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亞歷山大大帝,是古代馬其頓的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的創立者。當時在他的帶領下,亞歷山大帝國統一了整個希臘,同時滅亡了波斯帝國,橫掃整個歐洲甚至亞洲,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的帝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亞歷山大大帝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創立的“馬其頓方陣”更是歷史軍事上的一個奇陣,據說當時此陣無人能破,所向披靡。亞歷山大大帝靠著此陣,一路東征,一直打到當時的印度。

但是據歷史記載,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目標並不是印度,而是當時的中國。據說當時的出征地圖上的目標就是中國,但是由於軍隊對亞洲大陸的不熟悉,導致軍隊走錯了路,誤打誤撞才來到了印度,當時的印度可以說是無辜躺槍。

雖然歷史是不能倒退的,但是我們可以有一個問題,如果當時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沒有走錯了,正確的來到了中國,那麼當時的中國能夠抵擋得住亞歷山大大帝的大軍和他的馬其頓方陣嗎?

當時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中國正值戰國時代。當時戰國七雄割據一方,整個中國並沒有統一。首先個人認為,雖然當時中國內戰激烈,但是一旦外敵入侵,當時的戰國七雄應該會聯合在一起一致對外的。團結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都具有的品質。軍隊團結,這便是對抗外敵最基本的條件。

但是其實馬其頓最厲害的地方,是能夠抵擋敵方的騎兵。因為馬其頓方陣是長槍兵在前,盾牌在後的隊伍。在這種情況下,敵方的騎兵是根本無法進攻的。因為剋制騎兵,因此歐洲國家的隊伍才紛紛陷落於此陣中。

然而對於中國的軍隊來說就不是無敵的了。雖然當時的騎兵也是中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國軍隊的步兵實力可以說是世界第一。當時戰國七雄的步兵,個個都是訓練有素,勇猛無比的隊伍。如果騎兵不可以發揮作用,那麼數量龐大的步兵與馬其頓方陣的士兵進行近戰,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是一點便宜也佔不到的。面對勇猛的步兵,馬其頓方陣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據說在戰國時期,魏國曾經組建過一支步兵部隊,叫做“魏武卒”,曾經以五萬兵力大破秦軍五十萬大軍,其實力令世人震驚。如果“魏武卒”碰上馬其頓方陣,那馬其頓方陣只能是被吊打,毫無還手之力。

從另一方面來說,雖然馬其頓方陣作戰勇猛,但是畢竟也是步兵方陣。然而當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投射武器,這是中國領先世界的,僅憑當時的投射武器就能夠讓馬其頓方陣亂了陣腳,更別說繼續作戰了。

從武器的鑄造方面來說,當時的中國已經熟練掌握了鍊鋼技術,但是歐洲還是用熟鐵來鍛造武器。用熟鐵鍛造的武器質地很軟,碰上我們的鋼甲,可以說是雞蛋碰石頭。而且我們當時軍隊的弓箭箭頭都是用鋼製作的,僅僅弓箭就能穿透他們的盾牌,沒了盾牌的保護,馬其頓方陣就什麼也不是了。

從各個方面來說,即使亞歷山大的軍隊來到了我國,也不可能是中國軍隊的對手,中國有可能是馬其頓方陣天下無敵的說法的終結者,甚至僅僅一部分中國軍隊就能打到讓亞歷山大懷疑人生。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亞歷山大來侵略當時的中國無疑是以卵擊石。


舊時樓臺月


既然大家都認為大秦必勝,那俺來說點大夥兒不愛聽的[呲牙][呲牙][呲牙]。當時還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七國也不是什麼民族國家。按照咱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向來是內鬥大於外侮。別看七國平時打的不分伯仲,要是亞歷山大來了,我猜是這樣,三萬大兵在秦西境叫囂,吸引秦國主意。此時,六國定會藉機伐秦,何況歷史上六國攻秦便是在惠文王時期。然後秦軍主力來函谷關禦敵,赳赳老秦面臨中外夾擊[捂臉][捂臉][捂臉]。我們設想以下兩種場景。1,老秦人無瑕顧西境,導致亞歷山大破城佔領河西,屆時,無數人投降作偽軍……2,秦人與亞歷山大割地和談,亞歷山大答應與秦人共同在函谷關禦敵……

綜上,都是俺在瞎扯淡,畢竟大家還是希望看見團結的中國人,俺也就是結合一下國人的尿性瞎說兩句,各位看個樂呵,哈哈哈


剪子理


吹噓馬其頓方陣太過了,這種方陣到了中國必然是寸步難行的。紙上談兵沒用,戰國時代打的是攻城戰,而不是兩軍對壘。

1、無法攻城。

戰國時期,平原對陣是非常少見的。戰國時都講謀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雙方對陣拉開架勢幹一仗。

成語“宋襄之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翻譯: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了,楚軍還沒有渡河,宋國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等到楚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攻擊他,必然取勝。”宋襄公說:“不可”。楚軍渡過河了,還沒有擺開陣列,司馬子魚又請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應。等到楚軍擺好陣列了,雙方交戰,宋軍戰敗了。

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雙方各自拉開架勢,誰也不佔誰便宜,可以說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誰也不講什麼君子了,誰也不尊周禮了。

所以,假如馬其頓到了中原來,那麼可能根本沒人跟他拉開架勢打,你有本事就來攻城啊?面對中國的護城河和高城牆,馬其頓方陣也只有乾瞪眼的份,根本無法攻城。

2、水土不服、糧草不濟

中原地理環境獨天獨厚,周邊都是高原沙漠,馬其頓軍隊就算開闢了絲綢之路(我國漢代才開闢),士兵們也得累個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糧草運輸困難,所以馬其頓軍隊必須速戰速決,但是這時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國軍隊,我們避而不戰,那馬其頓軍隊只能乾瞪眼。

到時候,攻城攻不下來,糧草不濟,又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那麼必然撤軍。

3、反擊的可能性

選擇攻城戰,這是我們謀略上的優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作戰形式。

但是,當敵人退兵的時候,我們的軍隊也許會追擊,那麼雙方必然還有對陣的時候。

亞歷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這時候正是國力強盛的時候。

秦國此時應該可以動員四五十萬的軍隊。亞歷山大打印度的時候,作戰人員有12萬人。秦軍與東征軍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後再看作戰的形式。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前面的長矛。首先,我覺得他這個圖片有些誇張了。那麼長的矛,你當是紙糊的嗎?拿著不累嗎?其次,方陣機動性太差,整體就像個烏龜殼。

再看我國軍隊的戰車,戰車對這烏龜殼確實沒法打。但是如果我們拼著損失一批戰馬和戰車,主動衝鋒,從四面八方進攻,戰馬和戰車雖然死在了他們的方陣前,但是他們也被堵住出不來了啊!此時我軍建造壁壘圍困馬其頓軍隊,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不管怎麼說,馬其頓如果到中國來,那必然是有去無回,最少也是損兵折將。

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秦軍對付馬其頓軍隊,其他六國從背後偷襲。




GRIDMAN


這麼說吧!歐洲所謂的大帝到中土來充其量不過是個參將的兵力!不說裝備,光人數就不值一提!歐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戰鬥,千人以上都叫大戰了。亞歷山大為什麼叫大帝?因為他有三萬步騎。中土一個小小的趙國快滅國時都能組織起40萬兵力,歐洲人過來根本不夠看的。假設現在還是冷兵器時代,拋開補給的問題,種花家可以統一藍星,而且沒有之一!比之現在的鷹醬強的不是一個數量級!





紫微天帝


這個是沒有發生,且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

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要靠作者的想象來給雙方安排了。

這事我站中國,我認為亞歷山大必敗!

咱們不說什麼走沒走錯路,亞歷山大直接帶著軍隊來了,衝進了戰國時代的中國。咱們不論這幾個國家會不會聯合起來對付外來敵人。

單來說說首當其衝的秦國。

亞歷山大肯定是會從西邊殺過來,所以地處西邊的秦國自然會是第一個迎接敵人的。就不說秦國還沒有到秦始皇時代,就是嬴泗時代,亞歷山大都不是其對手。

我認為亞歷山大有三敗

第一敗:長途跋涉

亞歷山大長途跋涉而來,軍團作戰,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問題,亞歷山大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我們假設他沒有這個問題,途徑的地區都像他臣服。

但是即便這樣,士兵的精神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長期遠離家鄉作戰,思鄉是一回事。另外每天看著自己的夥伴在自己的身邊倒下,心理承受也會到達極限。

而且,長途作戰,士兵損失卻得不到補充,加上士兵的精神狀態,這就是亞歷山大的第一敗。

第二敗:萬水千山的阻隔

要想到達中原國家地區,即便是地處西邊的秦國也需要亞歷山大翻越崇山峻嶺才可以到達。

無論是喜馬拉雅山脈或者是西藏高原,亦或者是新疆沙漠地區。

這對於外地人來說,又是大兵團作戰來說,未等過去,已經犧牲一半左右的士兵。

惡略的天氣,體力的透支,水土的不服,都是亞歷山大兵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這是亞歷山大的第二敗。


第三敗:對手強大

即便這個時候,亞歷山大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河西走廊,準備來一個俯衝,和秦軍進行交戰。

這個時候的秦國戰鬥力,雖然沒有到達頂峰狀態,但是也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

有敵人來犯,不管你是誰,刀劍早已準備好。秦軍一個弓箭陣過去,亞歷山大損失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再來一個集體衝鋒,可以說基本必敗無疑了。

我相信,在前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亞歷山大在秦軍的鐵騎之下,堅持不了五個回個。

所以,不管這個仗怎麼打,亞歷山大都是必敗。


觀復一鑑


告訴你們什麼是歷史。

中國從魏國李悝變法起到秦國孝公變法達到高潮,使得中國率先進入先進的封建時代。而歐洲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才開始進入封建時代。戰國之所以是戰國就是因為封建生產關係之下有著對土地資源的渴望,使得七國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廝殺的實力。而奴隸制的歐洲不可能是先進封建制的中國的對手!這才是原因。難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銳的鐵騎打不過英國遠征軍,只是因為火器不行麼?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書,別以為看了幾本雜書就認為自己瞭解歷史。要知道歷史的背後還有歷史唯物主義!還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我是小明白


大家都回答的太多了,給你來個簡單明瞭的,小亞想來中原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大家腦補一下漢武帝是怎麼打通的河西走廊,是霍去病的小規模騎兵走的奇襲路線,為什麼因為河西走廊就是個盆,其中必經扁都口這是一個咽喉,小丫的方陣就成了曹操的聯營。往後再看小一千年隋煬帝楊廣開世界第一次世博會帶著西征大軍過扁都口官員隨直接凍死一半,所以中原的西邊不是那麼容易進入的,再回顧一下當時亞歐的武器實力,小亞和七個葫蘆娃比買就是過家家!所以小丫是祖上冒光了!


Andy46796311


對應一下當時的中國還在戰國時代,並未統一,時間上亞歷山大佔了優勢,不過他的兵種大部分是步兵,騎兵只有幾千,這麼點人力光是走到中國估計都要打個折扣,而且他進來的方向是面對秦國,虎狼之師不是說說而已,而且秦國兵種齊全,又是在自家地盤,可以肯定亞歷山大的軍隊回去的可能性都沒有


來世笑笑生


一支軍隊,進入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首先要糧食補給,要有武器補充,要有人員補充,才能壯大,才有可能贏。

馬其頓離中國上萬公里,如何保證糧食供給呢?有人要說搶中國老百姓的糧,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差異很大,亞歷山大的兵,吃中國食物一定很不適應,一定吃不好飯,飯都吃不飽如何有戰鬥力?

武器丶人員更沒有補充,人越打越少,兵器也越來越少。

由於路途遙遠,到了中國也人困馬乏,中國以逸代勞佔盡地理之利,勝算很大。

戰國時期中國軍人早己經會排兵佈陣,而不是街頭混混式的亂打,若干人組成一個陣,充分地減少喪亡,有效地殺傷敵人,很難對付。

中國打法多樣,戰術靈活,軍事理論高超,《孫子兵法》就成書於戰國時期,試想中國人用水攻,火攻,亞歷山大的兵陣還有用嗎?

所以說亞歷山大的兵到了中國,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提醒辣語


我只知道秦軍的編制很接近近代軍銜制,雖然兵器普遍是青銅(鐵器不是沒有,少,主要用於農具的製作),但各種成熟的機關弩箭已有各種配備,可以單手作戰,兵工廠也是流水作業,戰車是三人制,軸承製造也很成熟,軍隊的分類從突擊隊到重步兵到騎兵等可以適應各種軍事戰術的調派,兵法上運用也十分成熟,關鍵是:人還多,還驍勇彪悍,那時軍隊不發軍餉,只供應乾糧,但秦人一聽有仗打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畢竟商鞅變法的法律中,敵軍的人頭數是改變社會地位最直接也來得最快的手段,所以,亞歷山大應該很慶幸沒來華夏送人頭,其實,根本沒這個可能性,因為碰到遊牧民族匈奴就應該止步了[黑線],供給很難供應的正規軍隊一向對遊牧民族的遊擊打法是很難招架的,當年霍去病可是比匈奴表現出更流氓的遊擊騎兵打法才讓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那時匈奴的部隊人數也是以萬為單位計數的吧╮(╯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