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上海的旅遊景點有:外灘、東方明珠、陸家嘴、城隍廟、南京路步行街、上海野生動物園、田子坊、豫園、上海海洋水族館、迪士尼、七寶老街、楓涇古鎮等等”。


“上海周邊有:杭州、千島湖、蘇州、南京、無錫等等,玩的地方很多,好看的地方也很多。”

這兩句話,是我每一年春節回老家前都會背熟的,因為老家的親戚總會問:”上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上海周邊有哪些地方?“畢業後來上海的第一年回老家,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答不上來,因為那一整年,我工作日兢兢業業上班,週末因為沒錢只能選擇宅在家裡,那一整年,我只去過一個景點,就是外灘。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真是有點迷茫,我總不能跟對方說:“我沒事的時候,都是宅在租房裡的。”所以,上海這些景點,周邊的城市都是我在網上查到的,這樣,至少可以顯得自己確實是生活在上海的。

“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思考“宅”的反義詞

今年是我來上海的第10年,我進步了很多,成長了不少。可對於“宅”我始終如一,並沒有什麼變化,我依舊只去過外灘。

我之前以為“宅”的反義詞應該是“遊”。

所以,當我被問到上海有什麼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旅遊景點。如果我有錢、有時間,我應該會遊遍網上的熱門景點,每個週末帶著相機和好心情,轉遍上海的每一個角落,發現各種沒有出現在網上的美景、小巷、美食店。

可事實是,這10年來,不同的休息日,我從在一個只能放下床的暗黑隔間房裡宅著,到有一間可以放下書桌的房房間宅著,再到後來我終於有錢可以租一個帶陽臺的房間,我可以在陽臺上宅一天,再後來成家了,我租了個兩室一廳宅著,今年買了個房子,我想我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書房裡宅著了。

於是我就在反思“宅”的反義詞到底是什麼呢?

對我來說,宅的反義詞不是遊,宅的反義詞是“廢宅”。

“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宅”和“廢宅”的區別

去年受親戚之託,我有個畢業兩年的表弟來上海找我們,讓我們給介紹工作,帶他在上海發展。他來了後有一週的時間,天天在房間睡覺、抽菸、玩手機,工作沒有新進展,面試頻率很低。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個新聞,一個人躺在床上看手機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一連8天,為了看小說連飯都不吃。房東見他8天都不出來,擔心出事報警了,算是救了他一命。

像他們這樣的“宅”是“廢宅”,這也是我們父母那一輩認為的“宅”。

而現在很多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宅”其實更多樣化,比如做自媒體的,我算是半個自媒體,因為我是兼職,平常週一到週五上班,週末就在家看書、寫文章。有的全職自媒體,一整個月活動範圍不超過家裡小區500米,要出去可能是需要拍視頻,去採景的。儘管他們活動範圍不廣基本上是宅在家裡,但,他們該賺錢時賺錢、該讀書時讀書,自我價值感能得以體現。


“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因為疫情被迫“宅”的感悟

所以,一些“廢宅”青年因為這次疫情被迫困在家裡宅,可能會跟家長說,你看大家不一樣都在家玩,其實不一定哦,有人在奮筆疾書、有人在繼續賺錢、有人在尋找新的機會、有人在閱讀,並不是所有宅的人都在看手機、刷新聞,所以,不能用大家都不上進來安慰自己的不上進。

這次的“宅”對我來說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謝去年努力的自己,開始做自媒體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在公司裁員、降薪的情況下,能有另外一份收入。好在我注重理財,儘管不精但也算入門了,零花錢類的從理財收益裡出來,讓我在家宅著能不那麼焦慮。幸好去年咬牙買了房,現在租的房子很小,沒有寫作的地方,等疫情過去我就裝修,裝一間我喜歡的書房出來,這樣,以後我就可以在書房裡宅著,安安靜靜的看書和寫文章了。

“宅”的反義詞不是“遊”,而是“廢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