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筆者這篇文章僅對客觀存在的事實加以論述,不對任何人物作以評價。

當今中國傳統書法逐漸沒落,各種“醜書”當道,美其名曰“書法創新”,試問這真的是創新嗎?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啟功先生書法

為何有傳統書法與現代書法之分?

其實並沒有這種說法,但是為什麼這麼說呢?是有理由的。大家如果去看古人的書法,例如王羲之,趙孟頫,米芾等人的書法,細細品味,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古人學習書法,大多都是從楷書入門,從臨帖開始,拜名家為師,虛心求教,數十年如一日的苦練。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趙孟頫書法

書法大家王羲之練習趣事。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小時候練字非常刻苦。有時候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甚至把衣服都被劃破了。還有一次,王羲之練字練得入迷,忘了吃飯,家人為其送飯至書房,他竟然把饃饃蘸著墨吃了起來,弄得滿嘴墨黑。
王羲之經常臨池書寫和洗硯,時間久了整池水就黑了, "墨池"被後人傳為佳話。這就是古人對學習書法的態度,將書法當成畢生事業去對待,數十年如一日,方能成為書法家。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現在為何好多書法家“急於求成”內心浮躁?

這一點其實並不足以為奇,為什麼呢?“你想加入中書協,你得參加展覽,如何才能快速入展?你就得找名師輔導。名師不可能輔導你一年半載(你的錢包也支撐不起),所以就有了“速成班””。有需求,就衍生了市場,書法亦是如此。

有些人真的是為了學習書法嗎?其實也未必!

當然我相信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是想學習一門技能,寫一首好字,當然也有少數“所謂書法愛好者”,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參展,獲獎,入書協。折“三部曲”儼然成為了許多書法學習者的追求。

但是,追求更高層次有錯嗎?沒錯。大多數人還是很嚮往中國書法的最高殿堂——“書協”的。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米芾書法

為何“醜書”“亂書”還有眾多追求者?

現在看展覽或者說一些視頻,總有些“書法奇人”,或是奇裝異服,或是大叫一聲,下筆龍飛鳳舞,不知所云。

著名書法家王冬齡的“亂書”,王鏞、曾翔的“醜書”,邵巖的“射書”等等。他們的書法真的寫不好嗎?那也未必,他們大多擁有眾多頭銜,甚至任教書法,早年也是踏實學書,為何晚年會熱衷於“書法創新”?大概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了吧!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王冬齡書法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萬鏞書法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曾翔書法

試問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在何方?

邵巖書法

中國傳統書法的出路何在?

隨著啟功先生所提倡的“館閣體”逐漸被打壓,在各種展覽中也難覓其蹤。其中,傳統書法也由此開始逐漸被各種所謂書法的創新“排擠”。書法創新其實沒錯,甚至是值得提倡,

但是將“醜書”等醜化漢字的創作叫書法創新,這恐怕有違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書法所提倡的“傳承”。

要想實現“傳統書法的復興”,非一人之力,一家之言可以實現的。傳統書法要復興,首先當下的書法觀念要糾正。

讓書法迴歸根本,讓書法與“名利”不再那麼息息相關,這才是根本,然此事非一朝一夕能成,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