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千萬不要把“火勺”和“火燒”稿混淆了


你可千萬不要把“火勺”和“火燒”稿混淆了

家鄉的火勺,家鄉的味道(散文)

在外工作的那些年,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忍不住的想家,想念家鄉的火勺,想念家鄉的味道。

在北京市內工作的時候,藉著開著出租車的機會,把京城逛了個遍,捎帶著也品嚐了不少美味小吃。什麼爆肚、豆汁、驢打滾等,略嘗過一二,護國寺小吃街、南鑼鼓巷小吃街、前門大柵欄小吃街也都留下過我的身影。然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卻是家鄉的火勺,那個味道,只要一想起來,頓覺滿口生津,回味無窮。

我的家鄉位於北京市西北部,被稱為首都的西北大門——延慶,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就在延慶。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可我覺得“到了長城不吃火勺真遺憾!”延慶的火勺在本地很有名,無論男女老幼,提起火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些人把火勺跟火燒搞混淆了,認為火勺即是火燒,其實這不準確。火燒的口感突出一個“酥”字,芝麻火燒、麻醬火燒,講究的麵皮酥香,表面沾滿芝麻,味道以甜為主;而火勺突出一個“脆”字,不用添加麻醬、芝麻等輔料,內佐以椒鹽,充分發揮麵粉的原香,味道以鹹為主。

你可千萬不要把“火勺”和“火燒”稿混淆了

延慶人管制作火勺的過程叫“打火勺”,一個“打”字簡潔、生動、內涵豐富。有經驗的師傅會用溫水和麵,反覆按壓,活出的麵糰光滑細膩有韌性,這樣打出的火勺焦脆爽口。待麵糰和好後,師傅開始施展他的手藝,師傅的速度很快,只見他胳膊上下翻飛,揪、按、蘸、裹、擀、打,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一個個火勺似流星雨一樣,先後飛到了餅鐺上。餅鐺快擺滿的時候,再把麵餅放到爐內架子上進行烘烤。這手藝最考驗師傅對火候的把握,火乏,面生而無味,火衝,則多添一分糊味,只有掌握恰到好處的時機,才能烤出外焦裡嫩、色澤金黃的火勺。三五分鐘後,火勺烤熟,打開爐子,噴香的火勺,散發出火勺獨有的芳香,圓圓滾滾、色澤金黃,令人垂涎欲滴。撿一兩個火勺於盤中,輕輕的咬上一口,一股香氣順著裂口噴湧而出,令人陶醉。

火勺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不僅有獨特的芳香,還有它包容一切的特點。喜辣者,可夾些辣椒、辣片、辣醬於火勺中間,一口咬下去,火勺的面香混合著辛辣味,令人熱汗淋漓,倍覺舒暢;喜鹹著,可夾些小菜、醬菜於火勺中間,火勺的味道卻又變得鹹甜適口,令人甜美生鮮,無窮遐想;喜葷者,可夾些豬頭肉、裡脊肉、油餅於火勺中間,皮焦脆、肉軟糯,火勺的味道變得飽滿而濃郁,唇齒留香,頓感滿足;喜素者,可夾些時令鮮蔬於火勺中間,火勺的味道又多了些清脆爽口,彷彿置身於田野鄉間。倘若仍覺不過癮,可以再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丸子湯,熱熱的喝下去,火勺豐富的味道被最大化的催發出來,充分綻放在味蕾上,那種感覺,好比嚴冬之時,一人獨處於日頭之下的溫泉裡,日頭溫熱,卻不灼人,冬之溫泉,水汽氤氳,酣暢淋漓,好不快哉!

你可千萬不要把“火勺”和“火燒”稿混淆了

延慶什麼時候有的火勺?這個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大街小巷就遍佈打火勺師傅們的影子了。無論男女老幼,還是士農工商,火勺已然成為延慶人無法割捨又引以為傲的味道,讓無數人心心念念,不吃不快。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專屬味道,而家鄉的味道,就是這火勺的味道,在延慶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人慾罷不能。外表圓又潤,內能夾乾坤。爐內高溫烤,香飄十里村。家鄉的火勺,綻放在京西北一朵美食奇葩!



作者:謝強,1981年出生,北京市延慶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