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小學,三名教師教13名學生,這算不算教育資源浪費?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alhqqcom我是揚


謝邀。

農村的一所小學,只有13名學生,卻配備了3名老師,老師一年開資近20萬,有人說這是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我忍不住想說一說我的看法。

以前看到過一個案例。在甘肅有一所學校,2013年的時候,整個學校有40多個學生,隨著家長們進城務工遠離農村,每年都有學生陸續轉走。到了2016年的時候,整個四年級都轉空了。

2017年,整個學校只剩下8個學生。其中4個學生因為家庭貧困無力轉學,另外4個學生的家長已經籌劃明年把給孩子帶去鎮裡讀書。

青年教師陳凱(化名)還記得自己17年第一次來到這所學校上課時的情形。自己在臺子上講著,教室裡零零散散兩三個學生只是盯著他看,也不回答問題。下了課,學生也沒有高興和要玩耍的樣子,班級的氛圍和冬天的溫度一樣冷清。

一、裁撤鄉村小學,初衷是好的

在鄉村教育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其背後的邏輯正是,大多數鄉村地區小學適齡學生人數只有十幾、二十幾個,即使學校再小,國家也要撥出幾十萬的教育經費。

因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農村就出現了撤點並校現象,裁撤大量農村小學,調整鄉村中小學教育佈局,同時也可以降低政府的教育支出。

2017年,“鄉村教育代言人”馬雲再一次強調,100人以下的中小學是辦不好的。學校人數太少,一方面吸引不到好的師資,另一方面學校太多均攤了教育經費,學校條件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他建議學生規模在100人以內的鄉村中小學,都應該裁撤合併,同時完善學校的寄宿和校車接送制度。

馬雲的初衷是好的,可以整合鄉村教育資源,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便民程度,同時也降低了政府的經費支出。但無奈的是,這20多年撤銷了23萬所農村小學,減幅超過50%,但是學校的規範化制度卻沒有跟上、做好。

二、裁撤鄉村小學,重點是安全問題。

裁撤鄉村中小學,最大的難題是孩子上學的路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許多山裡的孩子不得不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去上學。

學校的校車接送制度沒有跟上,經常嚴重超載。近些年校車接送的安全事故還少嗎?出了問題我們就歸結於交通部門和教育部門監督不到位,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靠規範校車解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

學校可能不重視,但家長為了安全,不得不專門去接送孩子,這就意味著要佔用一個農村家庭的勞動力,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有機構調查證明,撤併鄉村小學後,學生的平均上學距離增加了4公里。撤點並校把政府的教育成本轉嫁給了千千萬萬的鄉村家庭,最終才導致了鄉村孩子上學困難。

總之在我看來,撤點並校是鄉村教育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政府要增加相應的配套工作,讓鄉村孩子方便的上學,這個政策才能落實的好。

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寫出你的看法。


高鋒老師


一所農村小學,三名教師教13名學生。這不僅不是資源的浪費,反而是投入的資源發揮了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題主認為,三名老師僅每年工資近20萬元,花在13名學生身上是一種浪費,不值得。其實,這僅僅看到資源使用的表象。而這個表象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錯誤觀點是:撤併該學校。

不錯,近年來,由於農村教育條件的相對落後與人們教育需求的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少農村小學或教學點因生源嚴重外流而被撒並。少量被保留下來的,基本上還是村民較集中,交通較便利,且硬件設施條件較好的學校。儘管如此,但片區內學生大多流入了縣城及鄉鎮學校,剩下的學生人數仍然較少。


那麼,這樣的學校為何不撒並掉,保留它究竟有何意義呢?又是不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呢?

“三味”從四個方面談談它的重大意義:

一、學校雖小,但它關係到“民生”的重大問題。

現在國家十分重視“民生”問題,已將它提升到戰略性高度。

孩子就近入學,也是“民生"問題的一項重要保障性措施,有利於降低農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成本。

現在很多農村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老人在家看管並接送孩子上學。孩子就近入學,便於老人的生活、生產、及看管孩子。

如果學校被撒並,孩子將面臨著去離家更遠的鄉鎮或縣城上學。這樣一來,就必須有人脫產“全日制"陪讀,不僅耽誤生產,而且還得花費房租及生活費,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生問題,既使涉及一個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二、學校雖小,它關係到孩子接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的大問題。

國家在扶貧工作中提出“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中,就包括了保障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雖然,現在農村中條件稍好的家庭,大多已將孩子轉入條件更好的鄉鎮或縣城學校上學,但少數沒有轉去的孩子,必然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

如果撒並了學校,很可能意味著這些孩子將面臨失學。


三、每個學生都是學校一粒希望的種子。學校在,鄉村教育發展的希望就永存在!

教育均衡發展,不能讓鄉村學校面臨消失的命運!

“三味”親眼目睹了多所類似的鄉村學校被撒並的現實,可以說,從原因到結果,都是對教育的傷害!

撤併原因:客觀上學生數量減少,教師缺念乏,原學校老師調離或退休後,新老師不願前往。主觀上,也讓部分管理者產生教育資源浪費的錯角。

撤併的結果:撤併基本等同於校舍的永遠消亡。一所鄉村學校,師生撤離後其校舍及土地使用權往往被村民侵佔或毀損。

“三味"曾見過一所鄉村教學點被保留下來的“傳奇"經歷:在上級決定撒並該校時,由於一位學生家長的極力反對,才沒被撒並。一名老師三名學生保全了一所學校的命運。由於老師盡責,教學質量提升,獲的了村民的信任,生源出現迴流,如今已發展到三個年級學生已近50人,老師3位的規模。

四、三名教師教13名學生,並不意味著教學工作很輕鬆。

“三味”去考察過當地幾所類似的農村教學點。學生總數雖然少,但往往包含多個年級。有個教學點僅8名學生,卻包含一、二、三3個年級,共2名老師,常開設的課有語、數、音、體、美等,老師的教學任務並不輕,壓力也不小。

俗話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級所要求的課程,原則上必須開全開齊。上級照樣要對其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關鍵是還得給學生和家長一個交待。因此,教學壓力並不小。


說心裡話,這些老師很值得我們敬佩!他們長期堅守在這樣的環境中,並不容易。他們對教育的付出並不比城裡的老師少。

歡迎關注頭條號【三味聊教育】, 讓我們一起從新角度看教育老問題!

三味聊教育


那是1993年秋季學期,高考落榜的我,在老家一個很偏僻的一個小山村教書 ,這個村叫洪水江村,這個學校叫做洪水江小學。

開學的第一天,我拿著教辦主任給我的介紹信和17個學生名單,帶上米和菜,帶著六本教材,獨自一人進村了。

一到村口,村長村口迎接我的到來,直奔學校——這哪是學校,沒校門,一間以前生產隊的老房子,青磚蓋瓦,木板地,下面一米是地下室,進不去,專門養老鼠,二樓是也是木板的,上面放著村裡老人的棺材,住著老鼠。地下室,老鼠們的追打聲;中間,孩子們的讀書聲;上面,又是老鼠的群毆聲。

門口,17個皮膚烏黑的孩子眨巴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親切的叫著我,“老師好!歡迎老師!”,感動得我迫不及待要回教室幫他們上課。


飯堂是沒有的,也沒有老師住宿的房間。農村一個很好的大姐借給我一個五六平米的小房間,煮飯睡覺都在這裡搞定。

工資?那會靠我去收家長的學費,家長們窮,沒錢交學費,但是,農村家長人情味濃厚,經常送我一些小菜,讓我在收不到學費的情況下解決溫飽,渡過難關。

一所學校,一間教室,十來平米,一位老師,三個年級,十來個滿身泥土味的孩子。

我是校長,也是老師。我教孩子們唱兒歌,歌聲傳遍整個村莊,這是音樂課,;我帶孩子們上山抓鳥,下水游泳,留下腳印一串串,這是體育課。

我是校長,也是老師。17個孩子在這間窄小的教室裡,冬天不寒冷,夏天不炎熱。三塊掉漆的木質黑板並排在教室前面。

我的上課程序是:二三年級同學先佈置任務,自習看書,一年級的上課——語文;接著二年級——語文,一年級做作業,三年級還在自習;再接著——三年級語文,一二年級做作業,下課。這就叫做一節課。滑稽嗎?等學生休息一會,上數學課就重複操作。

這辦法很有效率,一個學期的課程我會全部按照要求保質保量完成。

1個老師17個學生,這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段路程,上個世紀的事情了。快樂而充實的時光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這不叫資源浪費了吧,校長,老師,教研,總務,政教,一切都我一個人搞定。

過去艱苦一點,老師工資低得買不起一隻雞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今天,我們的社會發展的如此迅速,網絡科技醫療教育國防齊頭並進,國家繁榮富強,大家心懷中國夢,我們的教育資源也一定會得到更科學合理的整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應該有教育,為了我們的孩子,必須重視教育,重視教師。


上山畝教育


我認為應當有,不浪費教育支援,早在毛澤東時代我所進駐工作的大村三千口人,帶一個自然村,只有三個學生,-個公辦老師,三個學生四個年級,為了寫這篇頂報道我和這位老師幾住了五天然而與學生交流而且學習都很優秀。而現在有很多老師名為老師不認教,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浪費資源,如果現在的老師象那時的老師,學生不明白找老師,有問必答,老師試範,課後輔導,老師備課,社會上能有那樣多的補習班嗎?老師有時間出外給別人補課嗎?


簫劍367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學校的人數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熟悉的一所鄉鎮小學,十多年前在校人數1000多,如今只有300多學生,老師人數幾乎沒有變化,大量的教室空置。一農村小學,3名教師教13名學生,這不屬於教育資源浪費,為了學生的教育,國家需要加大投入。

有些農村小學,分佈在離鄉鎮較遠的不同位置,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就近入學。我老家的一所村小,也是我們讀小學時的學校。原來小學實行五年制,每個年級兩個班,每個班有近40位學生。前段時間回老家瞭解到,這所學校還有六個班,每個班上五個人左右,六位老師教30位學生。



由於這這所村小離鄉鎮小學有八公里路,學生到鄉鎮小學上不方便,家長不同意將孩子轉入鄉鎮小學就讀,教育主管部門也考慮到具體情況,所以學校遲遲未能合併。


為了農村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鼓勵年輕教師進入教師隊伍,支持農村教育的發展。有學生的地方就要有學校,就要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保證農村學生就近入學。


Lance課堂



我們學校是一所縣城周邊學校。我曾經在村上待過幾年。

那時說村上,其實比中心校離家更近,所以,我們在村上也適應中心校的管理方式,該上課、下課依然響鈴,音體美開設齊全,孩子還挺多。我剛到那裡時,接一年級,23個孩子,感覺還不錯。孩子學的有勁,老師教得也很有勁。

可是好景不長,在我們學校附近修了一所公立學校。於是,學生開始流失,新學校建好後,第一年我們班只剩17個孩子,第二年剩8個孩子,第三年直接不讓我們招生,學生全部收回縣城學校,老師打哪裡來回哪裡。於是,我們又回到中心校。就在那年,我一個遂寧朋友的同事教4個孩子。

鄉村學校生源萎縮,已經成了必然趨勢。孩子們跟家長外出讀書,進城讀書的越來越多。不能說學生少就浪費教育資源。


1.學生再少,老師還是得那樣教。

我教過90人的大班,也教過8個人的小班。不管教哪個班,老師都得一樣的備課、上課,考核,只是改作業相對輕鬆。

所以,老師的教學工作量並沒減輕。

2.學生少,老師的責任與壓力也並沒減輕。

那個時候學生少,生怕哪一個孩子沒有學好,如果有孩子跟不上,一方面怕孩子拖後腿,畢竟人少有一個後進生,平均分、及格率、優生率都會受很大影響,另一方面也的確為孩子著想。只要有孩子跟不上,就會經常給孩子免費開小灶,利用下課時間把孩子叫到面前來給孩子補課。

3.村小合併,苦的是孩子。

村小合併,中心校好管理,但是孩子們就苦了,上學得走很遠。

我到中心校後第二年,學校收回了一個村小。那時孩子們上四年級,有個孩子只有8歲,每天上學要走很遠,天還沒亮就開始走路,還得要家長接送。孩子再大一點,就在學校裡住校。

很多村小都面臨著學生少的現象,一個或幾個老師帶十來個學生。但是為了孩子方便,學還是要辦,特別是低年級。如果低年級就收回中心校,孩子上學真的很辛苦,住校也不是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孩子要會自己梳頭、洗頭、洗衣服、疊被子……

很多孩子都不會,到學校後老師手把手教。遇上孩子生病,最著急的是老師,找醫生、聯繫家長。

我認為能夠不合並還是不合並,別讓還有們那麼辛苦。我們可以改善村小辦學條件,讓孩子們也像城裡孩子一樣學習。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說說我自己,學校裡縣城60公里,自己開車1個半小時,40公里二級路,20公里山路。沒有班車到,平時都是摩托車。學校37個學生,三個年級也就是三個班。以前兩個老師,三個班怎麼上?合併三四年級一個班,複式教學,前半段三年級後半段四年級,一節課1個小時成績如何?……不說了你們自己想。去年我剛考去的,明說了不是編制的我還不去,學校的鈴聲是拿個錘子敲的。沒有教師宿舍,校長和另一個老師是在教師午休,我留校借宿的是村委的辦公室。課程安排就是滿課程,早上語文,下午數學,中間個別副科,早晚讀得跟班。下課都是體育課。如果不辦校,這些孩子要去8公里外的學校,每天山路繞來繞去。家裡又得多出一個人來接送,國家補貼的營養餐學校是另外弄成午飯的。有些又說讓學生寄宿,那老師還怎麼休息?還上不上課?講真,也就是我這種老師範生能呆這種級別的學校,現在的年輕老師真呆不了,直接就和社會脫節了……


小黃蜂502


一所農村小學,三名老師,教十三個學生算不算資源浪費?如果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師生配比標準二十比一(二十個學生配一個老師)來看,老師數遠遠超過國標。但,卻不能說是教育資源浪費。



如果十三個學生分別是一,二,三,四,五個不同年級,別看有三個老師教他們,老師的教學任務卻不輕鬆,因為幾個年級的課程,老師都得擔起來,咱們簡單的計算一下,五個年級光語文和數學兩科就有十本書,三個老師一人教三本還擔不過來,從備課到上課到作業批改那個環節都不能少。還有其他科目的教學都得有三個老師去教,一人多課這樣雜亂,老師的負擔不是減輕,反而繁重。這是不能說教育資源浪費的第一個原因。


出現這種師生配比不合國家教育部標準的情況,不是個例。城鎮化發展,大批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或打工或經商漸漸在城市安家,他們的孩子也隨著父母到城市學校讀書,加劇了農村學生的數量減少。2000年前後,為了節約所謂的教育資源,大規模的合村並校,村莊之間距離不是太遠的村莊合併學校以後,小學生上學還不是多麼困難,如果村莊之間相距甚遠,學校規定小學生上學不準騎自行車,又不是住宿學校,每天的接送學生上下學幾乎成了家長的職業,往往看到家長們匆匆忙忙的放下農具又急匆匆的飛向學校,接孩子回家,又手忙腳亂的做飯,洗衣做家務……合村並校好像是節約教育資源,少配幾個老師,國家是節約了開資,但各家各戶投入的人力物力卻無形中大了起來,家長花的時間多了,交通風險大了,並校給小學生求學帶來很多不便。家長的投入遠遠超過節約教育資源的計劃。這是不能說浪費教育資源的第二個原因。


三個老師教十三個學生,這是一個地方政府關心民生的情懷。是溫暖民心的正確之舉,體恤民情的愛心之舉。農村青壯年大多撇家離鄉,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居多,這些老人既要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照顧留在身邊的孩子,精力明顯不足。這所只有十三個學生的學校,不僅僅是方便十三個學生,同時也為十三個家長提供照顧孩子的便利,減輕了家長精神與經濟的雙重負擔,實在是令人感到溫暖的事。三位老師,根植農村教育,正是他們不離不棄的守候,才使那些沒有能力到條件好的地方去上學的學生完成他們的學業,老師的奉獻精神使人敬佩。這些內在的精神領域的價值,是多少錢能買來的?這是不能說教育資源浪費的第三個原因。


這樣一個學校的存在,她的意義遠大於教育資源的浪費與否,一座村莊連學校都沒有,試問,這個村莊的前途是什麼?


月夜秋涼857


在農村,三名教師教十三名學生這種現象是這幾年農村兼併合校的產物,也是城鄉教育最最不均衡的薄弱環節!不能說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充其量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國家教育資源的前提不是他們位於哪個地方,發達還是落後。


其次,即便是十三個孩子還必須堅持辦學,還有堅守這塊教育陣地的必要性,那就得有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師隊伍和教學設備,校舍等。不能因為生源少而荒廢了學生,更不能因缺少某些主課教師而停課,甚至取消一些教育部規定的全面發展教育的課程。也就是因為生源少,原本能留下的教師都奔往大一點的城市學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去了,才留下來這三名精神可嘉的教師兼職一人上幾門課這樣的結果,而不是因為這三名教師要求留下來才有了這十三名學生!

說到教育資源浪費:有比農村兼併合校的大量的校舍樓房更可惜的嗎?
還有這些年來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國家每人每年要花多少經費投資,結果好多都是畢業即失業,這難道不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嗎?

還有,一些公辦學校的高級職稱取得者稍微上點年紀,學校就早早讓他們退居二線做後勤,把很年輕的教師早早推到了畢業班尤其是高三年級的課堂上去。原因是他們形象好,和學生有親和力。難道這有不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所以我認為這三名教師堅守教育陣地,能一人頂幾人用,這是教育發展到目前的一種無奈,也是家長和學生的折中選擇,不屬於浪費教育資源!謝謝


教育與高考


農村村小的教育在慢慢地萎縮,呈現三下降:學生數量的下降,有的達到個位數;教師數量的下降,老教師退去,新教師進不來;教學質量的下降,校園缺乏活力。教學資源是不是浪費,那要看站在哪個角度看待這種現象。筆者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應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一、學生少形成不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現在各校開通了校車,學生上學放學方便,路途不再遙遠,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幾個學校,行成規模化辦學。這種遍地開花的投資,浪費錢財不說,學校小缺少教學氛圍。你想一個班十幾個學生,學生之間沒有競爭氛圍,學習風氣也不濃,形成不了你追我趕的局面。有的人會說學生少,老師能夠照顧到每位孩子,老師能手把手的教孩子,學生成績肯定提高上來,暫時是可以收到成效,長遠不利於學生的發展,缺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或許離開老師的看管就放任自己,不會主動學習。



二、教師少不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離不開教研活動的開展,學校老師就幾個人,正常的校內公開課都無法開展,更不用說出去參加各種教學活動,一個教師出去各班的課都難以維持。搞課題研究,比學賽教等等活動,更加難以實現。一個學校幾個教師只能把課上下來,把崗位站好,不空堂就萬事大吉,學生不出安全比啥都重要,那有心事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的管理,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


當然站在家長、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大多數贊成保留這樣的學校,孩子就近入學解決許多問題,特別是孩子們的安全,這也是實現教育的均衡公平。其實我們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一所有規模的學校上,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集中資源辦幾所大一點學校,也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