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最美情侶”:65年做一件事、愛一個人,相濡以沫的愛情

“我這一生只幹了一件事,只愛了一個人。”

他一生專注一件事,並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成為了清華大學教授與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他一生只愛一人,60多年夫妻二人如同神仙眷侶,成為許多人羨慕的對象,可謂事業愛情雙贏。

他就是曾經以雲南省狀元的身份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潘際鑾,那年他17歲。

事業上的成功,源於潘際鑾院士在年輕時候不懈的努力。

清華大學“最美情侶”:65年做一件事、愛一個人,相濡以沫的愛情

1950年秋天,他前往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研究生,在焊接技術專家普羅霍洛夫導師啟蒙下,開始了焊接技術的人生。當然,成功並不容易,在學習期間潘際鑾院士用心學習知識,尤其是意識到看似不起眼的焊接技術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潘際鑾院士進入清華大學後建立了焊接教研組,而他掌握的焊接技術為中國的高鐵與核電站的發展保駕護航。

可能有人認為焊接技術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如果焊接技術不過硬,核電站就可能發生洩漏,高鐵也就無法安全運行,提速更是空談,而這可都與無數人命有關,焊接技術重不重要可想而知。而正是因為潘際鑾院士的焊接技術,才實現了高鐵軌道的無縫連接,讓中國高鐵走在世界前沿,讓核電站能安全運行。

或許,學霸不乏愛情,但是能夠擁有潘際鑾院士與李世豫這樣愛情的人卻不多。“我年輕的時候一心撲在學習上,大學畢業當了助教,沒戀愛過,也沒找過女朋友。”

潘際鑾院士這麼說道,而他遇到自己妻子也算一種緣分。

清華大學“最美情侶”:65年做一件事、愛一個人,相濡以沫的愛情

在1950年,年僅19歲的李世豫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準備考大學。當時李世豫請自己的老鄉幫忙找住處,恰巧的是這位老鄉正好與潘際鑾院士住在一起,就這樣兩個素未相識的人有了交集。

“我當時對她有好感,就主動幫她找住的地方,她要考大學,我就幫忙補習功課,數學啊物理啊我都給她補,白天輔導她功課,晚上就去散步,慢慢地產生了感情,彼此默認了對方。”

可見,學霸有學霸的交流方式,在真正有涵養的大學生面前,也唯有知識才是硬核。雖然那看似簡單,卻並不平凡。

“我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沒多久,我要去哈爾濱讀研,她留在北京考大學,她沒有說過一句不要我走的話,我這一去就是五年,其間,我們每週都給對方寫信。”

也許潘際鑾院士的愛情,沒有如今年輕人的奔放和多彩,更多了一些含蓄,

但是這種卻更加順其自然,平淡卻更值得回味。五年後的1955年,潘際鑾院士學業有成歸來,李世豫也北大畢業,兩人就決定結婚。

清華大學“最美情侶”:65年做一件事、愛一個人,相濡以沫的愛情

“婚後,我主外,她主內,六十多年來,我的每個決定,她都支持,從沒拌過嘴。”

就是當初的順其自然,才有如今的相敬如賓。在清華園裡,曾經有近九旬的老人騎電動自行車帶著年過八旬的老人在林蔭道上兜風的情景,這便是他們愛情的寫照。

也許,有些愛情開始並不絢爛,但是依然刻骨銘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潘際鑾院士贏得了愛情和事業,也為國家和社會奉獻了一生,彰顯著個人魅力,更用才華“焊接”了愛情。而潘際鑾院士可謂是許多理工技術男的代表,這樣的男人或許在戀愛時沒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顯得有些乏味平淡,但是他們的深邃思想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輝,應該受到真正有涵養女性的欣賞和追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