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00年》第43篇:騷操作,李淵嚇退幾萬突厥兵

本文共3600多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看到突厥大軍前來,李淵是又高興,又惆悵。高興的是終於有藉口殺了兩位副手,惆悵的是他不願意和突厥硬槓。


一年多之前,還敢和突厥騎兵對沖的主帥,如今背靠堅城,卻不願和突厥硬槓,看似很不合理,但李淵卻自有打算。

一來,始畢可汗親自前來,肯定人多勢眾不比當年,到城下和突厥騎兵對沖,即便贏了也會損失慘重。

二來,此時不能和突厥鬧的太僵,起兵在即,李淵必須突厥搞好關係,以防突厥在背後陰自己。

但是,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也不行。這樣始畢可汗肯定會率軍在城外大肆搜刮一番,周圍被搶的豪族、士族、百姓會怎麼看李淵?誰願意跟著一個軟蛋?

打了得罪突厥,不打得罪百姓,難啊,實在是太難了!(大家可以閉眼三分鐘,試想一下,如果自己是李淵,會怎麼辦?如果想不到方法,再看李淵的騷操作,你就能明白,李淵的厲害之處了。)

按照一般的歷史發展軌跡,這時候應該站出來一個謀士給李淵出一條妙計,李淵只要按計行事,危機自然消除,如果不聽,那就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是大唐開國卻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每到關鍵時刻,基本上都沒有謀士什麼事。總是李淵父子自己扛起重任,搞得李淵父子很為難,我寫起來也很單調。

我們遍觀中國歷史會發現,王朝開國,其實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群狼模式。

這種模式下,開國皇帝本身實力不咋地,謀略、打仗、治國等水平都不是當時最牛的。但是人家會搞協作,能把最優秀的人才籠絡到自己身邊。例如,劉邦、劉備、楊堅等人。

很多問題,他們單獨擺不平,但是,再加上三類人,群毆就超級無敵了。

第一類人是謀士,這些人不一定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但肯定料敵如神,對厚黑學無師自通。大多時候,他們還會算卦、天文、地理、風水、醫術等雜學,簡直就是中西合璧的複合型人才。這其中的優秀代表有張良、郭嘉、李德林、劉伯溫等人。


《隋唐300年》第43篇:騷操作,李淵嚇退幾萬突厥兵


這類人屬於“狡兔死,良狗烹”的典型代言人,打天下的時候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坐天下的時候,是皇帝第一個要除掉的眼中釘,如果不趕緊自退,結果往往都挺慘。

第二類人是治世之能臣,他們往往是舊帝國培養的傑出人才,只是沒有被舊帝國的統治者發現而已。他們也許不善於料敵如神,但絕對是處理內政的一把好手。撫慰百姓、編訂法律、徵收糧草,樣樣精通。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蕭何、荀彧、高熲等人。

打天下時,這幫人沒有謀士、名將耀眼,但坐天下時,絕對是宰相的第一把交椅。武將們往往還會反對他們做宰相,但結果通常是皇帝把那些反對的武將熊一頓:“你們懂個鳥”。

第三類人是衝鋒陷陣的名將,他們可以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名將世家。他們戰必勝,攻必克,用鮮血打造了一場場經典戰役。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白起、王翦、韓信、鄧禹、關羽、楊素等等。

這些名將的知名度是三類人中最高的,也是村頭大爺們最愛瞎噴的對象。

第二種模式叫:群獅模式


開國皇帝本人像頭雄獅,是當時最傑出的謀士、最優秀的將領,而手下人只能是一群母獅子。

謀士們想不到的問題,這些皇帝總能想得到。將領們搞不定的敵人,這些皇帝一出征就能搞定。例如劉秀、劉裕、柴榮(雖不是開國,但勝似開國)等人。

跟隨這兩類皇帝打天下的將領結局,也往往不同。第一種皇帝的功臣們,往往死的比較慘。第二種皇帝的功臣們,往往會得到善終。

這其實主要取決於皇帝的能力,皇帝能力越高,就越自信,根本不怕你造反。皇帝能力越低,就越害怕功臣功高蓋主。

唐朝的李淵和李世民,就屬於第二種,是當時最頂級的政治家、軍事家。所以,大部分關鍵時候,都有他們直接想到了妙計,這一次也不例外。

面對來勢洶洶的突厥,李淵思來想去,不得不做出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空城計,把始畢可汗嚇跑。

《隋唐300年》第43篇:騷操作,李淵嚇退幾萬突厥兵


風險很大,但是別無選擇。一旦成功,既能實現以上的目的,還能宣傳自已用兵如神的美名,對以後起兵大大的有利。

不過李淵還留了兩手,沒有真正的空城。他害怕始畢可汗沒有文化,根本不知道啥是空城計,萬一真的率軍進了城,把晉陽給攻破了,那可就完蛋了。

於是,他只是打開了晉陽城外城的北門和東門,內城城門和其它幾個外城城門則全部由重兵把守,城牆上也藏滿了軍隊。

下圖不是晉陽城地圖,只是讓大家看一下什麼是內城和外城。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分內外兩個城,內城主要住達官貴人,外城主要住我等小老百姓。

《隋唐300年》第43篇:騷操作,李淵嚇退幾萬突厥兵


另外,李淵又讓投降過來的農民軍將領康達帶著原部1000多人,埋伏在了突厥軍必經的北門,等突厥騎兵過去之後,踹一下突厥的屁股,搶一些戰馬回來。

一切佈置就緒,只等始畢可汗前來了。

第二天一大早,始畢可汗便率大軍抵達了晉陽城下,他驚奇的發現,城門竟然大開,而且城牆上空無一人。

進城還是不進呢?按照一般人的邏輯,肯定會猶豫一陣子,再決定是否進攻。聰明如司馬懿,肯定會調轉馬頭就往後跑。

但是,無奈啊,始畢可汗是真的沒文化,沒有看過歷史書,壓根就不知道啥叫空城計。看見晉陽城門大開,他還以為李淵棄城逃跑了呢,揮舞著馬鞭,喝著酒,唱著歌就衝進了晉陽城。

進城之後,始畢可汗才發現,原來城牆上有兵,而且還不少。他嚇了一大跳,以為中了埋伏,趕緊命令全軍做出防禦姿勢,準備從裡邊硬攻城牆。

但是,防禦了半天,城牆上也沒有任何動靜。李淵只是站在高處安安靜靜的看著這一切。

老畢被徹底搞蒙了,還以為李淵反應慢了半拍,趕緊率軍從東門竄了出去。

按照計劃,這時埋伏在城北的隋軍就開始踹突厥軍的屁股了,但是,這一次李淵卻失算了一小下,他嚴重低估了突厥騎兵的人數。

史書中說,突厥騎兵是“旦及日中,騎塵不止”,妥妥的有幾萬人。而李淵只派了1000多農民軍在大白天偷襲人家,不是找死麼。更何況這些農民軍以前也沒和突厥幹過架。

所以,當康達帶著1000多人,很激動的竄出來之後,突襲戰就變成了殲滅戰,隋軍幾乎全部被殲,逃回來的只有100多人。

李淵很憤怒,死了將近1000人,空城計最後一步竟然玩砸了。康達也很羞愧,搞個突襲都搞不成,實在沒臉見人。

不過,李淵很快就給所有人找好了臺階下:“兄弟們,不是大家無能,而是王威和高君雅這兩個混蛋勾結了突厥。”

逃回來那100多人,見老大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立馬群情激昂大喊:“殺了這兩個狗賊!”。

事實不重要,死人不重要,有人背鍋才最重要,兩個人就這樣被冤殺了,活著的人都很滿意。

內患已被當臺階給斬了,外患還在城外溜達。於是,李淵不得不啟動B計劃。

夜幕降臨之後,李淵讓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各率一支部隊悄悄的溜出了城去。

劉文靜和裴寂各自率軍,佔領一個險要的位置,在上面插滿旌旗,讓始畢可汗誤以為人多勢眾,如果突厥軍去打,一定堅守不出,不能暴露了軍力。如果突厥軍跑了,也千萬不要去追。

李世民所率的部隊,等到天亮之後,每個人扛著幾面旌旗,大搖大擺的回到城中,讓突厥人誤以為晉陽援軍已到。

第二天早上,始畢可汗便驚訝的看到了李淵佈置的迷魂陣。他有點小心虛,但是,更多的是不甘心,千里迢迢跑到中原打秋風,總不能喝口秋風就回去。所以,他想再等等。

第三天早上,李世民又率著,前一天晚上,偷偷溜出城的部隊進了城(董太師可以收版權費了)。

始畢可汗更虛了,連續幾天之後,他是徹底的蒙了。晉陽城搞的空城計,他看不懂。一夜之間,城外多了幾處隋軍,他也看不懂。晉陽城每天都有隋軍援軍,但就是不和他打仗,他也看不懂。

已知的未來再可怕,也沒有未知的未來、扭曲的未來可怕。人在看不懂的事物面前,總會下意識的膽怯,老畢雖然是突厥人,但是情緒和咱們也一樣。

他想破了腦袋,也沒有搞明白李淵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同時又想起了去年在馬邑城外被李淵陰過的歷史。

所以,在晉陽城外迷瞪了幾天之後,老畢只好率軍暈暈乎乎的走了。

一件看似嚴重的危機,一個看似不能解決的難題,就這樣被李淵一頓跳大神似的騷操作給解決了。

現在回看這段歷史,也讓人不由的感嘆:孔明在世,也不過如此!當時的人更是如此。

始畢可汗走後,李淵的名聲在晉陽城周圍達到高峰。前來投奔的人開始絡繹不絕,誰都知道跟著這樣一位領袖,必定前程似錦。沒過幾天,李淵手下就彙集了幾萬人。

但是,就在這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背後,李淵卻仍然在憂慮一個問題:這一次突厥軍是走了,下一次他們再來,又該怎麼辦呢?

而在李淵憂慮的同時,另一個人,也想到了同樣的問題。

未完待續


多說幾句關於李淵這個“空城計”的另一些猜想,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這是一種陰謀論的看法:李淵搞“空城計”就是在變相賄賂始畢可汗。

1、如果始畢可汗一進城就感覺中計了,肯定是後隊改前隊,立馬從北門退回去,而不是帶著軍隊北門進,東門出,這個不合情理。

2、突厥軍“旦及日中,騎塵不止”,在晉陽城內待了整整半天時間,根本不像是慌亂中計的感覺。這半天他們在幹嗎,難道不是在搶家劫舍?

3、李淵派的1000多農民軍去偷襲突厥,就是做做樣子,讓大家看到他抵抗了。如果他真想打,怎麼會只派1000多人,而且還是農民軍?不要說,李淵不知道突厥軍有多少,哪個主帥在打仗前,不會提前派出偵察兵摸清對手的兵力?

4、始畢可汗退軍之後,李淵就派人去和好突厥了。如果這次搞得這麼僵硬,和好突厥又怎麼能成功?

大概也就這幾條吧,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