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在我不長的生命裡,影響我至深的書,大部分都是在大學時讀的。一個是因為在此之前並沒有太多的資源,很難讀到多少書,另一個也是心智未開,還未領略到好書的魅力。不過,雖然到了大學才能讀到很多書,但中學有個特點,就是我們會有機會接觸到很多的偉大的人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我們在以後未必會非常近距離地接觸到這些人或者這些作品,但只要有機會,首先願意去了解的,還是當時被我們稱為“花季雨季”的年月裡的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和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在這其中,就包括我今天的主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是在高二,隱約記得那時候馬上進入夏天,熱得可以。想到馬上就要進入高三,壓力可想而知。不知道怎麼,語文老師跟我們談起了壓力是好是壞的問題,她就說起了輕鬆未必是什麼好事,有一本書就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應該是韓少功譯本),後來看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許鈞譯本),譯者不同,後者更容易讀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實在高考之後一個月,看的還是盜版。以一個高中生的視角去看一部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甚至算不得小說,因為從表面上來看,它缺少一本小說最應該有的時間線索,前因後果完全是混亂的。總之,一本書拿到手裡,翻了沒幾頁,便再也沒有翻過,甚至後來它什麼時候丟的,我都沒有任何印象了。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認真對待這本書。可能也是因為碰到了好譯本,總之高中畢業不到一年,身處大學一年級的我竟然被這本書迷住了。哪怕它缺乏必要的時間連續性,情節也沒有一以貫之,只是在主體性的探討中間插入故事的某段情節,但看完之後,我還是能夠把整個故事用時間線索串聯起來的。因為這部小說,我在大學時對作者米蘭昆德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了不少他的作品,也曾經因為他總是陪跑諾獎而長吁短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後來,我們上美學課時,系主任親自給我們上課。他偶爾談起了文學到影視的變化,其中就談到了這本書,他痛批這部電影,好好的一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被導演拍成了《布拉格之戀》。我是這個時候才想起來,確實可以看看同名改編電影究竟好不好的。其實,電影和原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所謂改編,基本上會跟原著拉開距離的。這部電影也是如此,比如說原著中大段大段關於輕與重、靈與肉甚至媚俗的哲學探討是無法在電影中呈現的,托馬斯第一次見到特麗莎之前,他已經離過一次婚,而且有個兒子,電影中也是沒有提及的。

電影對白是英文,雖然講述的是捷克的故事。英文名其實還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所謂布拉格之戀,其實還是中國人自己的翻譯。這種翻譯雖然完全扭曲了原著的精髓,所謂生命,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life,而是being。這個詞對於中國人其實還是很陌生的,作為being 的生命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生命如果單指生命體的自然生長週期以及在這個週期裡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那麼確實是life。但是生命還有另一層含義,自然生命體是出於不斷變化中的身體和心態的不斷地改變,而在這不斷變化的身體和心態當中,還有一個處於最核心地位的屬於一個生命最本質的存在,這個存在也可以喚作“生命”,但不是life,而是being。或者說這種生命不能叫做生命,而應該是“存在”本身。

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用英文來翻譯是:I think therefore I am. 對於中國人來說,理解“I am”是“我在”還是有些困難的。我們一般都會認為“I am”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句子,必須加一個表語才可以。實際上不是,“I am”表達的就是作為個體最獨立的存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笛卡爾說這句話的時候,表明的是一個人最本質的存在,並非外在的肉體,甚至也不是一個人的所有想法,而是作為一個擁有懷疑精神的不斷思想的本質屬性,即being(存在)。至於我們的身體,那是存在之外的另一種屬性的實體,並不能代表真正的生命。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物質和精神其實是兩個沒有聯繫的東西,二者哪怕結合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但物質和精神都是獨立的存在。

當然,拋開生命是life還是being這種純粹哲學的探討不講,“布拉格之戀”這個翻譯對這部電影本身還是很合適的。電影講述的只是一段扭曲波折不斷的愛情故事。電影整個圍繞著特麗莎和托馬斯加上薩比娜的愛情糾葛展開,即便增加了很多女性視角,但從這部電影裡,我們很難跟原著的深刻性聯繫起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男主托馬斯是一名腦科大夫,不僅醫術精湛,人格也極富魅力。為此,他擁有著與其他男人不同的特質:極其招女人歡迎。據他自己說,他想要去尋找每個女性百萬分之一的不同,這種不同可能只有在與之發生肌膚之親時才能感受得到。為此,他的一生中曾經與超過兩百個女人發生過關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在這些一直保持著關係的女人裡,薩賓娜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她是個攝影師,也是個畫家。她一直跟托馬斯保持著長期的情人關係,但從未想過要去發展愛情,甚至結婚。在很多方面,她跟托馬斯都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可以交心,可以做愛,但一定不會談論感情,更不會提及婚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有一天,托馬斯因為同事生病而被派到一個小鎮上做手術。在這個小鎮上,他在一家餐廳認識了服務生特麗莎。托馬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特麗莎,除了自身的魅力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托馬斯的手裡有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而這本書正是特麗莎的最愛。然後,托馬斯走之前留了聯繫方式,想著有一天或許他們還會再見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果然不久之後,特麗莎辭掉了原來的工作,跑到了布拉格,去找托馬斯。二話沒說,他們在一起了。特麗莎的特別之處在於,她並沒有發生關係之後就離開,因為她隻身來到布拉格,無處可去。而且第二天一早,特麗莎的手一直牽著托馬斯,把托馬斯嚇了一跳。畢竟,在此之前多少次的豔遇裡,沒有任何女人能夠在他這裡過夜,甚至還整夜拉著他的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講述特麗莎如何吸引住托馬斯時,我覺得需要藉助於原著,可能會更能理解。畢竟,無論從哪個方面,特麗莎都不是那個最吸引人的女人。但是托馬斯就是甩不開她,即使她想被甩開,也總是以失敗告終。

在米蘭昆德拉的原著裡,特麗莎的存在就像是一個比喻:

他不斷回想起那位躺在床上;使他忘記了以前生活中任何人的她。她統非情人,亦非妻子,她是一個被放在樹臘塗覆的草筐裡的孩子,順水漂來他的床榻之岸。


他站在她床前,看著她躺在床上,不禁想到她是一個被置入草籃裡的孩子,順水漂到了他的面前。

在作者看來,比喻時極其危險的,因為比喻可以為愛情播下一粒種子。特麗莎就以這種比喻的方式出現在了托馬斯的生命當中,成了托馬斯最放心不下的人。為了讓特麗莎留在布拉格,他拜託薩賓娜幫特麗莎找工作,特麗莎後來成了一名出色的攝影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不久之後,他們就結婚了。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倒不是說生活困難,畢竟對於一個醫生來講,生活總歸是過得去的。只是特麗莎越來越不能忍受的,是托馬斯不斷地外遇。而不斷外遇的托馬斯也並不開心,一方面他忍不住自己的慾望,另一方面他必須努力地照顧特麗莎的感情,想辦法隱瞞。結果可想而知,紙包不住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布拉格之春之後,蘇聯軍隊把坦克開進了布拉格,整個國家一片頹喪。在這樣的動亂當中,托馬斯帶著特麗莎逃到了瑞士。在瑞士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托馬斯還是個醫生,還是那麼受歡迎。但特麗莎沒有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托馬斯的照顧。如果想要做原來的攝影工作的話,嚴肅的政治題材做不來了,她就只能去拍裸體照。所以找到了同樣身處瑞士的薩賓娜,拍了一組託體照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電影發展到這裡,就是有一個大的高潮。這段拍攝裸體的鏡頭,真的可以用美輪美奐來形容了,而且並不帶有任何情慾色彩。這當然是導演鏡頭的偉大之處。特麗莎與薩賓娜代表著他生活的兩極,互相排斥不可調和,然而都不可少。他們就用這樣的方式重逢了,而且不久之後他們又會分道揚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就在拍攝完裸體照片之後不久,弗朗茨教授找上門來了。他跟自己原配離婚了,想要跟薩賓娜永遠在一起。弗朗茨和薩賓娜因為偶然相遇,然後發展成了情人關係。“弗蘭茨如此害怕私情敗露,因此從未向薩賓娜要過一張她的油畫、草圖,甚至一張她的快照。結果,她沒留下任何痕跡地從他生活裡消失了,沒有一點點確實的東西可以表明,他曾與她在一起度過了最最美好的時光。”這也預示著,當弗朗茨想要與她有更進一步的接觸,甚至走入婚姻時,薩賓娜只能迅速撤離。弗朗茨決定先回前妻那裡收拾東西,當他再回來,他再也敲不開薩賓娜的門了:她已經搬走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她的人生一劇不是沉重的,而是輕盈的。大量降臨於她的並非重負,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薩賓娜追求的就是輕盈的肉體之慾,她不希望有任何包袱。這也就是為什麼她多年以來都跟托馬斯維持著比較良好的關係。但當弗朗茨帶著婚姻來到薩賓娜面前時,她迷茫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她自己以前當然意識不到這一點。她怎麼可能呢?我們追尋的目標總是不為我們所知。一個姑娘渴望結婚渴望別的什麼但對這一切毫無所知,一個小夥子追求名譽卻不懂得名譽為何物。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瞭其意義何在。薩賓娜對於隱藏在自己背叛慾念後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


所以,她很快離開了弗朗茨,只留給弗朗茨一個空蕩蕩的公寓。她先去巴黎,後來去了美國。多年之後她收到一封信,信裡提及好友托馬斯和特麗莎去了鄉下生活,因為一次交通意外而雙雙喪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但托馬斯一開始肯定不會想要去鄉下的。瑞士的生活原本無比美好的,但特麗莎整個人極為抑鬱。她完全依賴於托馬斯而生活,卻總也不能阻止托馬斯到處尋花問柳。所以,她留了一封信,回到了布拉格。

還是要說起那個比喻的:她是一個被置入草籃裡的孩子,順水漂到了他的面前

這種沒來由的比喻讓托馬斯不能裡了特麗莎而獨自逍遙,他只能追特麗莎而去。但布拉格變天了,他們的工作因為當年言論觸及當局而被開除。托馬斯從醫生變成了清潔工,特麗莎則由攝影師成了酒吧招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男人的魅力這種東西有時候真的是很難說清楚的,即便托馬斯成了清潔工,依然可以豔遇不斷。不僅如此,他還在一次次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托馬斯總是努力使她相信,愛情與作愛是兩回事。特麗莎也從不願意相信到了“試一試”的階段,她也想知道到底跟配偶之外的人究竟有什麼樂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那是特麗莎人生當中唯一一次出軌,而且是為了出軌而出軌。在特麗莎所工作的酒吧裡,她遇見了自稱是工程師的男人。不久之後,這個工程師悄悄留了聯繫方式,特麗莎也鬼使神差地真的去了。那並不是一次多麼愉快的經歷,只是特麗莎想要把肉體和靈魂分開的一次勇敢嘗試。托馬斯一次次地背叛特麗莎之後,特麗莎也想體會一次背叛。她興奮地反抗自己的意志,並感到興奮因此而更加強烈。換句話說,她的靈魂儘管是偷偷地但的確寬恕了這些舉動。她還知道,如果這種興奮繼續下去,靈魂的讚許將保持緘默。一旦它大聲叫好,就會積極參加愛的行動,那麼興奮感反而會減退。所以,使靈魂如此興奮的東西是自己的身體正在以行動反抗靈魂的意志。靈魂在看著背叛靈魂的肉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只是她失敗了,她不僅沒能體驗到什麼,還為此而擔驚受怕,那個工程師再也沒出現過,他極有可能是特務。擔驚受怕了好久之後,終於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她才徹底放心了。

此時地特麗莎再也不想留在布拉格了,她不想永遠這麼下去,忍受著各種煎熬。托馬斯看到他如此之痛苦,也不想這樣下去。但他們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出國了,只能離開他們所居住的城市,去鄉下過田園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在這樣的生活裡,有一天,特麗莎發現托馬斯變老了,不再年輕了。這時她才稍稍放心了。在此之前,特麗莎一直是那個表現得非常軟弱的人,她一直用自己的軟弱來向托馬斯示威,讓托馬斯一次又一次地想起縈繞在心頭的那個比喻。然而到了現在,她才發現,她的軟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後完全喪失強力,變成了一隻她懷中的兔子。托馬斯在她的夢裡變成了一隻兔子。變成一隻兔子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喪失所有的力量,意味著一個人比任何人都虛弱。只有到了這時,托馬斯才真正屬於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最後都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寫他們的寵物犬——卡列寧。本書的最後一章有個標題,叫做“卡列寧的微笑”,講述的是托馬斯和特麗莎兩個人終於下決心離開這一切,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在鄉下買房開始了田園生活。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的寵物狗卡列寧患上了癌症,不久就要死去。這部分的內容就是在說卡列寧的最後歲月,所謂“卡列寧的微笑”,說的是卡列寧最終被托馬斯安樂死時臉上帶著的微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卡列寧是一條德國牧羊犬,無論特麗莎走到哪裡,這條狗都始終陪伴在左右。特麗莎在這條狗身上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在托馬斯不斷“背叛”她的那些歲月。在特麗莎看來,卡列寧絕不知道肉體和靈魂的兩重性,也沒有噁心的概念。這就是特麗莎與他在一起時感到如此輕鬆自如的原因。卡列寧只是一條狗,不會像人一樣去可以區分身體和心靈,或者肉體和靈魂,所以卡列寧給特麗莎帶來是田園牧歌般的夢想。隨著卡列寧的離去,特麗莎也如夢初醒,她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實際上托馬斯可能更像是個受害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回到一開始我就提到的笛卡爾的二元論的命題上,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對後世的哲學和文化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身心如果完全獨立,那麼他們怎麼能夠互相影響,統一於一個人的存在之中呢?笛卡爾對這個問題也是不能自圓其說的。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松果腺”理論。他的意思是,雖然身心二元論強調身心的獨立,但二者有一個交匯點,就是人腦中的“松果腺”,在這裡人的身體和心靈有個交匯點,二者可以互相影響。這就突出地暴露了笛卡爾理論中的勉強與尷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同樣,卡列寧同樣代表了托馬斯或者特麗莎理論的全部破產。他們無論是爭論靈魂與肉體的統一,還是分離,無論愛情與做愛究竟可不可以混為一談,都是沒有真正的結論的。卡列寧的存在和死亡表明一件事: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那就取消這個問題。卡列寧最後因為癌症晚期,而不得不被托馬斯安樂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所以,對於托馬斯和特麗莎而言,死亡可能是他們最好的結局。托馬斯和特麗莎因為意外而去世,這裡面並沒有什麼謀殺,也沒有什麼算計。但這樣的意外是美好的,可以讓他們兩個在最本質的意義上為身心合一,不再決然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