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GuoHuaiJie


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新的朋友圈了。

那些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如果一直有聯繫,不用在群裡聊天。那些本就不熟的同學,強行聊天也沒有話題,無非是互相問問近況,恭維一下罷了。

非得聊的話,你真的想知道別人最近怎麼樣了嗎?過得好的話,你羨慕嫉妒酸檸檬,不好的話,你怕他找你借錢。


陳芷啊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願意和你分享我的個人經歷。

微信同學群,收錄的是青春年少時的同窗,他們擁有著和朋友玩伴全然不同的身份,於人生中屬於特別的存在!!!

高中群已經加了兩年了,兩年中不記得有在群中聊天的經歷,幾乎微信未響起過,偶爾發的都是一些鏈接,也沒有人回應,不過我要感謝發鏈接的同學們,能偶爾提醒我還有一個高中同學群,看起來有些無奈,但真的如此。

高中3年的同學群,由於文科班,全班65個同學,只有8個男生,那個時候就已經要好的同學結伴而行,加之學習重要,人際圈沒有那麼加深鞏固,畢業後孤身來到陌生城市,所有同學未再見過面,也沒有同學聚會的邀約,群中沒人說話也正常。

初中同學群,雖然只做了兩年的同窗,但是同學之間都是說過話,做過遊戲,一起嬉鬧過的,而且擁有比較有儀式感的記憶光碟,那時班主任特意找人拍攝,幫我們刻印的,我有時還會拿出來看看,即便現在光碟已不再是流行趨勢,但它承載的記憶是無可代替的,同學們逢年過節都會在群中發發祝福,有些同學都是私加的好友,現在還在朋友圈點贊,偶爾聊一聊生活日常,還是比較親切的。

所以我認為同學群不說話,不是世故,而是同學們可能已經變成了故事。

像我的這兩個同學群,有感情基礎的會聊一聊,但頻率也是少的,有些時候是真的不知該說些什麼,不瞭解同學所處的環境,沒有話題,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會對突如其來的問候感到受寵若驚。

也許僅僅只是因為彼此不再熟悉,分開多年後,青春已不復存在,只能相忘於天涯!!!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世故。

1.大家的圈子不一樣了,沒有共同的話題。

畢業以後,大家都各奔東西,有的找到了好的工作發展的很好,有的當了老闆,有的打工,有的岀國深造。大家都從事著不同的行業,就沒有了共同話題。

2.感情好的大多私聊為主

上學的時候就有同學之間感情比較好,這樣的同學都加了私聊,有事沒事都可以隨時聯繫。

3.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

工作一天下來都非常累了,大家都想躺下來刷刷視頻,看看電視,休息一下,沒精力去聊天。

4.大家都結婚生子

畢業後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家裡有太多的繁雜瑣事要去處理,有小孩子的,要輔導孩子作業等,沒時間去閒聊。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仙仙閣


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大家建同學群的初衷,就是為了方便聯繫。

不過,說實話,有聯繫的一直都有聯繫,不常聯繫的,才需要到同學群裡聯繫。

最近幾年,同學聚會挺熱絡的。小學同學聚會、初中的聚會、高中同學聚會、中專的、大專的、大學的,各種各樣的同學聚會。

同窗幾載,各奔東西。

待回過頭來,才發現每天忙忙碌碌,也沒有什麼豐碩的成果。

若同學中有熱心腸的,組織組織聚會,同學們一般都會去參加。

一來看看那些曾經稚嫩的臉龐變成什麼樣了,二來也想通過大家的記憶尋找尋找自己年少時的模樣。

有人說,同學聚會,無非就是有人想顯擺自己混得有多好,還有人想看看同學中有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共享。

其實,同學聚會有目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是衝著同學情誼去的。

畢竟,年少時的情誼是最純潔去,沒有任何雜質。

剛開始聚會之後,大家都有新鮮感。誰誰變得最厲害了,誰誰基本還是老樣子。

同學群裡的話題自然很多,說話的人也多。

但隨著那些回味慢慢變得熟悉了,便不再有人去常常回味無窮了。

眼前的生活,過得好的不必多說,過得不好的又不好意思說。

慢慢就不怎麼聊天了。

基本都是這個過程。

但如果再聚會或者是誰家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同學群裡還是方便通知。

誰有那麼多的心思去經營同學群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熱心的同學,也會有掃興的時候。

說不定哪一份熱心就會被別人質疑:“他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那樣?”

快樂是大家的,何必要一個人去維護?

至於說世故,到也未必都是這樣。

所謂的世故一般是指為人圓滑,甚至有點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感覺。

同學群裡,這樣的人有,但大多數人會有一顆平常心。你富裕是你的,我貧窮也沒有影響到你。

在同學群裡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去巴結討好誰。

不過,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吧。


胡楊胡木


微信同學群裡,越來越不愛說話不是世故的原因:

1:同學之間不是天天見面,時間長了難免會生疏遠

同學出校後,各人的生活習慣、工作、圈子發生變化。

在校一同學習時,討論的只是學習、對未來的憧景,話題單一,起跑線在同一位置上。


2、走入社會各自的境遇不同

離校後,走入了各自的崗位,接觸的人和事不一樣而導致了各自的境遇不同,同學再次聚會見面大家交談,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保留,雖然互留了微信,但沒事時在微信圈大家也少發言。

成人之間的談話大多是圍繞著工作、事業、家庭而展開的,由於工作不同,大家聊來聊去,不可能天天都重複讀書時同學之間的事情吧!


3、沒有活躍的人來引入話題

遇上不善表達的同學,有時覺得說少了怕別人不清楚;說多了又怕別人反感,如果在微信同學群裡沒有幾個活躍的人來引入話題,漸漸的微信同學群也會慢慢涼了。


4、找不到共同的語言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孩子在家跟父母無話可說,跟同齡人就相談甚歡,在公司話很少,但和朋友話就多,因為我們和對方處在同一環境,又相互瞭解,就會有共同的語言,當興趣愛好、志願和理想契合,人們就喜歡跟思想相近的人走到一起,因為相近的思維想法,在溝通上更容易達成結果。

話題不感興趣,思想上不在一條線上,就找不到共同的語言來繼續。


6、生活的壓力,少了經營友情的時間,追求的是高效率

友情的維護需要時間和精力,生活在都市裡的人,生活壓力大,都在追求著更高更快更效率,辦事說話都追求速戰速決,個個覺得自己的時間寶貴得不得了,坐越來越快的交通工具,用越來越便捷的社交工具,趕地鐵、趕合同趕著談戀愛趕著結婚生子,趕著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成功,現在的友情大多是大家能相互需要的類型,所以也是距離的原因導致同學群裡越來越不愛講話,既使講也是寒喧一下而少了推心置腹。


蘇仨情感說


微信建立之初,多年不見的同學有了隨時交流的方便條件,大家追憶往事,分享各自的喜怒哀樂,混的好的盡情炫耀,混的不好的,禮貌應對,等到該說的都說了,漸漸地發現同學群其實和社會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有權有勢的照樣高高在上,受人膜拜,沒權沒勢的照樣人微言輕,不招待見,真正的平等仍然存在於實力相當的同學當中,同學情誼不過是個標榜自己的工具而已,日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所以真沒啥說的了。


指間的幸福906


幾年前微信剛剛普及成為聊天首選軟件的時候,組建了同學群,同學們分別了幾十年,信息閉塞,互不相知,忽然間被微信群連在了一起,互相問候,相互傾訴,共同回憶兒時的故事,那種心情是何等的激動。剛建群時,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發言,一天下來聊天記錄突破兩三千條,氣氛是何等的融洽。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同學們都互相有所瞭解,話題自然地少了一些,時不時地發些視頻,轉發一些新鮮事,在空閒時間回到群裡走一走,發表一些見解,適逢節假日發表些祝福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都見慣不怪,慢慢地就沒有之前那麼有興致了,也都很少在群裡發言了。


樂和樂都2


這不是世故的問題!現在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沒有更多的時間聊一些無聊的問題,如果同學之間要是有事情就直接通過微信或電話解決了。再說同學微信群裡解決不了具體問題,也只能是聊一些無聊的話題,所以就基本上沒有人說話了。


zjs進仕


我的微信同學群裡面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動靜了。大概是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朋友圈,個人的經歷環境處境不同等等因素導致沒有了共同話題了吧😂


為伱蕝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時候不想讓熟人看見自己的狼狽,不想退出也不想說話,看著他們聊天也挺好。但是群裡要是變成微商或者炫富的地方,退出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