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專注三農,洞察商機!三農洞察致力於為您分享農業道路上的致富商機、實用技術、市場趨勢,關注我們,三農路上不迷路!

王憲昌,生於貧窮,長於貧窮。成年之後,就離開四川省平昌縣山區,到北京闖蕩。偌大的北京,王憲昌沒文憑沒技能,能幹的很少。

不過,窮小子當然有不怕苦不怕髒的勁兒。要生存,就要主動找活兒幹。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地上通下水道,然後在工地上當小組長,再之後承包小工程。

轉行種花椒

2011年,建築工程生意已經走上正軌的王憲昌耐不住閒,想找個第二事業乾乾。籌備火鍋店期間,他發現花椒的用量之大,市場前景可期,王憲昌立馬轉移方向,剛盤下的店面不管了,回老家,種青花椒。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2012年,王憲昌回到平昌縣,想先流轉200畝土地,規模化試種青花椒。租下了200畝地,然後開荒,修路,改道,王憲昌用了100多萬元,終於在200畝地裡都種上了青花椒。花椒樹耐乾旱,對土質的要求不高,丘陵、山地都可以生長,也不需要太精細的管理。三年之後,王憲昌的青花椒順利掛果了,可麻煩也在這個時候來了。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採收成問題

這是青花椒的一小段枝條,長滿了刺。甚至這剛長出沒幾天的嫩葉上,也長著小刺。青花椒都是人工採摘,工人們一不小心就被扎到手,劃到腿,隔著鞋子刺到腳。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摘花椒容易受傷,王憲昌僱工人成了一個大問題。一咬牙,他開出每天100元的工資,到處請人,還摸索出了一個採花椒不扎手的竅門。2014年,王憲昌花了40多天的時間,才把200畝青花椒給採摘回來。

青花椒收穫的第一年就這麼結束了。可到了第二年春天,該是青花椒開花的季節,王憲昌發現,壞事了。長出來的花非常少,這意味著不能結果,沒有收成。

這情況是怎麼回事?

因為青花椒的採摘是剃頭式採摘,必須要把整棵樹的枝條剪得光禿禿的。剪光之後的樁子必須在入伏前抽出新枝條,明年新枝條木質化後才能繼續開花結果。一旦拖到入伏後就有可能影響抽枝條。說到底,上一年摘花椒太慢了。

2015年,王憲昌為了保證青花椒都能在入伏前採完。他給工人的工資從按天計算,變成了按重量計算,採摘一斤青花椒2.5元,手快的工人一天能摘個上百斤,一天就能收入200多元。工人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變得很高,入伏前採摘完畢。

王憲昌把加工好的乾花椒,拿到花椒交易市場。沒想到,他的乾花椒一拿出來,就成了笑話。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其實花椒在銷售上和其他農產品一樣,也分等級。在花椒交易市場上,買家和賣家首先看花椒的顏值。決定同一個品種的花椒,價格不同的因素,是色澤和開口度。就說青花椒,能分出8-12個等級來。

新鮮的青花椒變成烘乾花椒,其實就是做減法的過程。

採摘回來的鮮花椒,先用冷風吹十個小時左右,把水分吹乾。然後再用熱風烘烤十多個小時,這是青花椒的開口過程。要讓青花椒把嘴張開,把沒有麻味的花椒籽吐出去。30多個小時過後,青花椒的幾乎都開口了。青花椒就可以出爐了。通過這樣工具的敲打,把變脆的枝條,葉子,刺,打碎從花椒殼上脫離下來。第三步把這些混合物倒入風機除雜把沒用的碎渣和花椒籽分離出來。通過一步一步去除,之前的鮮花椒現在就只剩一個花椒殼。這些花椒殼就是我們平時吃的乾花椒。

顏色越綠,雜色越少,開口率越高的青花椒,等級越高。不同等級的青花椒,賣價差距也很大,市場上特等青花椒一斤能賣到100多元。王憲昌烘烤出來的青花椒,雖然開口率達到要求,可顏色上卻差了一大截。市場上別家的青花椒顏色豆綠,而他的青花椒卻黑突突的,只能賣十多元一斤。

是什麼原因讓青花椒變黑呢?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青花椒之所有會有濃郁的麻味,是因為花椒皮上一粒粒凸起的油胞。油胞裡儲存著花椒油,這就是乾花椒為什麼只要花椒皮的原因。

當時王憲昌採取多勞多得的激勵制度,工人們為了多采花椒多賺錢,都會裝滿滿一筐子才送去稱重,可沒想到由於過度擠壓,時間一長溫度一高,油胞就破了,烘烤出來的乾花椒顏色也就變黑了。

到這個時候,王憲昌才回過神兒來,搞農業比搞工程難多了。標準難定、影響因素過多、天然條件受限。青花椒怎麼摘,怎麼放,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品質。

王憲昌踏踏實實地鑽研了一遍,針對在青花椒從種植到收穫各個環節,都設置了緊急預案,甚至下雨天他都有一套應急措施來保證青花椒的品質。

之後,王憲昌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000畝。

主動出擊消費市場

2017年,王憲昌的青花椒經過六年種植,終於達到盛產期。不過當時,平昌縣的青花椒在市場上並沒有什麼優勢。

在川渝地區出名的青花椒產區不少,金陽縣、江津區、蓬溪縣等地區都有大面積種植,還都是國家認定的地理標誌產品。平昌縣種出來的青花椒,沒有名氣,還要和川渝地區知名產地出產的青花椒競爭,想要做出品牌來,王憲昌深知不易。為此,他專門制定了一個三步走計劃,打算用三年的時間讓平昌縣的青花椒擁有知名度。

要說這個佈局,還要從2017年第一批青花椒大量上市說起。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2017年,王憲昌帶著自己的青花椒,想打開重慶市場。可一週時間過去了,一筆買賣都沒做成。當時正是雲南昭通這個青花椒產地的採摘旺季,貨源充足,競爭很大。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了青花椒交易裡的一個現象。

根據青花椒市場的交易習慣,採摘旺季交易的人雖然很多,但是收購高價往往出現在第二年採摘期開始前,那時候各地經銷商手裡的庫存都不多了。這個時候誰手裡有花椒,誰就能賣出高價。

王憲昌在建廠的時候就蓋了倉庫,完全可以把青花椒囤積起來,錯峰銷售。不過,王憲昌沒這麼幹。市場上的乾花椒價格每斤38元左右,他把自己的乾花椒以每斤低於市場價2元錢賣了。少賺了20萬元。

三步計劃打開市場

王憲昌這一筆少賺了,但他的計劃在未來。

在他心裡,有一個為期三年的銷售佈局。

第一步:讓大家知道平昌花椒。

也就是少賺20萬元的這一筆。收購旺季,經銷商會根據花椒成熟的時間從北到南,把各個產區親自跑一遍。這個時候,關於產地的信息也是傳播最快的。王憲昌在銷售旺季打出低價是為了先把經銷商吸引來到平昌。

第二步:擴大種植面積。

成立了合作社,吸納了幾千名社員。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鄉跟著王憲昌種花椒。2018年,平昌花椒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15萬畝。

當地很多不適合外出打工的村民,就到花椒地裡打零工。青花椒採摘季很短,好的採摘工非常搶手,用人高峰期的大半個月時間裡,甚至還會出現搶人大戰。僱主們拿著現金,開著小車來拉人。

同時,他還針對青花椒略帶苦味的弱點,和專業技術人員合作,從青花椒的生長環境進行改善。用生物菌肥、改良後的土壤,讓青花椒樹成長有了更加平衡的生態系統,減輕苦味。

第三步:打造品牌。

普通的青花椒走大經銷商渠道,自種的3000畝地青花椒,王憲昌要用它們打造青花椒品牌,這就是他佈局的第三步。目前北京已經有3家連鎖餐廳和他談成訂單。王憲昌決定要把自己的銷售時間延長到一整年,雖然有風險,但是從今年開始,他一定要讓平昌花椒走上品牌化的發展道路。

做農業,造品牌,能面對市場不慌不忙,找尋到發展之路的人,正是我們需要尋找的牛人。把這些經驗分享給種養殖的朋友,正是我們在做的事!

“2020年尋找中國種植牛人&養殖牛人活動”將繼續深入祖國各地,尋找在種植養殖領域有建樹的牛人,發揮榜樣力量,為咱們種養殖戶提供實效增收辦法,給大家帶來成功經驗,讓更多人在創富路上少走彎路,更快致富!如您身邊有這樣的牛人,也歡迎推薦給我們哦!

新思路:特意少賺20萬,讓他的產業擴大了十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