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桐城南灣(九年)張氏祠堂於乾隆初年先建大關黃荊苯,嘉慶丁巳年改遷南山崗(二世祖)在孔城鎮九年村(現已倒塌,舊址還在)。主要分佈在我市的孔城鎮北部九年,紅廟,清水塘,石南,姚崗村等地。唐灣鎮八一村的古松、雙河村民組。本省有廬江縣、金寨、舒城、六安市、來安、青陽、樅陽、東至;外省有江蘇,浙江,北京,河南,甘肅,陝西省雒南縣,太子坪等地,都有我們南灣張氏的後裔。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追根溯源:張姓源遠流長,枝繁葉茂,名人輩出,不絕於史。張姓是當代第三大姓,張姓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時代,相傳出自黃帝,是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留侯之後裔。母名彤魚氏,揮因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亦即弓長。二字相合正是張,這樣就有了張姓。以後揮的後代世居清河郡(今山東臨清縣)而清河也就成了張姓一大郡望之族。


張姓因為大姓,來源眾多,分佈廣泛,其郡除上述一支外又有南陽,敦煌等15地方支族。幾乎涉及全國各地,浙、蘇、湘、雲、貴、閩、豫、湖廣等地。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張氏子孫又世代仕韓,而韓國自平陽南遷都宜陽,又遷禹州,最後遷至新鄭,均在河南境內,所以這一支張氏戰國時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


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至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唐高宗從中悟出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觸動,心滿意足,起駕回宮。以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


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珍異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了一部名為《千秋金鑑錄》的書籍。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以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從此張九齡族人也引以為榮,開始以“金鑑”為堂號。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分佈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例如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蒲州鎮)張氏。時號“三湘張家”始興(治所在曲江縣,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馮翹張氏(今陝西省大荔縣),唐中宗時任宰相多人。吳郡張氏(今江蘇省蘇州市),傳7代有張錨,唐德宗時任宰相。清河東武城張氏(河北省清河縣東北),唐高宗時任宰相,武后及溫玉時有任宰相。河間張氏(今屬河北省),唐哀帝時任宰相,張稽於唐昭宗時代宰相。中山張氏(今河北省定縣),兩任宰相,魏郡張氏(今河南省安陽市),世居繁水。裔孫張大安、唐高宗時任宰相。汲郡張氏(今河南省衛輝市),世居平原,裔孫鎬,唐肅宗時任宰相,鄭州張氏,孫張亮唐太宗時任宰相。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張氏,敦煌(甘肅)張氏,為魏金吾將軍張恭之後人,安定張氏,出自張耳第15代孫張烈。


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晉代中原(河南)張氏遷到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又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之梅溪。後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鑑湖,金坡,板橋等派。有的又遷往廣東,其均稱其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多達21個民族。如苗、 瑤、壯、侗、高山、土家、蒙古、朝鮮、滿、回……。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時,張姓人已遍佈全國1113縣中,其覆蓋率佔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近億)人口,分佈遍及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


從古到今,張姓中共出63位宰相,56位將帥,還有思想家張載,張拭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昇華,以及張天師(原名張道陵)的道教世家,張衡的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行(俗姓張)的子午線測量,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外,張騫的交通西域(西漢的外交大使)。張居正的萬曆改革,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理論,張學良的兵諫抗日,張福林(1986年1月12日哥倫比亞號升空)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重青史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無不都是張姓人對歷史和文化的重大貢獻。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還有民間傳說,天有張天師下有張果老(八仙之一東漢壽冠六朝),文有張良,武有張飛。香港有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正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康熙皇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禮部尚書張伯行,北洋軍閥:張勳,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苗族農民起義領袖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家張蔭桓。移居海外及香港的張姓華人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英才,在美有費城中華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總工程師張雲譙,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主席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藥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女研究員張勇。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康熙年間我們張姓中,就有“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原張英府禮讓“六尺巷”全國聞名遐邇,近年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已正式再重建與修復之中。


我們南灣張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現移居城市的僅唐灣鎮八一村民多達300餘人,居住在桐城市區及周邊鄉鎮。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八一村二姑尖映山紅


南灣張氏家族原派家訓:貴源士文善,交起朝應天,宗世承永盛,傳家國紹先,新派家訓:光明繩祖德,碩大效前賢,富厚榮華久,根培在福田。


張氏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甚多,僅桐城及我們周邊地區就有23支之多,分別為宰相張,削衝張,拔茅張,鰲山張,雲天張,楓樹張,練潭張,橫峰張,魯山張,南灣張,姥山張,葛裡張,長嶺張,審家灘張,栗子山張,黃甲張,孰本堂張,會里張,含山張,橫渠張,白楊張,歐陽張,學堂石張等。全國共有張氏派系131個,南灣張是清河郡派。延保公支下派遷貴池象山,百伍公子貴三遷南陵豹兒洞,壽一,壽二,思一鹹祖公長子(婺源大阪)。


我們的遷桐始祖興一公,明初洪武年間兄弟三人來桐(1368年至2018年,650年),興一公居北鄉南灣,妣何孺人,生子三:裔、嗣、崇,老二宗二遷東羅山(南山),老三紹三遷西長嶺。創業於龍塘,以耕讀為業,以敦厚勤儉清白傳家。迨隆芳間蜇匕繩繩不下,八九百人,畝以數千計,人文尉起……。


遷桐始祖興一公,堂號一本堂,妣何孺人生子三,良裔,良嗣,良崇,長子居南灣之平陽,次子南岡之峻地,三子遷舒邑之青山,因娶舒邑陳氏之女系寄籍舒之西鄉。


興一公葬廬江縣太平坂保白兔山腳黑凹崖,還有應臣公(九世)長子道禎(十世)葬同上(地子2號卷)又桐始祖公妣合葬南山崗乾山巽向有碑(藏字2號),興一公合葬南山崗乾山巽向有碑(昃子號)葬南山崗上有張家嘴本宅右首(藏字號、地子號)。是目前我們多次考證,南山崗張家嘴本宅右首(房屋早已無跡)發現一塊紫紅色石碑上刻有四字“張公之墓”,乾山巽向無疑,可信度較大,有待進一步考證。


興一公長子良裔公支下:為琳公支下(長子),次子珊公支下,三子珍公房鉉公長子,四子昆公支下,五子冕公支下。

興一公次子良嗣公支下:長子仁公支下,次子信公支下,三子儀公支下,四子傑公支下。

興一公三子良崇公支下:(遷舒青山無資料)(現為舒城縣山七鎮境內)。


南灣張氏世派,輩分舊譜取有二十字定位世派,自第十世起(文隨近陋實則不同合族應傳記誦)上四輩為“思有大應”道德允家邦,元魁觀國光,謙恭宗芳訓,善慶延世昌


祠堂再作說明:八世族郡癢生兩若公纂輯譜牒,而祠猶未建,乾隆初年族眾捐資,祠堂於黃荊笨,嘉慶丁已從兄太學生浮香商之餘捐金倡議改建於南山崗,離一世祖興一公墳僅二里許,離二世祖良裔公墳亦僅裡許。共三年而告竣。


桐城南灣張氏,家族簡介


南灣張氏修譜記載,順治七年而復修,乾隆癸酉年重修(90年),嘉慶壬戊年續修(65年),同治戊辰年重修(4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年續修(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戊戌年續修(2018年)。同治六年重修宗譜42套,編訂千字文字號。某人收領某字號,免致混亂遺失,以備稽查。截止今日已發現舊譜僅三套存於世。


中國歷史文化是由國史、地方誌、族譜三大部分組成,一個家族如一顆大樹,如一片森林,族譜是漫長而眾多的根系記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必然要續譜建祠,尊祖敬宗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


綜上所敘:南灣張氏等有關來龍去脈簡要闡述,難免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宗親及社會名流斧正,以完成我南灣張氏續譜大業而貢獻綿薄之力,以不枉我張氏家族之門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