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巖”、“半巖”等武夷巖茶裡那些的概念到底說的啥?


“正巖”、“半巖”等武夷巖茶裡那些的概念到底說的啥?


福建武夷山產茶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當地茶樹種類繁多,分類複雜,根據採茶時期、製茶成分、栽培地區、栽培品種等不同的標準,分類方法各有不同,讓人迷惑。

如果粗略來分,可將武夷山的茶葉分為兩個大類,一類為烏龍茶——武夷巖茶,另一類為紅茶——正山小種。

基於這兩個大類,可從地理上將武夷山劃分為東西兩個區域。

東區是九曲溪下游的烏龍茶產區,包括武夷山及其周邊地區,以九曲溪沿岸為其核心產區。

西區是九曲溪發源的星村鎮桐木村,主要出產正山小種紅茶,以江墩和廟灣等自然村為其核心產區。

“正巖”、“半巖”等武夷巖茶裡那些的概念到底說的啥?

武夷巖茶是中國茶葉體系中的一個特殊類別,其評判標準以“巖韻”為核心,“巖韻”是否純正又取決於茶樹生長的山場,最好的山場普遍認為是正巖產區。

產於正巖的茶,巖韻正,回甘明顯,而離正巖範圍越遠的茶,則被認為是巖韻不顯或是沒有巖韻,茶葉售價也就越低。

因而,依照此巖韻為市場評判標準,閩北山區的茶山分佈存在著“正巖/外山”、“正山/外山”的等級結構。而 “正”就代表著正宗、高品質、味道純正、最高等級等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正巖”、“半巖”等武夷巖茶裡那些的概念到底說的啥?


從文獻記載來看,武夷山很早前就有基於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而對茶葉進行的分類,茶有“巖”、“洲”、“外山”之分。

陸羽《茶經》有言:“種茶的土壤,以雜有爛石為最好,其次為沙質的土壤,黃土最差。”

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隨見錄》中寫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此類可佐證的文獻不少,說到底,“正巖”、“半巖”、“正山”、“外山”這些概念值得就是因巖茶產區不同而形成的巖茶品質等級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