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書法一個月,缺乏指導,不知筆畫和運筆對不對,下面這幅字如何評價?

追春風的人


這個跟我處於同樣的處境,出於對書法的喜好和些許天賦,對著碑貼瞎鼓搗。但我每次寫完後會逐個分析,儘量做到與貼近似,一來鍛鍊眼力,二則通過不停地反覆臨寫可加強對筆意及間架的熟練度,三則初學必須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切不可隨意隨興,擅自會意。附自學半年的稿件,互相學習。也請老師們多多指教。





不三居主人


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學一個月學成這樣,我覺得已經很好了,可以說題主還是挺有天賦的,書寫的感覺也不錯。

雖然現在看來題主的字很一般,甚至是漏洞百出,問題很多,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你才練習了一個月,只要再繼續努力練習,出不了半年,就能寫的有模有樣。

只能在學習方法上給你3點建議:

1、初學書法最好不要用白色的宣紙,特別是生宣,宣紙發墨太快,容易洇墨,初學書法往往運筆比較慢,就更容易洇了,這樣寫出來的筆畫容易讓人看不清楚起收筆,不利於修改出現的錯誤。

可以選擇毛邊紙、元書紙書寫,既便宜又好用,有一些帶格子的紙就更好了,能夠很好的輔助楷書的結構,有利於練習。

2、臨摹字帖,最好開始不要通臨,從頭到尾臨摹上一遍雖然也能夠進步,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最好的方法是選擇幾頁清楚的字帖,反覆的臨摹這幾頁,每一個字的結構和用筆都是相通的,寫好這幾頁,再去寫其它的肯定也是易如反掌。

而這種集中反覆的練習更容易提高書寫水平,更容易把這本字帖寫出深度,也有利於把一些寫不好的筆畫及時改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精臨。

3、只好還是要找一個書法老師指導,跟著老師學習進步會更快,這個我是深有體會,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筆法,自己琢磨三個月不如看著老師寫上一筆。

除了在學習方法和技法上,在學習書法的路子上老師也能給予指導,老師都是過來人,走了很多彎路,老師的建議會幫我們規避很多坑。


不二齋


一個月?請原諒我的坦白 ,那就是你往自己臉上貼金了,要不我也貼貼金這是我自學書法半個月的作品




芹菜小葉


書友您好!看了您的創作感到很欣慰。至於您寫了多久姑且不說,相信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您創作的這幅作品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從佈局章法看尚可,用筆穩健、紮實,書寫的也比較自然流暢,沒有猶豫,一氣呵成,基礎很牢,有的字寫的非常好。

作為初學者,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也確實很了不起,最起碼能學以致用,這點非常關鍵,學書的目的就是為以後的創作打好基礎,從這點可以看出您有創作的慾望,非常難能可貴。

但細看作品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字的結構方面。關於書法最難寫的就是楷書,一個字寫的再好如果有一處敗筆,那麼整個字就失敗了。在您的作品中有的字左右、上下、疏密、避讓等沒有安排好。譬如,精、意、體、行、壯、偉。

您對書法的悟性非常高,理解能力強,這也是學書者必須具備的條件。建議您可以選一種您最喜歡的字帖去臨寫,邊寫、邊思、邊悟,中途不要換帖,一直臨寫至少三年以上。當寫的感覺枯燥時可以適當的學寫行書,這樣對提高書寫楷書的速度有一定的幫助。相信以您的聰明才智,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成就的。

最後祝您學有所成,在書法的道路上喜獲豐收!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您海涵!



微笑如酒3


首先,圖中的字是一個月學習所寫的,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是天才了,或許你硬筆是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否則你真的是非常有天賦。

我認為書法是沒有速成,那是對高水平來講的;

書法又是有速成,那是對比那些水平不高或剛開始學的人來講的。

如一開始學的就不是法度(書法),而是隨意亂寫(江湖體),那學十年,乃至三十年,抑或二三年,其實水平是差不多的,書齡不代表水平,書法的評判標準是水平,不是書齡,所以你認真學三五年就未必不如有些玩票似的人學習十幾二十年。

有書法老師的話,你可以不用死臨,因為有老師講解指導,常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果沒有老師,就只能靠量變引起質變,別無他法,因為老師的經驗也是通過“量”積累出來的,量到了,自然就會有體會,書法討論中常看到這句話“功到自然成”。


書法的學習其實就是在不停的臨帖,臨帖也是有方法的

1、多看看高手臨帖,然後自己看帖;

2、自己臨帖,然後回憶自己臨帖與高手臨帖時,手腕手指的運動,筆鋒的運動,是否有相似處;

3、臨帖,一定是從粗到細的過程,首先是形,其次是筆法,其次是變化,最後是神;

4、多讀帖,每一筆的起筆,收筆,行筆的變化,都要一筆一筆臨像,一開始會慢,而且非常累,但是習慣之後,和平常臨帖速度一樣;

5、讀帖,看清每一字的筆法,每一字結構的妙處,如看不懂,臨不像,嘗試去用硬筆描邊,然後用毛筆填墨,對看清一字之細節非常有效。

當然,學字的過程就是學字,千萬別想著創作,臨三天,自己發揮一天,前三天努力白費,

直到有一天背過字帖來,可以嘗試集字創作,然後在“組字”。

個人之見,不足之處不妨提出來共同探討!


俊文書法


應該是學趙孟頫,我覺得開始學書,趙體字不是最佳的選擇。趙孟頫的字,越過隋唐,直追魏晉,縱觀書法史,在歷史上地位僅次王羲之。但趙體楷書,融入了較多的行書筆意,初學者不易掌握。如果學習趙楷,宜從汲黯傳入手。從基本筆畫,間架結構、字間呼應,這些方面深入讀帖,細心體會,反覆實踐開始,而不應該一起手就臨膽巴碑之類。上面所書,差點沒看出你的師承,要不是看到有一對相互呼應的上點,就不敢認為你是學趙的。學書忌諱急功近利,需心態平和,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乃是正道。當然了,學書一個月,能寫出一些還不算太弱的筆畫,說明你還具有學書的潛力,好好努力,祝你進步。











興平南郊竇文海


一個月,,基礎原來有啊,好好練,前途無量,不像我,,覺不出進步。。



近距離HOH


大多數人

95%以上的人

連學習書法最基本的一關都過不去,或者不願下苦功夫去過。或者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

是什麼關呢?

就是基本筆畫這一關。

我們不說過多的筆畫,我們只說那幾個最基本的筆畫,如:

1、點

2、橫(只說長橫)

3、豎(只說垂露豎)

4、撇(只說豎撇)

5、捺(只說斜捺)

6、鉤(只說橫鉤)

這六個最基本筆畫衍生出的那些複雜的筆畫我們先忽略。

你寫吧!

標準範本在哪兒???

你臨的在哪兒???

把標準範本和你臨的拼圖到一起,自己看看。

好多人都覺得自己臨的不像,看看基本筆畫。

就全明白了!



老跨鬥


初看到您的這幅字,不敢相信是您一個月就能寫出來的,相對於剛學書法的人來講,一個月按理講筆畫可能都還沒練完,而您卻能把字寫得有模有樣的,可以說相當不容易!可是如果從筆畫和運筆等方面仔細分析,我覺得您的書法水平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首先我從您的這幅字中選兩處筆畫來分析:

一是帶字中的"懸針豎"如(上圖1箭頭所示)中間小,兩頭大,是因為中鋒運筆過快造成,應該是中鋒行筆緩慢且用力均勻;最後提筆應該是運筆至末端提鋒,稍有頓意後再順勢出鋒而不是飛提露鋒收筆,這樣寫出來的懸針豎才顯得豐潤而有古法。正確的懸針豎寫法如(下圖1)

二是“清”字三點水(如上圖1紅圈所示),前面兩點水都是橢圓形,顯得呆板沒有活力;最後一提更是過細過長,沒有古法!"三點水"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前面兩點呈現“三角”一“肚”的形態(如下圖1);最後的一“提”正確的寫法是(如下圖2),起筆稍頓,但不可用力過大,向下方頓筆後,再向右上方行筆並快速提筆收鋒。

在評價您這幅作品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幅字有哪些要素構成: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要素

第一、 用筆

用筆要講究筆法,筆法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等,楷書主要以中鋒行筆為主,側鋒為輔、起筆和收筆有藏鋒、露鋒兩種;楷書多以中鋒行筆則筆畫剛勁有力,形態豐潤優美。

第二、 結構

楷書結構主要有四種:上下結構“巖”、單一結構如“石”、內外結構如“圍”、左右結構如“驗”。

一般楷書的結構有三個特點:上緊下松、內緊外鬆、左緊右松。

具備這三個特點的字就能體現出文字方正均衡、形態完整、疏密有致、形態優美的藝術形象。

第三、 章法

章法主要體現為:字與字之間要有分行留白、最後要有提款和印章。楷書講究縱橫對齊。

第四、 墨法

墨法分為:淡墨、濃墨和漲墨等幾種。楷書一般以用濃墨為主,因為濃墨與紙張對比度大,特別是楷書用濃墨創作更顯精氣神,蘇軾和劉墉等書法大家都是濃墨高手如上圖劉墉濃墨書法作品。

從以上作品四要素來分析您的作品,很明顯看出您的作品中用筆有不當的地方,比如起筆都是以露鋒起筆,缺少了藏鋒起筆的圓潤和內涵;中鋒行筆速度過快導致筆力不夠堅挺。

如“壯”的豎筆,藏鋒起筆卻變成露鋒起筆如(上圖1);“行”和“意”字的橫筆中鋒行筆沒到位,筆畫粗細不均,沒有力度如(上圖2)

再從結構來看,沒有做到上緊下松如“偉”字,左緊右松如“體”字等如下圖1。

其次從章法來看,您的這幅作品沒有留白落款和蓋章。

最後是墨法,您寫的是楷書,用濃墨如再濃點更好,字體看起來較有精神,這是你這幅作品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也是整幅作品的亮點之一。

總之,練習書法就好不宜過急,要循序漸進,注重筆畫的細節和結構的平衡。建議您靜下心來,苦練筆畫和結構,下面的字帖可能適合您,希望能幫到您!附部份圖片,如點贊和關注我可送全部資料!

r

r

我是翰墨正傳,正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書法精髄,希望得到您的關注與點贊!


翰墨正傳


自學書法一個月,能寫成這樣已經很好了。看來並非自學,是有人商議或圈子交流。

趙體楷書寫成這樣,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筆較穏,沒有忽快忽慢的陃習。二是筆畫圓潤,多用中鋒書寫。

問題也有兩點,一是方向問題,拙見以為學書不宜學趙孟頫楷書,因為趙體非楷非行,也可說是行楷。筆法格局又小,適合實用。現在實用書寫已基本不用毛筆。學毛筆字應是為了學書法,即藝術創作。

二是方法問題,從字體寫法看可能是提腕用指書寫,未能做到懸肘運腕書寫。按書法產生於懸肘,因漢唐時期尚無高桌。宋代使用高桌以後,聰明而有成就的書家大多仍懸肘運腕書寫。明清以後人們漸忘古法,書寫圖省力而不能懸肘,所以往往書法不逮前朝。建議改學《顏勤禮碑》,懸肘運腕書寫大字,很快就能升堂入室,書法改觀。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