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窮苦男人衣服破舊,小女孩展示纏足


1870-1890年,上海正在拍照的現場。本文選取的老照片是英國人威廉·桑德斯的作品。桑德斯1860年以工程師的身份來到中國,1861年在天津有過攝影活動,1862年到上海開設攝影工作室。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業攝影師,專攻肖像,也拍攝日常生活、建築、風景等場景。1871年出版了《中國人生活與性格寫生集》,向西方介紹有關中國人物和生活的信息。

約1870年,街頭的小吃攤子。桑德斯拍攝的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擺拍,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攝影技術不成熟,抓拍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擺拍更容易獲得他本人想要的場景,傳達他的主觀認識。

約1870年,撐雨傘和穿蓑衣的男子。地面上覆蓋著稻草,跟上一張照片應是在同一場景下拍攝的。

約1870年,一個窮苦男人的形象。男人拿著一把破傘,挎著裝滿東西的籃子,應該是走街串巷做小買賣的商販。他身上的衣服破舊不堪,光著腳,塑造出一個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底層人物,拿到西方傳播會給人留下負面的印象。

1870-1880年,剛剛開始纏足的小女孩。晚清延續著以前纏足的陋習,女孩在5、6歲時便開始用布條纏裹腳丫,等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才能把布條解開,給女性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桑德斯是以獵奇心態拍攝這張照片的。好在晚清時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纏足之弊,發起了“天足運動”,清朝滅亡後就逐漸消失了。


1862-1872年,一家五口。這是真實的家庭生活的一個場景,女主人揹著孩子的同時還在洗衣,另外兩個孩子應該也是她照看的。男主人抽著旱菸,看上去比較悠閒。照片透露著傳統家庭的分工,女人承擔全部家務,男人負責掙錢養家。

1860-1880年,手拿摺扇拍照的年輕女子。她穿著襖裙,看這妝扮、看這氣質,肯定來自生活富裕的家庭。

約1870年,男子用獨輪車推著兩位婦女。清朝婦女坐獨輪車出行的現象很常見。你可能會說,這兩人家庭條件應該不錯,為什麼不坐更舒服的轎子呢?其實養一頂轎子並不容易,不是非常富有的家庭都養不起,家裡常備4個以上的轎伕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1860-1870年,街角的鞋匠。這三人應該是桑德斯找來的“演員”,實際上鞋匠很少聚在一起攬活。

1870年,結婚迎親的隊伍。隊列前頭是類似官員出行的鹵簿,隨後是敲鑼、吹嗩吶的樂人,接著是華蓋,再後面就是新娘花轎了。這個場景可能不是實景,而是桑德斯導演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