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反人性的“儒教”文化何以長壽至今?竟和“他”有關

文 | 穆戈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曾是世界上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國,可截至今天,古巴比倫早已不復存在;埃及和印度這兩個國家雖然還存在,但其古代文化文明早就斷裂了;細數幾千年的人類歷史發展,只有古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傳承至今。

兩千多年前老子的“天道合一”和孔子的“仁愛”思想至今依然不絕於耳,並且被我們運用到了企業管理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還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唯美古詩詞也不斷地被我們用於各種表白場合中;唐詩宋詞元曲至今依然活躍在家家戶戶的電視熒屏上……


五千年來,在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中,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也飽受過各種各樣的戰亂紛爭和外族文化入侵,可是為什麼,中國文化並沒有因此斷裂或者消失,而是在不斷的衝擊和碰撞中,反而越來越強大和繁榮了,且一直源遠流長到了當今社會?

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兩點:一點是因為人的原因;另一點是因為文化本身的一些特質。

其一,中國文化的“長壽”離不來中國歷史上一些關鍵性人物的推波助瀾。

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奠基人,包括老子、孔子和墨子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老人和孔子。


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其書卻包羅宇宙萬象,蘊含天道合一、萬物運行之規律,是繼《聖經》之後對全世界有第二大影響力的文化著作,值得全人類去琢磨。孔子弟子三千,遊說列國,主張“仁愛”,記錄其言論的《論語》也頗具魅力,為中國文化的另一瑰寶。

其實,仔細琢磨,老子的天道合一思想重在“變通”,而孔子的“仁愛”、“以禮治國”等重在“秩序”,這一變一秩序,動靜結合,便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這核心恰如一物的陰陽兩面,此消彼長、相互制衡,符合萬物運行之規律,這便為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提供了根本條件。

其次,離不開在每一次更朝換代的動盪中,當外族文化入侵時,在廟堂之上堅守或力挽狂瀾中國傳統漢文化的歷史人物。

比如,五胡亂華時的拓跋宏。當時,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北方民族紛紛湧入中原,不僅佔領了華夏土地,他們也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等帶入了中原,於中國傳統漢文化更是一場浩劫。可喜的是,當時鮮卑族的分支拓跋族在建立北魏後,居然繼續使用了傳統的中國文化,並將其和自己的文化相融合,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得傳統文化得以為繼。

中國文學史:反人性的“儒教”文化何以長壽至今?竟和“他”有關

在中國文化史上還有一次比較大的浩劫,就是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統一了整個華夏。這期間,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主要得歸功於道教全真派掌門人丘處機,他是由耶律楚材請進朝廷的,雖天天用“清心寡慾”、“愛民”、“仁治”等漢文化勸說成吉思汗,卻深得信任。因為他的存在,有效制止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暴力,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再次延續。

中國文學史:反人性的“儒教”文化何以長壽至今?竟和“他”有關

最後,離不開那些英雄、詩人等等,正是有了他們為榜樣,傳統文化才能被普遍大眾所認同和提倡。

比如,歐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他,將為國為民、捨身取義的“成仁”信念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心中;高唱“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蘇軾,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雅閒淡、清心寡慾、豁達通透傳遞給了普通大眾……

中國文學史:反人性的“儒教”文化何以長壽至今?竟和“他”有關

其二,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一些特質。

以“儒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質雖多,但我覺得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點:大國國民文化、擁有嚴謹的秩序和中庸之道;也正是這三點,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一種大國國民文化,是因為他所覆蓋的地域面積及人口範圍都是相當廣泛的。中國自古以來就地域遼闊,並且西北方向群山環繞、東南方向諸海相抱,這些得天獨厚的地勢條件便成了中華民族最為有利的天然屏障,能夠有效阻隔外族入侵,為中國文化的發育壯大奠定了土壤基礎;再加上中國人口眾多,便更有益於文化的發揚和傳播了。

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嚴謹的秩序性,這主要源於封建階級統治思想和“克己復禮”儒家思想的有力融合。

階級統治思想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上行下效”的整體框架模式,而儒家的“修身齊國平天下”,從我做起、以統為大、以德為治的文化內涵確定了個人從家到國的修行順序。兩者相合,便形成了幾千年來,歷朝歷代,從上到下,君臣“克己復禮”,臣民“修身齊國”的文化秩序性。這種環環相扣、層層遞推的秩序性讓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更加穩固和牢實了。


還有,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注重“中庸”之道,“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強調的是用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態度來處世。凡事都要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等,聰穎但不奸詐、交際但不圓滑、自立但不孤高、堅持但不固執、善良但不怯弱,重在趨向於兩個極端狀態之間的調和與制衡。這就很好地避免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極端毀滅主義思想。

“中庸”之通天理,遂人意,合陰陽兩儀,符萬物運行之規律,故而可以長盛不衰。

中國文學史:反人性的“儒教”文化何以長壽至今?竟和“他”有關

正是這些人和文化特質使中國文化能夠彌磨難而更繁榮,一直綿延至今。正因為其符合萬物運行之規律,故在將來也必將繼續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與華夏民族一道發揚光大,為全人類的繁榮富強再添新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