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與儒教

泰山與儒學結緣,肇始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曾多次登臨泰山,留下了“孔子登臨處”“望吳聖蹟”和孔子廟等遺址。

泰山與儒教

春秋初期,孔子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瞭解民情,觀知時政。他的活動內容十分豐富,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蹟。

古代《泰山志》記載:“泰山勝蹟,孔子稱首。”這不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內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得到了發揚光大。

孔子游泰山,觀覽名勝,開闊眼界,以增強他的道德文化素養。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覽遺蹟,其中,有瞻魯臺、虎山等。瞻魯臺在岱頂南側,是孔子登山眺望魯國的地方。

孔子既沒,千古之下,攘邪怪之說,夷奇險之行,夾輔我聖人之道者多矣。而孟子為之首,故其功巨。

孫明覆的弟子石介,把孟子抬得更高。石介倡導“道統”,把孟子看作是自孔子之後“道”的承繼者。他認為,堯、舜、禹、湯、文王、周公、孔子之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孔子之後,“道”的發展出現斷裂,至孟子,始又發揚光大。

泰山學派與理學的形成也很有關係。理學是宋學的主流,其形成是儒學復興的標誌。人們在追溯理學思想淵源時,無不肯定胡瑗、孫復、石介“泰山三先生”的開山作用。

孫復、石介等人創建的泰山書院,在這方面尤為突出。胡瑗、孫復、石介等崛起於泰山,他們努力探索弘揚光大儒學的途徑,認為要理解經旨,必須從探求義理入手,不拘前人之學,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強調探求儒家經典的宏旨大義,即人們常說的“理”或“理達”。泰山學派躬身力行的實踐和探索,實際上是開“義理之學”的先河。

明清儒學進入沒落期,但是,明末學者宋燾在泰山青巖居講學,後來泰安人將其與孫復、石介、胡瑗以及清代康熙年間的泰山學者趙國麟一同祭祀,稱為“泰山五賢”,後來泰山仍有“五賢祠”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