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卻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呢?

一排糖_gvw


越南目前的人口數量是9554萬人(截止2018年末),排在世界第15位,但是越南的國土面積只有31萬平公里,排名世界第68位,可見越南的人口密度是非常大。

對於任何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吃飯永遠是一個大問題,越南國土面積小,而且耕地面積也不是很多,目前越南的耕地面積只有8.8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小,耕地面積也少,如何養活9554萬的人口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然而目前越南不僅可以養活國內的眾多人口,越南還有不少餘糧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

目前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

根據2018年國際大米出口數據統計2018/19年度全球五大大米出口國的大米產量預計為1.764億噸,其中2018年印度出口的大米總量約為1137萬噸,穩居全球第一。泰國則以1113萬噸的大米出口量,僅次於印度位居全球第二。第三名則被越南摘得,2018年越南出口的大米總量約為606萬噸。

在越南的大米出口市場當中,中國是最大的市場。不過進入2019年之後,隨著中國從印度進口大米的增加,越南的大米出口降低了不少,越南1月份大米出口量預計較去年同期下降18.5%至40萬噸;收入則預計下降24.8%至1.8億美元。


越南大米出口之所以能做到世界第三,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實際上在1988年之前,越南的大米產量還是很低,當時越南每年還需進口大量的糧食。但是從1988年之後,越南開始有餘糧對外出口,成為僅次於泰國的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直到最近這幾年隨著印度大米出口的增加,越南才退居到大米出口第三的位置。

而越南之所以能做到從進口大米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

雖然越南境內多山地,耕地面積不是很多,但是越南地處熱帶地區,陽光和雨量都非常充沛,這種地理環境是非常適合大米的種植。比如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這些地方就特別合適水稻的生長。

第二、人口優勢

我們都知道大米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而在勞動力方面越南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第三、相對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

越南過去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是蠻大的,目前越南有750多萬公頃稻田,其中90%實現了水利灌溉。除此之外,最近幾年越南也在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越南的農業生產機械化得到了較大的普及。

第四、政府扶持

大米是越南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多年來越南政府一直對農村、農業貸款提供貼息,每戶農民無財產抵押貸款最高額度為5000萬越盾,約合1.7萬元人民幣,這大大解決農民資金匱乏問題。

而最近幾年越南又進一步加大的了對農業高薪技術的到投入,預計在2020年前政府將新增投資230億美元促進智慧農業現代化發展,包括投資20億美元新建總面積800公頃的多個農業高新技術園區。

第五、雜交水稻推廣

以前越南大米的單位產量也是很低,但是20多年前,越南引進了中國的雜交水稻,並被越南政府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在越南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為6.3噸,比常規稻要高出1.81噸左右,可以說雜交水稻為越南的糧食出口立下了汗馬功勞。


貸款教授


我曾經因為工作去過越南。

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的水稻是一年可以收穫三季的,特別高產。

有人可能問三季稻的話土地豈不是累死了,肥力會不會沒有了?其實我當時和你一樣的想法,問過後才知道,當地經常發大水,可以淹到三層樓高,水退去後留下一層淤泥,就成為很好的肥沃的土地了。

我們在當地經常看到高樓的外牆上有水淹的痕跡,看著很嚇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樣原因才能生產三季稻,但是的的確確他們是一年可以豐收三次的。


我的房子我做主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自媒體人,縱橫認為,我們還是應該關心關心三農,成天開車沒啥意思,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農產品期貨(優秀),本來想要服務三農的,奈何畢業的時候家裡拆遷、佔地,沒辦法,只能靠寫文章餬口。

作為一個東北的農村人,縱橫更是對大米這個問題一直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因為我是一頓不吃大米飯就渾身難受,東北地區的大米一個是遼河附近的大米一個是黑龍江地區產的大米,都特別好吃,從我的同學情況來看,他們可以離開東北,但是他們離不開東北的大米,尤其是一個湖南同學,在東北讀完中學、大學後,回到湖南竟然跟我們“要飯”,讓人郵寄大米!

以東北水與越南水稻種植情況對比,分析越南水稻為何能夠出口

相對於南方大米,為何東北大米讓人難以忘懷?答案我想和地域氣候有一定的關係,東北是黑土地,地質肥沃,而且氣候較為寒冷,一年只能生產一茬,大米口感好,煮熟後特別香。

相比較來說,我國緯度跨度大,氣候不一樣,長江流域一年一熟,而海南地區可以達到一年三熟。

越南整體都是熱帶氣候,高溫多雨,一年三熟,所以,單從氣候上來說,越南大米產量就應該比東北多三倍。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東北三省總人數在1.2億人左右,2012年水稻種植面積518萬公頃,總產量達2171萬t,一年一熟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

而越南總人口不足一億,2016年人口9342萬人,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接近779萬公頃,一年三熟,總產量達到4360萬t,從這個數據來看,越南和中國東北在總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水稻種植面積略多一些,總產量是東北的二倍,(越南可能種兩熟)。

這樣來算,越南大米想不出口都不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也僅是東北和水稻主產區能夠完成水稻的自產自足,其他地區,不產水稻的地區也以大米為主食,造成中國大米的短缺,2000年的時候,我國大米的大米總量在自足的情況下,每年能夠出口300萬t,然而到了2013年我國稻米不但不能出口,反而需要進口224萬t來滿足缺口。

越南原來也有過大米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越南雖然在水稻種植面積上以及氣候上佔據生產水稻的優勢,然而越南的水稻生產及出口之路卻極為漫長。

在越南戰爭爆發前,越南一直是大米淨出口國,然而越南戰爭在1963年爆發後,越南的大米不但不能自給自足,反而需要進口,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每年需要進口100萬噸大米。

戰爭結束後,越南由於生產組織形式的落後,在1975年到1988年之間,依然沒有擺脫產水稻大區需要進口水稻的尷尬局面,當時越南政府搞了農業合作社,老百姓缺乏生產積極性,水稻產量不斷下降,1881年為了搞活經濟,越南實行合同制,包產到戶,農民種植水稻除了向國家交一部分外,剩下可以在市場上銷售,這段時間越南水稻以緩慢的速度增長。

越南大米由進口轉變為出口的過程

但是到1987年時,水稻產量不增反降,越南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制定農村經濟政策,進行農村經濟改革,將土地租賃給農民10-15年,這就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願意在土地上進行更大的投資以改善土壤狀況。

新政策實行以後,越南的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1975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足五百萬公頃,而到了1996年之後,播種面積達700萬公頃,2013年更是高達790萬公頃的歷史種植新高。

儘管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水稻的單產一直都是問題,越南戰爭期間一公頃單產水稻1.5-2t,1989年每公頃達到3t,進入21世紀後,水稻的單產上升到每公頃4-5t,2015年越南水稻每公頃單產可以達到5.65t。

越南水稻單產的提高,其實跟引入中國雜交水稻密切相關,1992年開始引進雜交水稻,因為雜交水稻生育期短,複種指數高,在雜交水稻不斷推廣的過程中,越南水稻的單產不斷提高。

越南農村經濟改革後,越南稻米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長了幾年,到1990年出口量可達200萬噸,佔世界市場的將近五分之一。

2004年越南僅次於泰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2012出口772萬t,超過泰國成為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國。


史論縱橫


越南還沒有我國的雲南大,人口接近中國的8%,領土是中國的3%,也沒有大平原,山地和高原佔全國領土的三分之二,可它卻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泰國,我國的進口糧食其中就來源於越南,不奇怪:


越南水稻高產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一,上天的恩賜,自然條件太好了。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0%,共有3億畝稻田,主要位於北迴歸線,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降雨量充足。氣候溼熱 並且土地肥沃 ,湄公河河流域的土地超級肥沃。每當發大水,就會從上游沖刷大量肥沃的泥漿,適合種水稻陽光充足 ,水稻能一年三熟,僅水稻就佔耕地面積的3/4。能畝產1千公斤。



二,最主要的原因。這得感謝我們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越南把雜交水稻引進已有20多年了,每公頃6400公斤。2017年,破紀錄4500萬噸,大米出口全球150多個國家,銷售總額26億美元。


三,他們國家的大力支持,補貼。越南政府在農業投資建設上大力支持, 水利工程設施投資國家買單,加強技術培訓,合理管理,農業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統普遍,53個省的農業廳都設有省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四,不斷的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南方九龍江平原的糧食開發,大搞水利建設,引進淡水沖洗鹽鹼地,變鹽鹼地為高產田。

五,越南的勞動力充足,農業人口占比很大,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所以他們有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耕作的歷史悠久。另外還出口咖妃,果蔬,腰果等。



所以他們國家糧食大量出口不足為奇。我國的耕地面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東北地區,我國是世界名副其實的第一糧食生產國家。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糧倉,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達11874萬噸,另外我國也在積極開發海邊鹽鹼地和西部沙漠戈壁的農業價值,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我國主要發展工業,商業……我國製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汽車家電手機等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小姐姐講史


越南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全國有近9500萬人口,國土總面積僅33萬平方公里,並且還是多山之國,可耕種面積並不多。

然而越南卻是糧食出口第二大國,僅次於印度。2018年越南農產品出口總額高達4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6%。

為什麼越南人多地少,還能實現糧食大量出口呢?我覺得大概原因有兩點。

首先,糧食出口並不一定代表人均口糧充裕,譬如印度是第一大糧食出口國。但印度14億人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有可能保障所有國民都能填飽肚子嗎?

顯然做不到,照樣有很多貧民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但這與糧食出口沒有必然的聯繫。

再如越南,山區多,主要產糧區在紅河三角洲與湄公河三角洲。這兩個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加上越南可播種三季水稻,自然可以有大量的糧食出口。

但對於土地貧瘠且地少的地區來說,很有可能就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而紅河與湄公河的農民,不可能會白送糧給其他人吃,沒錢購買那就只能出口了。

但這並不是說越南一定會出現與印度類似的情況,只是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其次,雖然越南已改革開放多年,但政府仍極度重視農業,並把成為農業發達國家,作為主要追求目標。

因為越南目前的製造業主要還是以外資為主,短期內也不會有所改變。因此需要繼續大力發展農業,發揮穩定降壓的作用。

越南政府財力也很有限,但在水利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補貼方面投入很大。並且鼓勵山地開荒,禁止工業佔用耕地。

正因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才使得越南的農業生產總值,每年能獲得2%~3%的穩步增長。這也是越南在短短30年時間裡,由糧食進口國一舉成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主要原因。


花木童說史


中國的大米產量冠絕全球,中國生產了世界近1/3的大米,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且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斷提高,大米的消費量也很高,而越南原本就是一個大米生產大國,且人口只有中國的1/14,自然有許多剩餘大米出口

越南是世界上主要的幾個大米出口國之一,雖然越南的大米總產量遠不及中國,但是相比于越南的耕地面積來說,越南的大米產量已經非常高了。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2017—2018年度中國的大米產量約為1.435億噸,佔世界大米產量的28.9%,全球近1/3的大米都產自我國。

不過雖然產量大,中國消費大米的市場也是無比巨大的,作為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大米消費量是非常驚人的。去年中國出口大米190萬噸,而進口大米數量是500萬噸,這一出一進,中國去年淨進口310萬噸大米。(中國的大米產量極高,排名世界第一,後面2到5名的大米產量加起來才跟我差不多)

相比之下,越南在2017-2018年度的大米產量為2800萬噸,是中國大米產量的約1/5。

雖然越南大米產量不及中國的零頭,但越南的人口相比中國也少了很多,越南人口為9554萬,不到一個億,只有中國的1/14,對大米的消費能力肯定不及中國,所以越南去年出口大米690萬噸,世界上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人口雖然也不少,但跟中國沒法比)

除了人口比中國少很多以外,越南的大米產量確實很高,其中有以下幾個原因。

耕地面積廣大

廣大的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根本。越南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只有32.9萬平方公里,甚至不如日本面積大(日本面積37.79萬平方公里)。但越南的耕地面積卻遠超日本。

相比於多山的日本,越南在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都是面積不小的平原地帶,這裡地勢平坦,自古就是重要的農耕區。截止到2018年,越南有1.41畝耕地。日本雖然國土面積比越南大,但耕地只有6160萬畝,尚且不及越南的一半!(越南北部和南部擁有大片的平原地帶,適宜開發成耕地)

氣候適宜

由於地處熱帶地區,越南的自然環境也是非常適合大米生長的。

水稻是一種喜溫、喜熱農作物,種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淡水資源,且種植水稻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越南則全部滿足了這些需求。

越南國土全部都位於熱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多雨、高溫、光照充足。得益於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成為世界著名的水稻產地。

做個簡單的對比,由於光照溫度充足,越南的許多稻田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中國則很少有地方做到一年三熟,一年兩熟的地方極少。而中國東北由於熱量光照不足,雖然單次產量很高,但只能一年一熟。

也就是說,越南很多稻田一年可以收穫三次,而咱們只能一年收穫兩次或一次,少部分地方才能做到一年收穫三次。相比之下,越南大米的收穫次數更多,其畝產自然會更高。(越南稻田)

積極引進先進品種

越南自古就盛產優良的水稻品種,早在北宋年間,中國就從越南引進高產的占城稻。這種水稻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宜於高仰之田,對北宋時期的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上世紀90年代初,越南效法中國,推行革新開放,從中國引進了許多優質雜交水稻品種。中國的雜交水稻不僅高產,而且抗倒伏能力極好,這對於越南來說十分重要。

越南雖然氣候很適宜水稻生長,但越南也是颱風的高發地區,強烈的颱風過境會給水稻生產帶來極大危害,而擁有極好抗倒伏能力水稻就成為越南農民最為需要的種植品種。

目前越南的大米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印度和鄰國泰國。

不過越南的大米總產量是高於泰國的,只是由於越南人口比泰國多了2000多萬,因此越南對大米的消耗也比泰國多,導致越南在大米出口量上屈居泰國之下。

至於印度,說實話印度的人口和中國差不多,大米產量卻遠不及中國,自己生產的大米產量根本就不夠吃。只是為換取急需的外匯,印度才大量出口農業產品。


千佛山車神


越南國土面積確實不大,越南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從國土面積來看,只有我國的3.4%。

而越來的人口,根據2016年統計的數據達到9270萬,人口密度為298.9人/平方公里,越南的地理大小和人口密度與日本有些類似。為什麼越南國土不大,人口不少,卻還有大米在進行出口呢?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越南雖然國土面積不是很大,但耕地面積不小,根據國際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越南耕地面積為88075萬平方公里,佔比為27.07%,這個佔比還是比較高的。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大,但由於地理結構差異,耕地面積為15.04萬平方公里,佔比僅為16.13%。

第二,越南本身就是農業大國,越南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業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佔總面積的60%。是一個農林特產都很豐富的國家,越南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越南鐵木等產品享譽世界,其他國家工業化高度發達後,產業分紅自然讓越南的農產品成為支柱產業,其中大米即是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第三,越南地理位置比較好,地理環境優異,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其他國家種植水稻只能一年一季,越南可以實現一年三季,本身水稻的產量就會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越南人也不光吃大米,多出來的大米自然就會成為越南重要的出口。

第四,越南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越南本國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引進各種先進的雜交水稻,另一方面對農民不斷的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和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同時還對農業種植有很多補助,包括對種植戶的補助和擴大擴規提供低息貸款等,使得越南的農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雖然說越南國土不大,但卻能成為世界主要的大米出口國,這一點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畢農民以食為天,高樓大廈蓋得再多,技術再先進,沒有糧食吃會成為很大的麻煩,依賴進口並不是長久之計。在做好工業化推進和技術創新的同時,農業發展一定不能落下。


財經宋建文


中國人開始大量吃米飯,其實正是從越南學習的。雖然我們是稻米的故鄉,但是一直產量很低,大米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是主食。

在宋朝時期,占城稻是最先傳入福建和廣東,因為福建和廣東是當時的對外貿易港口。然後宋真宗時期開始引入江南地區大規模種植,這下子江南糧食產量井噴大幅提高。

根據中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當時中國人誇讚占城稻:“商誇合浦珠胎賤,民樂占城稻穀豐”。

《宋詩紀事》一OO:“謠諺雜語……‘蘇湖熟,天下足。”’占城稻的廣泛種植,也讓宋朝人口突破了1億人口大關。從北宋一直到清朝,長江流域的占城稻,都每年大量通過運河運往北方,養育了廣大人口。

而越南作為占城稻的故鄉,越南人常以"金山銀海"來形容他們國家的富饒。由於地處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別適合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水稻一年兩熟,南方可一年三熟現在更是達到了年產4500萬噸大米的程度。年出口450萬噸大米,收入超過20億美元。

北部有著名的紅河三角洲,面積約15000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河網密佈,一般海拔3米左右,是越南主要產米區之一。南部有湄公河三角洲,面積44000平方千米(1/5屬柬埔寨)。越南兩大產米區,實際生產環境和畝數是不差於我國蘇湖,養活1億人完全沒有問題。


深度軍事


為什麼越南大米不但能養活本國一億多人口,而且還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泰國,越南去年大米出口高達600多萬噸。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耕地面積。我國陸地國土面積雖然是越南的30多倍,但可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人均可耕地面積更是少的可憐,人均只有1.28畝,遠遠低於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而越南陸地國土面積3316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佔25%,大約1.38億畝,人均可耕地面積1.38畝,比我國人均可耕地面積1.28畝還高。

第二,氣候環境。越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雨水充沛,氣候適宜,極其適合水稻的生長。 加上越南擁有縱橫交錯的無數河流,越南河流每年提供3100億立方米水。河流系統的水流每年分成汛期和枯期,汛期佔整年水量的70~80%,雖然經常導致水災,但同時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其中最有代表的湄公河和紅河就形成了廣袤的沖積平原,土地極其肥沃。

第三,越南獨特的氣候環境使得一年可以種植三次水稻。去過越南農村特別是南方農村的朋友就會發現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同一個地方,有的水稻剛剛種下,有的已經長到一半,有的又正在收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越南獨特的氣候環境所致。他們種植水稻不像我國,受節氣的影響,種早或者種晚都不行。他們啥時候有空就啥時候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獨特的現象,反正全年都可以種,什麼時候種都不影響。

第四,我國水稻播種面積只佔全國糧食作物的四分之一,大概4.5億畝,但我國水稻每年只能種植兩次甚至很多地方只能種植一次,產量保持在2億多噸。而越南雖然耕地面積只有1.38億畝,但大部分耕地面積以種植水稻為主,再加上一年可以種三次,以2017年為例,越南的水稻產量就高達4300萬噸。這就是為什麼有著近億人口,而國土面積只有我國三十分之一的越南,不但能養活本國人口還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的主要原因了。


阿生懂越語


根據2018年的數據,越南人口數量大約是9649萬,而當年的大米產量接近3000萬噸,平均算下來的話,每個越南人居然一年有300多公斤的大米食用。

據估計,每個人一年都吃大米的話,大概需要150公斤,而且現在越南的經濟不是過去的樣子了,百姓也不可能一年都在吃大米,所以實際大米的消耗量會更少。這樣一來,這裡的大米自然就需要出口了,而且應該是相當一部分會被出口。

那我們國家去年是個什麼情況呢?我國是大米產量最高的國家,去年產量預估是1.4億噸多點。這麼多大米,看上去嚇人,其實我們的國土面積要比越南大,種植面積也大得多,所以實際上產量不算高。而我國去年的人口,算起來怎麼著也有14個億。也就是說,我國的大米平均下來每人其實只能分到100公斤的大米。所以越南這個大米的產量,確實是夠高。



難麼這麼小的地方,卻產量這麼高,越南人怎麼做到的?

一年多熟

越南位於炎熱的南方地區,常年高溫,所以這裡的莊稼長勢很好,如果要搶種大米的話,一年能收三次!而我國種植大米最厲害的地方,是在遼寧一帶,但是這裡氣溫偏低,雖然有黑土地,怎奈那裡一年中溫暖的時間有限,只能種一季。所以,東北大米好吃,但是產量有限。這麼一比較,越南是我們三倍的產量,難怪那麼小的地方,會產出這麼多的大米。

降水充沛

這裡雖然氣溫高,但是因為在海濱,所以氣候相對溫潤,降水充沛,實在沒水,還能就近挖渠。所以這裡的大米無需擔心缺水,在加上溫暖的氣溫,長勢喜人,想不高產都難。

品種優良

不管是什麼作物,品種是很關鍵的,而越南以前的產量不高,在引入我國的雜交稻之後,這才實現了產量的激增。所以,越南今天能出口大量的大米,實在應該感謝我們國家的支持。


地理位置好

越南所處的地方,正是河流的交匯之地,經過多年的衝擊,形成了三角洲地帶。這裡每一次漲水,都能帶來厚厚的淤泥,而這些泥土裡面含有豐富的營養,最適合作物的生長。我們知道,種植莊稼之前,很多時候都要先漚肥,然後埋入土裡。但是越南這裡卻基本不需要,原本土壤裡面就富含營養,如果來一次潮水,又會帶來大量腐爛好的淤泥。營養多,所以產量巨大。

供應的人口較少

比較只有不到一億的人口,所以即便是總產量沒有我們多,但是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大米卻很多,所以人家有足夠的糧食用來出口。

相對安定

越南在動亂的時期,每年都需要從國外購入糧食,但是現在好了,基本沒什麼動亂,各地百姓都能安心種田。只要人民安定了,那守著這樣肥沃的土地,自然就容易得到巨量的糧食,如果哪天再次動亂,說不定還要從外面購買,畢竟國土面積太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