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如果孩子有一天來到你面前,哭著對你說:“媽媽,學校有人欺負我!”

你會怎麼處理呢?

教會孩子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孩子告訴老師還是自己去學校為孩子出頭?李玫瑾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過: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打回去!”,比教孩子容忍強。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孩子有家教懂禮貌是好事。但是孩子總要離開父母,學會在社會中立足,家長不能事事出頭,也不能每天“陪讀”。因此一味地軟弱只會讓孩子在校園中被孤立,被欺侮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在某個中學校園裡發生的一件事情。她是班裡一個“特殊群體”的三個女孩子之一,她們在班上就像是沒有存在感一樣,總是默默無聞的,和同學之間不說話、不交往,課間也是永遠三個人一起進進出出。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初中生總喜歡分一些小團體,那些欺負她們的同學總是會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往她們鉛筆盒、書包裡面放毛毛蟲,無緣無故將他們的作業本塗紅,雖然總是被嚇出一身冷汗,可是卻從不反抗。

因為她知道,反抗是無效的,甚至意味著更猛烈的攻擊,只盼著初中三年可以快一點過去,因此三個人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學習上。

也不是沒有人尋求過父母的幫助,當她告訴家長,自己被同學欺負,想要轉學時,卻換來父母的一句反問:“同學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啊?”

從此以後她就徹底打消了尋求過父母的幫助的念頭,現在他們都已經畢業了,可是中學時期的陰影卻一直是女孩心裡的傷疤

調查顯示中小學是發生校園霸凌的高發時期

,“不懂事”的孩子們通過言語、肢體行為給他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嚴重傷害,往往卻不自知。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電影《少年的你》再次讓校園霸凌事件呈現在眾人的眼前,胡小蝶被欺凌一言不發逆來順受最終走向自殺,陳念想要反抗卻也因為失手入獄,那麼欺凌者魏萊就能全身而退嗎?

她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可悲的是她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那麼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受到霸凌的傷害,也不會成為霸凌的始作俑者呢?面對孩子之間時有發生的暴力行為,李玫瑾教授說:家教很重要,底線也很重要。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一、面對欺凌,拿出自己的態度才能不被別人欺負

人性告訴我們要“撿軟柿子捏”,一次兩次的忍氣吞聲,不僅不會打消霸凌者的念頭,相反還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報告顯示被欺凌的孩子多半自卑、內向、弱小,這和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密切相關。

想要避免孩子被欺凌,首先就要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瞭解孩子所面臨的情況,不要置之不理。當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後就更加不會和父母傾訴,受到委屈也只會自己扛。

其次要教會孩子面對壓迫要反抗,有時一些防身的本領至關重要。孩子自帶一些防身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孩子的“底氣”

第三,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越是沒有朋友越容易被孤立。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必備條件。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二、教會孩子行為底線,不要以大欺小

校園霸凌頻發,那些主動去欺負弱小的霸凌者往往強壯有力,他們享受過欺負別人的快感,從而一直延續這樣的行為。

這時候,父母首先應該教育孩子什麼樣的事情是不能做得,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學會理解和尊重別人,懂得同情弱小

“越有力量,就越不能欺負別你弱的孩子,挑戰比自己強大的人才叫厲害”

現如今,誰也不能保證暴力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現實中的霸凌甚至比電影中更加瘋狂,家長和學校的重視才是杜絕校園霸凌的關鍵。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遠離傷害。

寶媽們,你家孩子遭遇過校園欺凌嗎?你是如何處置的?一起討論吧,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奶球媽咪、宋媽說育兒、豆寶奶奶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