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時是什麼官職?

徐彬凱


一提李鴻章,很多人腦子裡閃出的就是“李二先生是漢奸”。當您深入瞭解李鴻章後,逐漸發現慈禧是甩鍋俠(太后),而李鴻章是背鍋俠(中堂)。這位號稱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犧牲太多了——談了太多的城下之盟,在外受辱甚至被刺,在內受氣捱罵,仍在殫精竭慮地幹著“裱糊匠”的工作。於是,網絡上瘋傳著這樣一句話:少年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真中堂。那麼,問題來了,中堂在清朝是什麼官職?中堂是宰相的意思嗎?

中堂的起源

這個我們得先從中堂的起源談起。對於中堂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唐朝,有人認為是明朝,而福垊認為則是漢朝。中堂的源頭就是漢武帝所設置的中書謁(yè)者令,簡稱為中謁令、中書令。這個職務最初為宦官所壟斷,像張安世、司馬遷等曾擔任該職。漢元帝時,才打破宦官的壟斷,並且權在丞相之上。

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

此後中書令,一直在歷史上超強地存在。隋朝設立的五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最為重要,故而訛稱為三省六部。唐朝將隋朝三省中內史省恢復為中書省,唐朝的政事堂設在中書省,故而有了中堂就是中書令的代稱。在唐朝進一步集權,尚書令除了李世民擔任過外,基本不授予外人,而且後來一直在打壓尚書省,漸漸地宰相的權力歸到中書、門下兩省。

三省六部到了宋朝已經面部全非了,但中書省的權力卻一直堅挺。在宋朝中書令曾由使相(節度使)和親王兼任,有名無實。此時,中堂正式成為宰相的代稱。

《湘山野錄》,錢希白見王冀公欽若,戲曰:“中堂遂有如此宰相乎。”

元朝時,中書省卻再一次崛起了,不僅中央有中書省,就連地方也有中書省——行中書省。中書省除掌管國事外還分為兩部分:中書省直轄區、行中書省。今天行政區劃中,所說的省就是行中書省的簡稱。



到明朝,朱元璋廢相,仿效唐宋而在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設立大學士,簡稱殿閣大學士。同時,在詹事府(主要負責東宮事務)曾設有五品的左右左右春坊大學士。翰林院長官為翰林學士,其成員為翰林,而殿閣大學士、春坊大學士也為翰林院管轄。因為殿閣大學士是皇帝顧問、參謀,春坊大學士是太子的顧問、參謀。於是,就出現了名義雖歸翰林學士所屬,而到翰林院坐的是中間的閣老位,就連翰林學士都是靠邊站,故而稱其中堂。而中堂早在宋朝的王欽若宰相時,都被稱為中堂了。

《池北偶談》卷一 談故一載:“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中堂清朝時是什麼官職?

在宋朝宰相就是中堂,在明朝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都是中堂,但中堂並不能相當於宰相。在明朝相當於宰相的是首輔,明朝最著名的首輔就是張居正。第一名大學士是首輔,第二名大學士是次輔,其他的大學士則是群輔。首輔一詞最早出自於明世宗嘉靖皇帝,當時還有首輔、元輔、首臣、首相的說法,全稱就是內閣首輔。

《楊文忠三錄·卷八.具官臣楊廷和謹奏為懇切陳情乞恩放歸田裡事》附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聖防: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聖防卿內閣首輔密務重臣……

而清朝的殿閣大士是有等級的,其升職順序為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乾隆之前在保和殿大學士之上還有中和殿大學士,卻沒有體仁閣大學士。福垊想說的是保和殿的大學士雖然級別高,但最高的卻是保和殿的領班大學士。清廷為了集權,不僅增加了協辦大學士,還成立了南書房以及後來的軍需房(軍機處的前身)來遏止殿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逐步成為拿錢不幹活的養老大學士、醬油大學士。就是領班大學士,也沒什麼權力。後來,清廷於是讓他們掌管六部中的一部甚至兩部。



清朝六部“部長”、“副部長”共有36名,每部6名。其中尚書兩名,滿尚書居尊,漢尚書居次。侍郎分為左右,左侍郎高於右侍郎,左右侍郎也分為滿漢,依然是滿尊漢次。而掌管某部的大學士,哪怕是協辦大學士,來到某部辦公,必然坐在滿漢尚書的中間,故而被稱為中堂。左宗棠就是左中堂。

中堂是宰相的意思嗎?

很多答友認為中堂就是清朝的內閣大學士,而只要是大學士就閣老,閣老就是宰相。典型的像劉墉,任體仁閣大學士,大家都尊他為中堂。多年前,還拍出了一部《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然而福垊認為在清朝中堂並非相當於宰相。



在清朝連協辦大學士都是中堂,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紀曉嵐,您認為他相當於宰相嗎?我們只知道他編纂了《四庫全書》,他也曾任兵部、禮部尚書,但很少叫他紀中堂的。就是稱中堂的劉墉、李鴻章也不是相當於宰相。因為他們不是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擁有相當於宰相的權利,領班殿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的名義。只有兩者兼顧的中堂,才相當於宰相,甚至比宰相還尊榮。享有此尊榮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和珅和中堂,其實他應該稱為鈕鈷祿中堂,因為他不姓和。還有,正是和珅威權過重才引起嘉慶的不安和憎恨,而不是他熱愛銀子才被殺的。福垊認為袁世凱雖然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但他是內閣總理大臣,故而他是名副其實的中堂,後來還升級為“皇上”了。


福垊


歷史上的“中堂大人”不少,最出名的莫過於李鴻章李中堂,和珅和中堂。

那麼,這個“中堂”到底是什麼官職,官位到底有多大呢?

中堂做大堂中間,帶有官職的“大學士”

清朝時期的權利中樞是軍機處(雍正後),軍機處有六部,為了平衡官員,清朝的皇室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個部設尚書二人,一漢人,一滿人;每個尚書下面設兩個侍郎。

為什麼如此設計呢?如果設的全是滿人,治國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屬於“近親”繁殖,對治國不利;如果設的都是漢人,則滿人感覺風險大增,一個不小心被漢人奪了天下,那可不得了。

六部官員,兩個尚書,四個侍郎,按滿漢分別坐在大堂左右,成“分庭抗禮”之勢,中間一般是空出來的。

如果這個尚書是大學士兼任的,那就可以坐在中間,簡稱“中堂”。

所以,一個人能被叫“中堂”,那說明此人非常牛,有學識,而且有官職,有實權,各級官員見了要禮敬三分。

此事有專門記載:

“大學士名居揆席,非兼充軍機大臣,幾與閒曹無異。然位分不可褻,故大學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滿一漢,分東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於堂也。唯管部,則於部中添一正座,兩旁以滿漢尚書陪之,滿漢四侍郎則在下面分兩旁坐。故大學士俗呼為中堂。”

中堂和宰相區別

中國歷史上,宰相這個職務延續很長的時間,到了明朝朱元璋時,宰相職位沒有了,而是有代替機構產生,那就是“內閣”,一般有1-7人不等,起初就是皇帝的顧問團,出個主意,想個辦法。後來,到了明仁宗以後,就有了實權,因為皇帝忙不過來了。

清朝初期,還是延續內閣制度,內閣裡面有各大學士組成,前期還是和明朝一樣,有不少權利的,但是到了雍正時期,雍正設立了軍機處,內閣就成了徒有虛名的機構。

軍機處的“中堂”,有實權,也有虛名,權利可能沒有明朝內閣的大學士大,但權是實權。和宰相比起來,權利當然沒有那麼大,因為大多數“中堂”只是協理一個部門,或兩個部門。

清朝有名的“中堂大人”

清朝的中堂大人自然很多,但名聲在外,被後人能常常說起的,就是和珅,還有李鴻章。

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此時的和珅權利滔天,是名副其實的“中堂大人”,而且位高權重,很受乾隆器重。

和珅能到這一步,說明了此人能力不錯,一個庸才是上不了這麼高位置的。

李鴻章是1870年成為文華殿大學士,此時他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能力非常了得。

一般來說,在軍機處任職,再加上是內閣大學士,可以稱之為“中堂”,而此時,對於有“大學士”頭銜,而且手握重權的人,皆尊稱為“中堂”。

於是,此時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中堂”,這一叫,叫了三十年。

所以說,“中堂”在後期成了尊稱,硬性條件必須是有朝廷授予的“大學士”頭銜,外加手握實權,當然,這個實權,要麼是地方軍政大員,要麼是中央高官。

綜合來看,清朝的“中堂”,早期是,“大學士頭銜”加軍機處各部尚書職位,後來是,“大學士頭銜”加“手握重權”。


藍風破曉


看過清朝影視劇的人大都對“中堂”這個稱謂很熟悉,和珅、劉墉、李鴻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見中堂並不是平庸之輩可以當得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時期為正一品官員,所以被稱為中堂。

中堂這個稱謂最早在唐朝開始出現,唐朝時繼續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並且設立多宰相制度,尚書省、門下省以及中書省這三個部門的最高首領就被稱為宰相,宰相們商議朝政的時候都在政事堂,一開始政事堂設立在門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書省,後來就因為在中書省辦理朝政而取名為中堂。


然而到明朝時,明太祖為了擴大君主的權利將中書省以及宰相制度廢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設置大學士,內閣制度最終形成於公元1402年,成為皇帝諮詢政務的機構,一開始內閣大學士的權利並不大,只是作為政權顧問,終極決策權還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大學士地位逐漸受尊崇,實際上掌握著宰相之位,由此內閣成為明朝的政務中樞。大學士的辦公地點就在內閣,掌握著決策的權利,中書分別位於東西兩側,而大學士在中間,所以這時期就稱大學士為“中堂”。清代筆記小說中就有關於中堂的記載,“翰林院中掌院學士居於兩旁,內閣大學士坐於中堂,因此稱閣老為中堂”。


內閣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多爾袞下令:明朝原來的內閣、六部等官員和滿官一起共事。這就形成了清朝的內閣制,滿漢大學士一起辦事,不過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將滿漢大學士的官級定為正一品,成為了朝廷中品級最高的文官,相當於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學士兼管,六部尚書同樣也是滿漢兩個人掌管,辦公的時候就坐在大堂的兩邊,如果其中有一個大臣是大學士的話就會坐在中間,“中堂”之稱也就由此而來,除了內閣大學士之外,協辦大學士也使用這一個稱呼,中堂逐漸成為對大學士的一種尊稱。

不過中堂這個名稱只是一個虛名,以表示對官員的尊重,並不代表著擁有實際的權利。清康熙年間,具有決策權的是南書房,派幾名大臣在南書房值守,參與政務商議,只不過它不算是正式機構。


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大約有三到六名官員,成為朝廷政權中樞,基本上皇帝頒發的詔令都出自這裡,但是正式的詔書還是從內閣發出來,於是內閣還是名義上的宰相機構。

正如前面所說的李鴻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為他曾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後來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是特別尊貴的品級,所以被稱為“中堂”也就無可厚非。另外他也實際掌管清朝經濟、政治、軍事大權幾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訪的時候總是享受宰相的禮遇。


籬上青說歷史


李鴻章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被視為晚清時期的中興名臣,不過,和曾、左一比,他也算是一個後起之秀了。

李鴻章這個人也充滿了爭議,可謂是褒貶不一。

譽之者,或如梁啟超一般將之誇為“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認為他已經為近代中國盡了力。

毀之者,則視之為一個邀寵、賣國的小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便一棒將他打成了一個奸佞之人。

我也不喜李鴻章此人,他雖自稱為清朝的“裱糊匠”,可縱覽其一生所作所為,前半生是為攀爬為權貴而活,後半生則是為保住權貴而活,或者說是為慈禧而活,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只知為慈禧善後“擦屁股”,只為鞏固慈禧的統治。

因為後半生的李鴻章,他的利益已經死死地和慈禧糾纏在了一起,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不願舍下權貴利益,便也只能為了慈禧和他自己的利益而舍下國家之利了。

也正是因為他對慈禧的忠心,所以深得慈禧寵信,官位也一升再升,官至大學士,自此之後人人敬稱李氏為“李中堂”。

那麼,“李中堂”中的“中堂”到底是什麼官職呢?

實際上,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中堂這個官職,中堂之稱始於唐宋,唐、宋都在中書省設有政事堂,而政事堂又為宰相處理政務之處,所以中堂也是宰相的一個別稱。

不過,宰相也並不是一個官職,宰相和丞相也並不一樣。

宰相是擁有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也就是說宰相的人數不定,唐朝的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的長官中書令、侍中和尚書僕射,以及同平章事皆為宰相。

丞相則是正兒八經的官職,為百官之首,可以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只不過,到底設不設丞相卻得看皇帝的心情,隋、唐都沒有設丞相。

這也就是說,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二者絕不能混為一談。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集天下之權於一身,也為了消除相權對皇權的掣肘,所以以“胡惟庸案”為由頭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明令規定明朝後來的皇帝不得再恢復丞相制度。

沒了丞相制度,就沒了宰相了嗎?

顯然不是,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實際上也仍然屬於宰相的範疇,只是相權受到了一定的束縛,不再擁有之前的宰相那麼大的權力而已。

清承明制,清朝也設有內閣,所以也有內閣大學士,也就是所謂的宰相。

乾隆後來將內閣大學士的殿閣銜定為“三殿三閣”,即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和文淵閣、東閣、體仁閣。

此外,清朝的內閣並沒有發揮明朝時期的內閣的作用,尤其是雍正設立了軍機處後,內閣大學士的頭銜實際上也就成了加銜或是封賞之類的工具。

但是不論如何,既然清朝內閣承襲的是明制,那麼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被視為宰相,清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雖然沒有明朝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但是至少在名義上是一樣的,所以自然也就能成為宰相了。

同治七年,李鴻章在平定了西捻之後被任命為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低於大學士,此時還不能稱之為相。

同治十二年,李鴻章被授武英殿大學士。

同治十三年,李鴻章被授文華殿大學士。

實際上,從李鴻章被授武英殿大學士的時候開始,他就已經成為名義上的宰相了,升至文華殿大學士之後則是更上一層,所以稱他為“中堂”並沒有什麼不妥。

可是,所謂的“李中堂”有沒有宰相的權力呢?顯然沒有。

曾國藩在同治七年被授武英殿大學士,所以也可以稱曾為曾中堂、曾相,只是後來曾國藩主動退居二線了而已,死後又得到了文人所夢寐以求的諡號——文正,所以眾人也就更願意稱他為曾文正、曾文正公。

曾和李一樣,也是空有大學士的頭銜,沒有宰相的實權。

《清史稿》也說:“鴻章與國藩為相,皆總督兼官,非真相。”曾、李二人雖以總督之職得兼大學士,可是並不是真正的宰相。

只是,李鴻章當時在慈禧面前紅得發紫,所以眾人稱他為“李中堂”實際上是在恭維和巴結他。


流浪的侯爵


我們今天看關於清朝的電視劇,晚清李鴻章,曾國潘,左宗棠,都被人尊稱過中堂,他們都是晚清時期的重臣,所以我們大概也知道,中堂這個稱謂地位是很高的,那麼中堂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中堂其實只是一個尊稱,並不是具體的官職,這個稱謂也不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有的,它是起源於唐朝時期,在隋朝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三省六部製得到完善,三省中最為重要的是發佈行政命令的中書省,宰相辦公的政事堂也就設立在中書省中,後來因為中書省是宰相處理重要政務的地方,因而得名中堂,之後中堂一詞在沿用的過程中又逐漸變成了宰相的尊稱。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這一稱謂也被沿用了下來,變成了對內閣大學士的尊稱,單說內閣大學士這個官制,他的品級是正一品,在明朝時期,宰相制度被廢除後,權利回到皇帝手上,但是事情太多處理不過來,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了內閣大學士,所以其實內閣大學士的職位就相當於宰相職位,內閣大學士通常位高權重,但是後來到了清朝,滿人將全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很多事情皇帝要親力親為,於是就在後來成立了軍機處,實權也開始轉移到了軍機處,內閣的地位又下降了,也就由處理政令的機構,變成了發佈公文的機構。

後來清朝的內閣大學士漸漸變成了一個名譽頭銜,清朝最初效仿明朝內閣制度,順治十五年,內閣大學士加殿,於是又有了"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六閣,並增設有協辦大學士,清朝的大學士辦公的時候,他們通常負責管理六部中某一部的事務,滿清時期,朝中掌握著權利的有很多滿人,也有很多漢人,由於滿漢之分,通常滿人的官員和漢人官員,就分坐在東西兩側,中間的位置就空出來,大學士作為主官,便居中而坐,也由此原因被稱為中堂。

一些協辦大學士也被尊稱為中堂,所以中堂不是某一具體的官職,但是由內閣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的品級推論(正一品和從一品),能稱之為中堂的人,至少也是宰相或宰相副職這樣的級別,李鴻章可以說是滿清最後的頂樑柱,他被尊稱為李中堂這也是名副其實的。


玄坤文史


在歷史正劇《走向共和》裡,別人都稱呼晚清中興第一臣李鴻章為“中堂大人”,那麼這裡的中堂是什麼意思呢?




中堂這個名稱,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朝的中央權利中樞是由三省六部組成,而中書省又居首,這是秉承皇帝意旨,掌握機要,發佈皇帝詔書、中央政令的最高權利機構。唐宋時期,宰相將政事堂置於中書省內,故中堂也特指宰相,中堂是以宰相在中書省辦公而得名。中書省自明初因廢除丞相之職而撤銷,明朝改為內閣制,內閣首輔成為明朝事實上的宰相。




而讓人們牢記這個詞的,正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其他三人為曾國藩、張之洞和左宗棠)。李鴻章創立淮軍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在地方上歷練很久,先後出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錄總督等地方一品大員。李鴻章雖然是漢人,但極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器重,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朝廷下詔各地封疆大吏北上勤皇滅洋,李鴻章由兩廣總督被擢升為直錄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太后口諭“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這是漢族官員在整個清朝擔任的最高的官職。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李中堂

清朝沒有設置中書省,也就不存在丞相,但李鴻章雖無丞相之名,但畢竟長期身居高位,官階一品,已然和丞相無二,所以當時的人出於對他的敬重,一般都稱呼他為“中堂大人”或者“李中堂”。同時,李鴻章還曾任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的統稱)、文華殿大學士,清代文華殿大學士的權限比明朝要大很多,為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的第一要職,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確實可以謂之宰相,叫他“中堂大人”沒毛病。




晚年出洋考察的李鴻章

明朝實行的是內閣制,雖然洪武年間廢除了丞相制,中書省也一併被撤銷,但也以內閣制來替代,內閣首輔還兼任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既稱“閣老”也稱“中堂”,李鴻章是清朝的文華殿大學士,總理大臣,雖非丞相卻大有丞相之權,稱他為中堂是正確的。這一點,我們從清初大文豪王士稹所著《池北偶談·談故一·中堂》中就能得到解答:

“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中堂這個稱呼自唐朝起,但真正讓我們熟悉的,也就只有李鴻章,李鴻章去世後,這個稱呼也消失了。正所謂“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大國布衣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你要理解兩個概念,即:什麼叫宰相,什麼叫中堂。

我們先來看什麼叫“宰相”。

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中敘述為:“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本為掌握政權的大官的泛稱,後來用以指歷代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如秦漢之丞相、相國、三公, 唐宋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學士等。到了遼代,正式出現了“宰相”這官職,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來命名宰相權力的一次官位設定。

故: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家往往把丞相和宰相相混淆,這是個誤區!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

我們再來看什麼叫“中堂”。

中堂之說起於北宋,一說起於唐。唐、宋置政事堂於中書省內,為宰相處理政務之處,中堂因宰相在中書省內辦公而得名,後稱宰相亦為中堂。

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曼,是晚清中興重臣,他是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內閣首輔。他算是真宰相嗎?在清代,內閣大學士是沒有實權的,這個大學是的職位不過是個虛職罷了。李鴻章的一生從未進過軍機處,主要的經歷是做地方官。

  儘管舉辦洋務、處理外交、辦北洋水師等,顯得李鴻章權力很大。實際上,他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高級的地方官吏,而不是中央的高層。唐代的內閣大學士,也就是中堂們好歹還享有宰相之名,但是明清的大學士,尤其是清代的大學士連宰相之名都沒有。

綜上所述:廣義上來說,“宰相”和“中堂”名義上較為一致,但因歷史朝代的不同,所行使的職能也不盡相同。


用戶6120100881


李鴻章為何被稱為李中堂?並不是因為權力大,其實是他就是宰相


李鴻章,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著名軍政重臣,世人皆稱為”李中堂“!中堂一詞在清朝是代表宰相的稱謂,大家知道雖然明清兩代不設置宰相官職,但是明朝有內閣輔臣,清朝有軍機大臣,這些人的權力也是相當大的,其實是實際上的宰相!大家都知道李鴻章雖然叱詫晚清政壇,但是他的官職僅僅只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是封疆大吏之首,北洋大臣管理北方商務,海防,外交,海關等諸多事宜,李鴻章當時一手握緊槍把子,一手攥緊錢袋子,可謂是位高權重


所以有人就說李鴻章之所以被稱為中堂是因為位高權重,其實不是這樣的,李鴻章並不是因為權力大才被稱為中堂的,而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帝國宰執級別的官員,眾所周知啊,李鴻章一輩子都沒有做過軍機大臣,怎麼說他是宰執高官呢,那是大家一直以來忽略了李鴻章的另一個官職——文華殿大學士!為啥說文華殿大學士是宰執高官呢?

清朝官職其實是這樣的,大學士叫有相位而無相權,軍機大臣叫有相權而無相位!只有既是大學士又是軍機大臣的官員才是名至實歸的宰相,但是這兩個位置那可是帝國頂級官職,名額十分有限,無數高官擠破腦袋都擠不進去。軍機大臣名額不定額,有時候少有時候多,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而帝國大學士的名額定額的,有且只有四個名額,滿人和漢人各兩個!大學士的替補制度更扯淡,雖然大學士沒有實權,但是畢竟是宰相之尊,所以除非大學士本人死亡或者辭職,才能由協辦大學士接替,所以做到大學士實在是難上加難,比軍機大臣都難

想當年,光緒皇帝的師父翁同龢就一直以自己身為軍機大臣卻不是大學士不能被稱為宰相而耿耿於懷,所以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失勢,翁同龢就讓袁世凱去勸說李鴻章自己辭掉大學士的職務,以便自己替補成為正兒八經的帝國宰相,但是沒想到被李鴻章罵了個狗血淋頭!

李鴻章長期坐鎮天津,雖然屬於疆臣行列,但是由於身兼文華殿大學士一職,所以才被稱為李中堂,李鴻章的文華殿大學士一直幹到死都沒放手,1900年李鴻章任職兩廣總督,當時的帝國四位大學士分別是徐桐(漢族),李鴻章(漢族)榮祿(滿族),昆岡(滿族),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三人都是掛名宰相,唯有榮祿一人身兼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於一身,他才是正兒八經的宰相!


李老師歷史課


“中堂”不是官職。可以看做是對宰相的一個尊稱。唐朝時期,中書省設置有政事堂,中書省的長官,就是事實上的宰相,所以有時候以“中堂”代指宰相。

到了明朝時候,朱元璋撤銷宰相制度以後,就沒宰相這個職位,內閣大學士開始行使宰相權力,內閣首輔就算是宰相。

到了清朝,繼承了內閣制度,但是前期有“議政王會議”;雍正時期,開始有了“軍機處”行使宰相權力。內閣大學士已經沒有實權,成為一種榮譽和待遇的象徵。不過,由於清朝的正式詔書、正式奏章的下達上傳,仍舊有內閣來執行。

所以清朝就有了這麼一個“怪像”:不設宰相,內閣是名義上的宰相機構,軍機處實際行使宰相權力的機構。內閣得了宰相的“名義”,軍機處得了宰相的“實權”。

有了宰相的名義,內閣大學士的品級最高:正一品。於是,受封“三殿三閣”的內閣大學士,民間會通俗叫做“拜相”。因為大學士又不是事實上的宰相,於是就以“中堂”來尊稱。

和珅因為是文華殿大學士,所以叫“和中堂”;劉墉是體仁閣大學士,所以有人喊“劉中堂”;紀曉嵐只是協辦大學士,屬於大學士的額外編制,所以沒資格叫“中堂”。

為啥同樣是大學士,和珅就能欺負劉墉呢?因為劉墉只有“大學士”這個宰相級別的名義,人家和珅還有一個“領班軍機大臣”這個宰相級別的實權。

李鴻章,是正兒八經的文華殿大學士,當然也算“拜相”,當然可以尊稱“李中堂”。一般能受封“三殿三閣”大學士,都表示了皇家對大臣的皇恩浩蕩,也表示了這個大臣的地位尊崇。(乾隆以後,三殿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為文淵閣、東閣、體仁閣)

“中堂”代表李鴻章的地位榮譽,李鴻章的實權則來自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職位。


爾朱少帥


一般來講,中堂指的是一種書畫的藝術形式,在北宋的時候就其實已經有中堂之說了。而在唐宋時期設置中堂,是給宰相處理政務的地方,就彷彿辦公室一樣。而到了後期,也會有人將宰相這個職位稱作中堂,不過將李鴻章稱為李中堂,卻不是一種職位,而是一個尊稱。

曾有一位日本首相曾評價過李鴻章,認為他是當時大清王朝當中,唯一一個有本事可以與世界列強爭勝負的人。此外,也有日本人認為,李鴻章有過人的遠大想法和厲害的手腕;美國人認為,在文人當中看,他無疑是一個傑出的人才,而在軍人當中,他又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戰役,為國家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政治上來講,他曾經為國家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優良措施,也認為他是國內外交史上能夠名列前茅的人。由此可見,許多國外人士都對李鴻章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也是對他在當時所作所為的認可,以及本身才能的認可。因此,後人會將李鴻章稱作李中堂,或者是李二先生。

說到中堂這兩個字,用在他的身上,自然不是一個職位了。遠在唐朝的時候,就曾經設立過中堂,那時唐朝分為三省六部,而三省的主官大多都是宰相的職位,這個職位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辦公場所,將這樣的場所稱之為議事堂,後來也被稱為中堂。久而久之,就有後人習慣性的將宰相這個職位稱為中堂。因此,有人認為稱呼李鴻章為中堂,可能是指他在當時的地位相當於一國之中的宰相吧。其實這是一種尊稱罷了。

不過在清朝時,也確實有一種人會被稱作為中堂,那麼就是內閣大學士。因為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手握大權的大多都是內閣之人,所以就習慣性的將內閣大學士稱作為中堂。而清朝時,也一併延續了大學士的制度,這些人不僅僅是要在政治事務上忙忙碌碌,還要擔負起統領六部的責任。在當時,這些官員在辦公場所都會坐在桌子的兩邊,而中間部分是沒有人的。除非是有大學士輪值,才會坐在中間的位置上,時間長了,也就會把坐在中間位置上的大學士稱作為中堂了。這樣一來,到了後期,中堂就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尊稱。因為中央權力全都不歸大學士所有,而是規劃給了軍機處,大學士就顯得有些清閒,也不會再將他們稱作為中堂了,反而是將三品以上的所有大臣都稱作為中堂,而李鴻章就是這些大臣之一,所以將他稱為李中堂,一是為了讓眾人知道他在當時的官職,第二則是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清朝後期被稱作中堂。

綜上所述,到了清朝的時候,中堂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職稱了,許多官位在三品以上的人都可以被稱為中堂,李鴻章獲得這樣的稱呼也無可厚非。當然,後人這樣叫他,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李鴻章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