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製的u型潛艇有著哪些黑科技?

我是煮夫啊


黑科技一:消聲瓦

最早進行消聲瓦技術研究的是德國,其研製的一種名為阿爾貝利奇(Alberich)的合成橡膠板,主要材料材料聚異丁烯,整體厚度約30毫米,內有直徑2-5毫米圓柱形空腔。阿魯貝利西可以減少約15%潛艇的聲吶回波反射。此外還可以減少包括潛水艇的發動機噪聲在內的聲音外洩。

該材料在1940年首先在U-11號潛艇上進行試驗,但是發現粘合劑不夠牢固,在洋流的拍擊下很容易脫落,一直到1944年底,才在U-480號上試驗使用新的粘合劑,並取得成功,原計劃所有的XXII和XXVI級U艇上都會使用這種材料,但最後只有U-4709號完成。XXIII級的U-2367號,戰後完工,表面敷設的就是阿爾貝利奇消聲瓦

黑科技二:AIP不依賴空氣動力

最早AIP動力潛艇是德國赫爾姆斯·沃爾特在1940年建造的80噸試驗型潛艇V-80,在試驗中實現了28.1節的水下速度,其使用過氧化氫作為推進劑。

之後以此設計了XXVII級潛艇,於1943年開始建造,計劃建造24艘,但僅3艘完工。U-1406號

過氧化氫是一種強腐蝕性物質,其使用過程中為此危險,戰後蘇聯以此技術建造了Q級潛艇,使用過程中接連發生嚴重事故,早早退役。之後將過氧化氫技術應用在魚雷上,然後因魚雷製造和保養不善,引發過氧化氫洩露,最終導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事故。Q級潛艇

黑科技三:搭載飛行器

為了能夠更好的發現遠處目標,並且在上浮的時候能夠更早的進行預警,德國人發明了潛艇搭載微型飛行器,Fa-330微型旋翼機,作為空中觀察哨。

Fa-330長4.42米,旋翼直徑7.32米,空重68公斤,該飛行器可以拆卸摺疊,裝進潛艇內部,3分鐘內即可組裝完畢。這種旋翼機沒有任何動力,使用時潛艇航向產生甲板風,帶動旋翼轉動,逐漸加速到產生足夠升力的轉速,像風箏一樣,由潛艇牽引。

黑科技四:潛射導彈

1944年,一種代號為“第12試驗檯”的項目開始展開,其目的是研究一種水下容器,運輸和發射V-2飛彈,由潛艇拖拽航行到美國東部沿海發射。

這種潛射系統每個曳航收容筒可裝一枚V-2導彈,設有控制室與燃料櫃。一般XXI型潛艇可拖曳3個收容筒,駛往發射區海域。裝備好的收容筒的重量與同體積的水相等,在航行時利用曳航潛艇的速度很容易控制它們的潛航狀態。

航行到在發射區海域,潛艇上浮,收容筒自然也跟著浮到海面。從潛艇向每個收容筒派出兩名技術兵,到筒內控制室打開閥門,向收容筒尾部壓載水櫃注水並排出平衡水櫃的水,使收容筒在水中轉成直立狀態。然後接通潛艇供電系統,向V-2導彈注入燃料,啟動陀螺,設定慣性制導系統,最後打開收容筒頭部的電動門扉。完成發射;隹備工作後,技術士兵返回潛艇,導彈的發射由潛艇遙控進行。從潛艇上浮到發射所需的時間在30分鐘之內。

1944年底,完成方案設計,3個收容筒的製造由伍爾夫岡公司負責,拽航用的XXI型潛艇改造交由布羅姆與福斯造船廠進行,預定在1945年3月進行發射試驗,但由於蘇聯紅軍的快速推進,佩內明德基地試驗停止並撤離,發展計劃中止,到戰爭結束時至少製造了一個導彈收容筒。

黑科技五:通氣管

所有黑科技裡面作用最有實戰意義且、最大的發明,由於柴電潛艇電池電量限制,水下航向段時間後,必須要上浮使用柴油機進行補充電力。隨著盟軍反潛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大量美國護航航母的投入使用,潛艇在水面航行時遇到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因此德國人在1942年開始試驗潛艇呼吸管技術,其使用兩根固定空氣導管從潛艇的上面伸出,一根吸人新鮮空氣,供發動機和船員用,另一根排出發動機的廢氣,下潛時用活動氣閥防止海水進來。這種裝置稱做通氣管,能使潛艇不露出水面就可以獲得氧氣,開動柴油發動機行駛或給電池充電。德國U型潛艇上使用軟橡皮來遮蓋“呼吸桅杆”,當時的飛機技術很難發現,從而確保再也不用因冒出水面吸氣而受到攻擊了。

最早應用通氣管技術的是德國1943年開始建造的XXI型潛艇,而XXI潛艇也是世界潛艇發展上的里程碑,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的“潛”艇,以潛在水下巡邏和作戰為宗旨,之後,其餘潛艇也陸續進行通氣管的改造。

最後:二戰德國在潛艇領域發明創造很多,但是很可惜,大部分應用都太遲了。這方面鄧尼茨雖然是個非常出色潛艇戰領導人,但是其最大失誤,就是在德國潛艇優勢的1940-1942年期間,並沒有積極進行新技術的開發以及新潛艇的研究設計,而是專注於提高潛艇部隊的數量,甚至擔心建造新艦艇影響潛艇產量,以及人員訓練和熟悉不方便,拒絕新艦艇的建造。等到1943年盟軍反潛技術升級,大量水上飛機和護航航母的投入使用後,發現已經無法與之對抗後才匆忙上馬新潛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