人喜歡到農村挖野菜有幾個原因。

一是在城市上班一族,緊張勞累一週,趁著明媚的春天,以挖野菜為名來周邊鄉下體驗春天的氣息,觀賞農田裡勃勃生機的綠色莊稼和各種盛開的春花,得以親近自然、放鬆身心。

二是退休的老人回憶過去的味道,幾人結伴去農村挖野菜,順便欣賞陽春三月的鄉間美景,呼吸田野自然清新的空氣,享受在城裡享受不一到的田園風光。

三是夫婦開車帶著孩子去農村親近自然,與孩子一塊挖野菜、釣魚等,教育孩子知道勞作的辛苦,衣食不易。

最近還看到週末時幾個城裡小家庭在中午的時候,用自帶的炊具在河邊燒飯,大人小孩各有分工,一家人其樂融融的享受野餐。

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野菜採摘時,香椿、薺菜等都是時令菜,美味鮮香,還有藥用功效,各種做法都能令人滿足口福。




耕耘大地一一春華秋實


如今的野菜,農村人沒人要,城裡人買不到,成為一種尷尬的境地,很多人對野菜並不陌生,人們餐桌上經常見到如:馬齒筧、婆婆丁、灰灰菜、折耳根、刺嫩芽、椿芽等。在筆者家鄉,人們吃得最多的是折耳根、香椿,其他都不怎麼吃,而這兩種野菜在市場的驅使下已經發展成為人工種植,多少失去了它的野味,但是我們吃的,都是野生的。​

以前的窮人,大多經歷過艱苦歲月、饑荒年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加上本稻的產量低,糧食緊缺,如遇年歲不好,幾乎顆粒無收,只要能活命,只要吃不死人的都吃,不光是野菜,還有樹皮。

小時候曾聽到過很多寨上的老人們講,60年代,遇大旱,糧食收成微乎其微,多數鄉親絕收,挖光了周圍山裡的野菜,吃光了能吃的樹皮,甚至到最後有人吃觀音土,後來才得知觀音土是我們當地稱為“白鱔泥”的一種黏性土,捏成丸子狀直接用水送服,後來因為腸梗阻不能方便,沒幾天就去世了。

野菜之所以是野菜未能成為蔬菜,是幾千年來古人生活的智慧結晶,雖然能食用,但是部分野菜不能長期食用,且過去烹飪技術發展也未有當下這麼發達,偶爾吃吃改善口味是挺不錯的,比如香椿,多食則有亞硝酸鹽中毒危險。

如今,生活好了,農村人好不容易過上好生活,野菜雖然多,但是吃的人卻很少,一方面是苦日子過怕了,另一方面是對於野菜的認知缺乏,近在咫尺卻不知道能吃,那些吃過野菜的老人,幾乎看不到吃野菜的。而城裡人吃慣了大魚大肉跟大棚蔬菜,對於野菜好奇,同時也想改善下口味增加生活的豐富性,還有就是養生的追求,野菜一般具有藥用價值,本來吃到的機會就少,所以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不管是城郊還是城市綠化帶跟花園,總會看到城市挖野菜大軍,那種執著的精神讓人感嘆不已。由於野菜的時令性跟野性,也促使了能成為城市餐桌新寵,反而農村吃野菜的不多,平常吃的都是各種自家種的蔬菜,比起城市更偏向肉食的飲食習慣跟生活水平,是農村人吃野菜少的原因之一。






龍呀視頻


為什麼有些城裡人喜歡到農村採挖野菜呢?

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各有各的好處,生活環境不一樣,各有各的喜歡。城裡人每天都是去菜市場買菜,買來買去都不知道買什麼菜吃好,大魚大肉吃膩了,總是想換個口味來吃。

當然一到春天野菜就成了城裡人喜愛的美食。野菜吃起來特別香,純天然野菜,吃起來放心,有利於健康。就是別人吃膩的東西你還覺得好吃,最常見的折耳根成了餐桌上人們最愛的一道涼菜,吃起來清涼爽口。

一到春天人們就想到去農村挖野菜,野菜不但好吃,營養價值豐富。翻山越嶺去挖,感覺特別好玩,城裡人覺得稀奇,感覺就是一種樂趣。又可以吃又可玩,雙豐收和而不為呢。農村裡的人就覺得很常見,經常經歷過習慣這種生活。農村人進城一樣有一種新鮮感覺,覺得城市裡也好。

換個地方換了一種心情,想到去農村挖野菜即可以吃,又可以去體驗一下生活,找一下童年的回憶,在農村挖野對於城裡人來說是一種快樂,感受大自然新鮮空氣,整個人感覺很舒心,減少身心的疲勞。





山城辣妹子


城市居民喜歡在農村挖掘野菜的原因有很多。

一 首先是在城市工作一個星期的壓力和疲勞。 充分利用明媚的春天,到周圍的鄉村挖掘野菜,體驗春天的氣息,並觀看農田中充滿活力的綠色農作物和各種盛開的春天的花朵,以接近自然並放鬆身心。 身心。

二 其次,退休的老人回想起過去的滋味。 幾個人去鄉下挖野菜。 順便說一句,他們在三月和三月享受著鄉村的美麗風景。

三,夫婦倆開車送孩子到鄉下去親近大自然,與孩子們一起挖野菜和魚類,並教育孩子們辛勤工作和衣食困難。

四 最近,我還看到城市中的幾個小家庭在週末在河邊用自己的炊具做飯。 成人和兒童都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家庭樂於野餐。

五 在春季,當收穫野菜時,香椿和a菜都是時令菜餚,美味又香,還有藥效,各種方法都能滿足口味。


熱點熱門


城裡人到農村挖野菜吃,挖的是一種情懷,吃的是一味記憶!

大家好,我是山裡伢伢。我家在武漢和黃岡的親戚都特別喜歡回農村,他們也都喜歡吃農村的各種野菜野果,每每回來都親自下地上山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候還會帶著他們城裡的朋友一起來。所以我來針對這個問題分享一下我的觀點,他們作為新都市人有穩定的工作,有可觀的收入,可以說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愁。可為什麼他們偏偏對咱農村的野菜情有獨鍾,念念不忘呢?他們不畏旅途辛苦,來回奔波,不嫌耗時費力,親自踏尋採收,絕對不只是為了吃這麼簡單的事,也不會完全因為農村的野菜是免費和純天然的。我認為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城市高樓林立,少有空曠土地,即使有也不一定能生長很多野菜,而且品類也受限,還要受水泥、石灰、汽車尾氣的汙染。而農村土地寬闊,自然環境好,汙染源少,野菜品類也多。尋找起來更方便,收穫更多,吃起來也更健康。

2.久居城市,車馬喧囂,人聲鼎沸,面對擁擠的人流和穿梭不停的車輛,偶爾想回歸寧靜,想過一種與世無爭的慢生活,想遠離嘈雜,想親近自然,想聞一聞泥土的味道。

3.憶苦思甜,滌盪心靈。不是所有人一出身就“非富即貴”,特別是農村走出去的人,他們付出的努力往往是普通人的很多倍,他們無法忘卻自己或父輩原本的生活狀態,而更堅定要將這種奮鬥精神傳揚下去,一代又一代。

4.思鄉心切,念念不忘故鄉情。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枝一葉,一塵一沙都是最美的畫。兒時吃過的菜,路過的橋,聞過的花香都在記憶深處縈繞。什麼時候想了就回來了。

5.體驗農活,感受鄉村生活,帶小朋友接受勞動教育,培養艱苦奮鬥作風,激勵奮發圖強。

總結: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所有的喜好都源於內心深處的念,心心念唸的都是歲月流逝後那些最初的記憶。


山裡伢伢


不是為嚐鮮!也不是圖娛樂!


要嚐鮮?野菜城裡也買的到!而且一點都不貴!不缺錢的,不用非得自己挖。

要娛樂?出去玩,優哉遊哉看風景多好,幹嘛要吭哧吭哧髒兮兮挖野菜?

因為城裡去農村挖野菜的人主要不是圖這些!他們圖的是那種收穫的成就感!

現在的生活,節奏又快,壓力又大,真的很難。

想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獲得一點成就感,真的很辛苦。像我,每天一個一個碼字,但是在寫作上真正有點突破,需要很久很久很久的重複!

但是挖野菜就不同了,它就像打遊戲一樣,在獎勵中不斷升級。每挖一顆,就是新的收穫。

而且是大自然免費的贈予!屬於生活中常規之外的小確幸!

挖一天野菜,累得腰痠背疼,但是看到自己採集的成品,還是覺得內心很充實!

不得不說,太解壓了!


如果工作也像挖野菜一樣,那該有多快樂!


馮塵


為什麼有些城市人喜歡到農村採挖野菜呢?以前很多人並不喜歡農村,就連生活在農村都往城市跑,很多農村人以進程為目標,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離開這裡,進城生活。然而現如今,農村卻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地方,很多城裡人都專門跑到農村來了。

春天,萬物復甦,農村裡一片生機。很多城裡人都帶著孩子來村裡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們親手挖野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現在城市裡生活節奏快,每天循環著上下班,生活壓力山大中,都想利用假期來農村大自然放鬆放鬆,在一個就是採摘大自然中美食野菜,在這其中也是一種樂趣。更何況現在城市裡菜市場都是大棚蔬菜,科技種植蔬菜更多是化肥肥料農藥殘留食品安全隱患,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對吃健康安全問題上提高,都講究綠色食品健康為主。更何況,現在人們想吃到一些比較好的野生食物,也只能在農村地區裡尋找了。

春天大山田地裡野菜是最多時期,在一個就是城市裡有些野菜稀少,想吃到真正原始大山深處美食,就得下鄉進入農村山中採摘。可能城市裡個別薺菜、薰衣草等會有些但也是稀少的,像山中蕨菜、香椿、清明草、魚腥草、苦菜等!像前段時間,有個在城裡生活的家長就帶著自己的小孩子來農村挖野草野菜了。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多體驗戶外的生活,而不是每天抱著平板玩遊戲。對小孩也是一種好處多多體驗大自然,減少在家整天對著手機電腦,對小孩眼睛特別有好處,進入對大自然更多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