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到一定的年紀

總想做一件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如果是自己喜歡的

又能對社會有那麼點貢獻

那就是一種完美

歷史故事

北宋絲綢生產以黃河流域、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為重要產區,中晚期生產重心已轉移至江南地區。南宋時,絲綢產區基本集中在長江流域,江南地區絲綢生產佔絕對優勢,浙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

而根據新塍鎮誌的記載,蠶桑生產民俗作為一項傳統的生產習俗,早在秦漢時期的新塍地區就已盛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據《新塍鎮志》記載,新塍明清時“為嘉禾繁盛之區”,湖澤密佈,旱地遍處種植烏桕桑樹。清鈕雲逵《新溪棹歌》詩云:“誰家嫋嫋新嫁娘,二八提筐去採桑,且喜蠶工都來了,繅絲泉畔恰逢郎。”是時四鄉已興起手工繅絲,霞棲鄉(現今桃園鄉)甚盛。新塍歷來繭廠繁多,有大興繭廠、新興繭廠、公大繭行、西柵南柵也有繭行繭廠。

新塍鎮上一個繅絲用的泉水池,如今在能仁寺東門處,這是對繅絲泉的一個記載。當時老百姓取泉水繅絲,絲色澤光潔亮麗,韌性好,因此而得名。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在能仁寺東門處設置了碑文。

蠶桑絲綢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作為奢侈品或皇家貢品存在的。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直至明清以後的數百年裡,富足人家才開始用絲綢製品作為嫁妝以示孃家底子殷實豐厚,也代表新娘子身份與地位的高貴。

而蠶絲被則是近代絲綢附屬產品,雖然是身出名門,但現已走進尋常百姓家,而且是作為新婚陪嫁或賀禮,理所當然也是品位與品質生活的代表。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Chinese culture

is full of imagination.

We want a fashionable life with culture

【非遺之美 ● 愛的輪迴】

有情懷,有回憶,有愛

有品質的蠶絲被

它貫穿著親情,愛情,友情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歷史故事--鋪床習俗

再者我們說說,從唐代就有這一習俗,即迎親之前,男方到女方家 “催妝”(催嫁妝),同時女方要到男方家佈置新房,稱“鋪床”、“鋪房”或“鋪帳”。《蘇州民俗》解釋說:“鋪床。迎親前一日,女方必須到男家‘鋪床’。鋪床要選多子的成雙夫妻去鋪” 。可見“被褥”、“鋪床”這一習俗的由來之久,出嫁時添置嶄新的婚嫁被褥,無論從新人生活的實用性,還是從傳統習俗的角度來說,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非遺之美 ● 家族的傳承」

當然這個習俗也傳承了我們家族老祖宗的美德。

民國初年1912紹興諸暨楓橋的周志文,由於當地山多,地少,迫於生計舉家搬遷至嘉興,以敢為人先的理念,本著勤奮務實的精神,經過多年的努力,周氏在嘉興王店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園。

開始了蠶桑養殖,並擁有了百畝桑地良田,沿用家鄉紹興釀製女兒紅酒的風俗,精心挑選春蠶雙宮繭,獨創了“女兒紅嫁妝蠶絲被”。待到女兒成年後,每年春蠶中,精心挑選出雙宮繭,採用手工剝絲,並把每年的蠶絲儲存起來,等到女兒出嫁的時候,再把所有的蠶絲做成蠶絲被作為嫁妝送給女兒。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非遺之美 ● 文化的淵源」

穿越世紀的文化珍藏

絲綢文化之古代詩詞《作蠶絲》四曲

南朝樂府

柔桑感陽風,阿娜嬰蘭婦。

垂條付綠葉,委體看女手。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績蠶初成繭,相思條女密。

投身湯水中,貴得共成匹。

素絲非常質,屈折成綺羅。

敢辭機杼勞,但恐花色多。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關於蠶絲被我也有自己的體會如今這個年紀,總有一種懷舊的情懷,懷念小時候,那是一種符合自然的狀態,跟自己的身心是契合的。6歲時候就開始跟著父母做農活,所以小時候的點滴都記憶猶新。

對於小時候家裡養蠶腦中印象很深,剛開始很好奇,很細小的蠶種會慢慢長大,再到後來結成繭子,整個過程跟隨媽媽看樣學樣。每一季的春蠶,父母每次都會留下雙宮的繭子,直到我哥哥快要結婚的前二年,媽媽開始排場剝絲綿。我才明白媽媽留著的春蠶繭是為了留給我們三個孩子結婚時候做被子時用的。

「非遺之美 ● 文化和生活的融合」

作為企業主,我更希望將非遺文化、企業,市場三者有完美的結合,也希望能夠為新塍當地的一些品牌企業注入新的血液,讓非遺文化有更好的未來。

也很幸運,現在國家倡導文化先行,在一系列的因緣下,慢慢的讓自己找到了“本”,把農村的蠶桑生產習俗文化,從種桑樹,養蠶,結繭,剝絲棉,做成產品,結合自己的企業,一直想讓民間習俗的蠶絲被能夠代代相傳,也為秀洲區的非遺文化能夠結合當下的市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展現它的文化魅力。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跨越千年的對話

感受蠶桑文化之美

老傳統

新時尚

輕文藝

慢生活

非遺傳承人 | 秀洲區新塍鎮養蠶及蠶絲製品製作的傳承

“蠶”寓意長長久久

“絲”寓意兩廂廝守

這也是情感積累的一種詮釋

愛,綿綿不絕

被愛,從未停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