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為補”,讓孩子體內的“圓圈”轉起來

周濤主任有時候也會問家長們,我們有最最珍貴的“五臟六腑”,你們知道它們在體內是如何工作的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以通為補”,讓我們的孩子的“五臟六腑”轉起來!

“以通為補”,讓孩子體內的“圓圈”轉起來

在中醫看來,它們每時每刻都是相互配合的,只要有一方出現問題,身體就發出警報,比如我們突然打了個嗝,就是胃氣本來是往下走的,它突然逆行往上走了。

比如我們非常生氣,此時就沒有胃口,這個是發怒時肝受傷了,逼迫脾胃的工作能力下降,導致胃口不佳。

注意點

這裡特別注意一點,中醫講的“五臟六腑”不是具體指某個器官,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系統,比如脾胃,是一個消化吸收的系統。

我們可以簡單看下面這張圖,這是人體內的圓運動規律。


“以通為補”,讓孩子體內的“圓圈”轉起來

可以簡單這樣理解:

五臟六腑是上下分佈的,腎在最下面,屬水髒;心在最上面,屬火髒。按照物性來說,火應該往上躥,水應該往下流,但是人體水火正好相反,水往上升,火往下降,這樣循環不停,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問題來了!

如何讓火往下走,水往上走呢?

關鍵就是有一箇中軸——脾胃,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圍繞著它們來轉。

如果中軸被卡住了,那麼火下不來,就到處亂竄,就上火了;肺氣下降不了,就出現咳嗽;胃氣下降不了,就出現嘔吐……

“以通為補”,讓孩子體內的“圓圈”轉起來

養好孩子的關鍵點

孩子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徵,也就是他身體裡的中軸——脾胃,此時還很嬌嫩,很容易受傷,現在孩子鼻炎、過敏體質、易咳嗽等問題,多數根源是脾胃被深深受傷了。

養出健康的孩子關鍵,就是不要讓中軸——脾胃卡住了!讓身體的圓圈能夠正常轉起來。

如何不讓脾胃卡住呢?

很簡單,記得脾胃有三怕:怕膩、怕冷、怕撐。

脾胃還有一個小需求,它需要一點“挫折”和“自由”,簡單來說偶爾適度的“捱餓”,反而能夠激發脾胃的潛能;留下三分餓的餘地,可以留給脾胃運化的自由空間,也就是中醫常講的“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當孩子有各種慢性疾病,易生病、長不高、瘦弱的時候,很多父母會想吃什麼來補補身體呢?

如果我們知道了人體圓運動規律後,就明白了,此時孩子關鍵不是補,而是讓身體暢通,身體暢通後,一日三餐,好好吃飯,食物能夠順利轉化為營養,就是最好的補藥。

如果我們不去尊重身體運作規律,吃再好的食物也沒有用,食物容易變成體內的垃圾,就好比不尊重交通規則,堵車等各種問題就來了,讓道路暢通的關鍵,不是在路上開豪車,而是尊重交通規則。

孩子體虛與大人不同

特別是看起來虛弱的孩子,我們就特別有補的衝動,孩子的虛和大人的虛是不一樣的,孩子是一粒充滿能量的種子,庫存著很多能量潛能用來成長,不像成年人基本把庫存消化差不多了,需要一些補品來補一補,所以我們不要隨便聽從某個偏方,某個朋友的經驗就給孩子補一補。

如果孩子真的需要補,建議抽空讓孩子找一位中醫看看,瞭解下孩子的體質,問題關鍵在哪裡,然後遵醫囑適度進補,這樣才不會讓“進補”變成卡住脾胃的垃圾。

特別是秋、冬季進補比較流行,我們要記得孩子脾胃“以通為補”,讓身體的圓圈轉起來才是關鍵,不要把補品變成了身體的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