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尋樹人



首先,司馬懿的家風差嗎?

真的很差。

我看有人說司馬家家風好,司馬懿老爹司馬防如何如何,這沒問題,司馬防對子女培養確實有一套,所以司馬懿兄弟八人個個成才,號稱“八達”。

但是這不代表司馬懿的家風就好。

七十歲的司馬懿藉著“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江山,別說後世帝王,就是司馬懿的子孫,東晉皇帝在知道了司馬懿是如何篡奪曹魏江山後都羞愧的無言以對。

晉明帝司馬紹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至於說司馬懿的兒子個個成才,這無非是因為司馬懿篡奪曹魏最高權力到司馬炎篡魏自立,司馬家成為皇家,那麼司馬懿的兒子和孫子自然個個封王。

古代史書其實是政治史,既然司馬家統一天下建立晉朝,司馬懿的兒子孫子又都是晉朝的親王,傳統史書上自然會記載這些司馬家王爺們的事蹟。

所以你看史書會覺得司馬懿的後代“成才“。

可實際上司馬懿的子孫真沒幾個成才的,就說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就不是一個“成才“的皇帝。

比如西晉宰相何曾經常陪晉武帝司馬炎吃飯喝酒,根據他觀察,他認為司馬炎是一個很平庸的皇帝,所以他私下憂心忡忡,對自己兒子們說天下不就將會大亂。

何曾侍武帝宴,退,謂諸子曰:“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汝輩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屬必及於難。”


再說西晉倒數第二個皇帝,晉懷帝司馬熾,他被劉聰俘虜後為了活命不但拍劉聰的馬屁,甚至願意在前趙國酒會上扮演斟酒的僕人。

這就是司馬懿家的家風。

再說諸葛亮的子孫。

諸葛亮後代史書記載很少,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家風不好,而是因為蜀漢最終被魏國給消滅了,諸葛亮的後人在晉朝就是普通人,但即使這樣,諸葛亮唯一直系後人諸葛京在西晉也憑藉著自己才幹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


(成都武侯祠,諸葛尚塑像)


而諸葛亮更為出彩的是諸葛亮嫡子諸葛瞻與長孫諸葛尚。

他們父子兩在面對蜀漢危亡的局面,完全沒有像晉懷帝司馬熾那樣為了苟全性命,什麼屈辱都可以忍受,而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父子都陣亡在綿竹抗魏第一線。

後世對諸葛瞻父子評價比起晉懷帝,那高太多了。

就連晉武帝司馬炎都忍不住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蘭臺


正史上記載的司馬懿,很善於偽裝,還特別心狠手辣。他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很不好,所以和兒子的關係也很差,所以司馬懿的家風是很差的。諸葛亮的家風特別的正,他自己是儒家弟子,所以教育孩子都是嚴格的按照儒家標準來執行,教他們從小就做一個忠臣孝子。他的《誡子書》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成就的家風家教成名作。 為何司馬懿家風差,教育出來的孩子成才,而諸葛亮家風好,教育的孩子反而不成功呢?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是坐鎮一方的諸侯,最後還奪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一統三國。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統領精悍的御林軍,卻敗在鄧艾的兩萬疲軍之下,自己也戰死在綿竹。諸葛瞻在死前還自責說:“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這就說明,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都不怎麼樣,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其實,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成為了一方諸侯,奪取了魏國的天下,後來在司馬炎的時候還統一了三國,表面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久司馬家族內部就產生了很大的分裂,“八王之亂”爆發後,招致外族入侵。剛剛統一不久的司馬政權就瓦解了,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還爆發了“五胡亂華”的惡性事件,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從此遭到了世人的唾罵,這就說明司馬懿家族並不成功。 司馬懿的後人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是與司馬懿的家風差有很大的關係的。


司馬懿為了奪取朝中大權,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殺光了曹爽一家老小,滅其三族,清除他的同黨,還把曹魏的皇室軟禁在鄴城,打殺反對自己的王陵等人。 司馬師和司馬昭上臺後,也學司馬懿的,發動政變,殺了很多人,廢掉皇帝曹芳,殺掉皇帝曹髦,後人也跟著學,所以在後來的“八王之亂”中,為了奪權,互相殘殺,給世人留下了很壞的印像,司馬家族後人乾的這些惡事,也是學司馬懿這個老祖宗的。 司馬懿的壞家風,害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害了國家和百姓,所以司馬懿的兒子是失敗的,都留下了很壞的名聲。



蜀國滅亡了,諸葛亮的兒子、孫子都戰死了,諸葛亮可以說是絕後了,這是時勢造成的,蜀國國力太差,後主劉禪能力太差,就算是諸葛尚父子有超強本領,也救不了蜀國。 諸葛亮父子都很受後人的尊敬,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後人為他們修廟,樹立奉碑,把他們作為神供奉起來。特別是諸葛亮有關家風的《誡子書》成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經典,世代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瑰寶。


迷萌樂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時代兩個頂級聰明的人物,兩人鬥智鬥勇,鬥兵法、鬥謀略,旗鼓相當,司馬懿依靠強大的魏國實力耗死了實力偏弱的蜀漢諸葛亮,司馬懿贏得了勝利的成果,但司馬懿的後世評價卻不好,諸葛亮雖然北伐失敗了,但贏得了身前身後名。兩人死後後世之人還要比鬥對孩子的教育,司馬懿成功的培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沙場,死前發出“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的離世感慨。

家風是以成功為論調的嗎?筆者認為並不是這樣,舉個例子,散養和圈養的孩子,哪一類會更加有出息?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一套的理論標準,筆者的看法是散養與圈養並列,筆者的老婆一直以散養方式為主,以孩子的天性自由發展,但筆者不是,對孩子該要求的肯定要求,比如吃零食、比如看手機或電視,筆者是嚴格控制的,筆者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成龍成鳳,只求孩子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開開心心、健康的成長就行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其實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家風都不差,在太平盛世,好的家風不僅對子女本身、對家族絕對是有益無害的,但亂世卻不一樣,亂世更多的是講究生存之法則,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比仁義道德更重要。

司馬家的家風一開始是很好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家風很差,出身於河內郡的世家大族,司馬懿兄弟八個,號稱“司馬八達”,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學識、有名望的,但為何家風變得不一樣了,這就與當時的環境和司馬懿的本人性格有關了。

環境的因素:司馬懿一開始並不想從事曹魏,但被曹操強制下令徵召,沒有權勢只有名望的司馬家族不得不服從,司馬懿忠心輔佐過四代曹魏君主,到了曹芳這一代,曹爽對其忌憚,要想方設法除掉司馬懿,司馬懿通過隱忍、裝病等手段瞞過曹爽,並通過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的實際大權,除掉了曹爽,控制住曹魏的宗親。

司馬懿的名聲一開始並不壞,到了後面的永嘉之亂,司馬懿的名聲開始變壞了,加上司馬師與司馬昭的一系列的奪權行為,讓後人對此嗤之以鼻。司馬師與司馬昭兩兄弟深得司馬懿的真傳,也是個善於隱忍、心狠手辣之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撇開陰謀手段,司馬兩兄弟的能力也是相當突出的,多年跟隨司馬懿征戰,善兵法謀略,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這有賴於司馬懿的培養。

司馬師殺妻廢曹芳、司馬昭弒君(參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炎(司馬昭之子)篡魏等等,這些獲得政權的手段讓人不齒,感覺司馬家的家風很差,但這是在亂世,沒有這些陰謀權術手段,司馬家能在曹爽手下存活都是一件難事。

尤其是之後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給中原大地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傷害,漢人慘遭滅族,司馬家族是當之無愧的的罪人,司馬家族的名聲也就壞到了極點。

如果說司馬氏成功奪得了政權,就說司馬家的家風好,這時成功者的論調,相反我覺得諸葛亮的家風更好。諸葛亮一直奉行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一部《誡子書》流傳後世,讓人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子女的敦敦教誨和望子成才的無限期望。

諸葛瞻在綿竹不敵鄧艾,自刎殉國了,說明了諸葛瞻的軍事水平不敵鄧艾這個名將,與家風無關。再說諸葛亮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更是沒有時間去教導這個孩子,於是留下了《誡子書》,期望孩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這樣的家風作為後世的表率一直流傳到現在。

毛宗崗是這樣評價諸葛瞻父子的,如果甘於降魏可保全性命與家族,但諸葛瞻恪守家訓,與其子死戰殉國,不失武侯之志。

諸葛瞻父子受命於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於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來源於毛宗崗的評價。

結語:比才能,諸葛亮的後代確實不如司馬懿的後代,但諸葛亮高尚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家風,其實是勝於司馬家族的。

有感而發,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對於此說法,您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司馬懿有九子,其中嫡子二人,司馬師、司馬昭,都為西晉的建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堪稱一代人傑。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況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

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一、三國時期的士族家風

東漢是我國曆史上士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而三國魏晉是士族形成的門閥最為閃耀的時代。雖然門閥時代為後人所詬病,但如果士族中沒有傑出的子弟,也是難以造就門閥時代的。

而三國時期,正是士族事業的上升時期,湧現出了許多有名的家族,比如潁川荀氏、江東張氏等等,這其中也包括琅琊諸葛氏和河內司馬氏。那麼這些家族是靠著什麼保持家族的強大呢?

這主要應該歸功於教育。這裡的家風,應該也是說家庭教育和家族精神以及家族知識的傳承。

司馬家在司馬懿這一代有所謂司馬八達的稱號,英才輩出;而諸葛家在諸葛亮這一代有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蜀漢、諸葛誕在曹魏,也是英傑頗多的。當時的家風已經難以推知,但可以明確的是,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對於後人的教育應當是一等一的。

所以,正常來說,諸葛家的後人應該與司馬師司馬昭一樣出色的,為何諸葛亮的後人卻聲名不顯呢?

二、諸葛瞻為何才能平庸?

事實上,但從家風來說,諸葛亮也並不是沒有培養出出色的兒子,比如諸葛喬。

諸葛喬是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嫡次子,早年在東吳便與其兄諸葛恪名重當時,兩兄弟各有優劣。後來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亮對諸葛喬視如己出,悉心栽培。諸葛喬也頗為成器,20餘歲便參與諸葛亮北伐,負責督運糧草等事宜。諸葛亮在給諸葛瑾的信中說,本應讓諸葛喬在成都的,但為了磨鍊他,給他數百士兵,與其他將軍子弟一起駐紮在山谷之中。

然而,諸葛喬在228年過早的去世了,當時諸葛喬還不過25歲。還沒度過下放基層的艱苦歲月,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而這,或許也跟諸葛瞻不夠優秀有一定關係。

諸葛瞻生於227年,諸葛亮去世時才僅僅8歲。諸葛家因為分散,留在蜀漢的諸葛家族人丁並不興旺。因此,就家風來說,諸葛亮沒有時間給逐漸長大的諸葛瞻以良好的教育,而父親死後,家族內又缺乏長輩有效的監督,諸葛瞻的學識能力很有可能在後天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掘與培養。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臨死之前為其子諸葛瞻留下《誡子書》的緣故。這不能說明諸葛家的家風就優於司馬家,這恰恰說明諸葛亮擔心兒子年幼,教導不夠而留下文字性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走入正軌,未來有著良好的發展。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可能早年的教育更加重要,8年的時間也能夠給諸葛瞻打好基礎。但是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227年,諸葛亮正式開啟了他的北伐事業,從此,諸葛亮長期在漢中領兵,在成都的時間很少。戎馬倥傯之間,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對諸葛瞻進行培養和教育。

諸葛瞻的資質如何暫且不論,家風所能帶來的,僅僅是後天的教育。而諸葛瞻在這方面是嚴重不足的。這應當是諸葛瞻才能平庸的一個方面之一。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諸葛亮一生只有一個兒子諸葛瞻,而司馬懿卻有九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最出名莫過於司馬師和司馬昭了。
為什麼諸葛亮和司馬懿鬥了一輩子都佔上風,可司馬懿兒子成王稱帝,建功立業,而諸葛瞻卻“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呢?
父親功成名就,兒子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為什麼諸葛瞻和司馬師、司馬昭的結局相差如此之遠呢?我總結了有三個原因。
第一:長輩對他們的定位不一樣。司馬懿要兒子們是擠破頭都要擠入權力中心,在他們成年後就帶著他們參與政事、軍旅等生活。司馬師和司馬昭跟著父親打過戰、殺過人、受過挫折、發動過政變。長期的磨鍊使得司馬兄弟成長迅速,可以很快接手到父親的事業。
而諸葛亮並不希望子孫後代參與朝政,對鞠躬盡瘁了一生的諸葛亮來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更多的是自己的責任,他並不想把這責任留下給子孫。在諸葛亮死前給劉禪寫了一封信,上面提及到自己在成都有薄田幾畝,桑樹八百棵,子孫們可以自力更生,不許麻煩朝廷費心了。
從雙方對子孫的教育導向來看,諸葛瞻在建功立業這一方面上就註定比不過司馬兄弟了。
第二:諸葛亮死時諸葛瞻太小。諸葛瞻七歲時諸葛亮就死了,還沒來得及向諸葛瞻囑託後事,諸葛瞻成年後雖然違背了他父親的初衷,參與了蜀漢政事,還一度做到了尚書令等高官。
可幼年失父的諸葛瞻自然無法從他父親身上學到過多的本事,最多隻能理解一句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罷了。而且由於諸葛亮的威望,諸葛瞻也得到了不符合他能力的過分讚揚。這難免讓諸葛瞻心高氣傲,認不清自己的實際能力了。
諸葛瞻死前所說的“三大罪”,這是真話,可他也沒有采取過任何辦法處理好這三大罪,最後只能一死以謝天下了。
第三:其實諸葛瞻和司馬兄弟都成功了。對有些人來說,功成名就是成功,對有些人來說,貫徹自己信念是成功。司馬兄弟得了前者,諸葛瞻則獲得了後者。
他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盡了自己最大努力輔佐漢室,最後還一死殉國,他沒有給父親丟臉,也沒有令後世的我們失望。這一點就足以讓諸葛亮在九泉之下得以瞑目了,所以諸葛瞻成功了,他是真正做到了“死有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的三國人物。

古今歷史觀文


三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說既是冤家又是對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兩人鬥智鬥勇,雖然司馬懿在滷城之戰被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馬懿還是堵住了諸葛亮北進之路,終於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從此,失去了對手的司馬懿變得天下無敵。

論年齡,司馬懿比諸葛亮大2歲。論家世,司馬懿出自河內司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僅人丁興旺,而且是人才輩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時代的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再往上,司馬懿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同樣是省部級高官,這是司馬懿祖輩及父輩,司馬懿的祖先輩甚至能追溯到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司馬錯和秦末漢初項羽所封的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馬卬,其家族可謂聲名顯赫。

司馬懿及親兄弟合計八人全是當時的人才,被人稱為“司馬八達”,這是司馬懿的同輩。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當時極具能力的統帥之才,在司馬懿奪取曹魏的權力之後,順利地將曹魏政權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終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可謂是人才輩出,這是司馬懿的子輩及孫輩。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兗州泰山郡丞,相當於現在省公安局長,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地區最高行政長官,這是諸葛亮的祖輩和父輩。

諸葛亮有兩個親弟弟,一個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位高權重,另一個是諸葛均,一直跟隨諸葛亮,能力一般,年輕早逝,這是諸葛亮的同輩。

諸葛亮有一個養子叫諸葛喬,在蜀漢任翊武將軍,25歲就去世了,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叫諸葛瞻,在蜀漢擔任衛將軍,領尚書事,可惜在綿竹一戰被鄧艾擊敗,諸葛瞻連同自己的長子諸葛尚一起戰死。

與諸葛亮存在血緣關係的孫輩只有諸葛瞻的庶子諸葛京,諸葛京後來在晉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這就是諸葛亮的子輩與孫輩。

如果司馬懿與諸葛亮整個家族比起來,司馬家族無論是人丁,還是成才率,都遠遠高於諸葛家族,弄到最後,諸葛亮家族都要給司馬家族打工,不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史書中,司馬懿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陰險狡詐,而且其家族家風也不好,不是陰謀篡位,比如司馬炎篡位,就是相互爭鬥,比如八王之亂。

而諸葛亮被稱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典範,是後來歷朝歷代的道德模範,是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的榜樣,諸葛亮對子孫的教育一直都是嚴格要求,其家風也成為推薦的典範,既然如此,司馬懿家風差,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司馬家人才輩出而諸葛人單才弱呢?

其實這與兩家的家族情況是息息相關的。東漢末年地方上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勢力範圍,世家大族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還控制了人才推薦、教育、輿論等知識領域,關鍵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錢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馬懿時期,其家族正是輝煌的時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為人才的資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雖然家族也會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爭權奪利的亂世,活下去顯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義。

司馬懿為什麼一生都在隱忍?還不是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當縮頭烏龜,在曹丕面前盡力討好,在曹睿面前表現低調,在曹爽面前裝瘋賣傻,最後成功地幹掉曹爽,血洗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司馬懿何曾考慮過道德,他想的不過是生存下去,然後謀權篡位。

而諸葛亮的家族雖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經沒落了,諸葛亮3歲喪母,9歲喪父,十幾歲就跟著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諸葛亮16歲時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帶著幼小的弟弟諸葛均和兩個姐姐在隆中耕讀,根本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更沒有家族背景來相助他走上仕途,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連生存也得靠自己的雙手。

司馬懿出仕當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門了,身在隆中的諸葛亮想要出山,還得靠著身邊結識的眾多好友介紹,比如水鏡先生、徐庶等人,才讓劉備有了三顧茅廬,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古代的成才出仕當官是一個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現得傑出的能力,比如文學,又是一個方面,而這些都與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關,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再加上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終身只有一個親生兒子,還是在他46歲那年才有的,可那個時候的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沒有教育兒子的時間和機會。

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在8歲時,父親諸葛亮又去世了,諸葛瞻在沒有父親的庇護下,完全是靠出身獲得官職爵位的,諸葛瞻能夠一帆風順成為蜀漢的衛將軍,領尚書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諸葛亮兒子這個身份,同時諸葛瞻的教育諸葛亮基本上沒有參與,雖然有誡子書,但比親身教育還是差遠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馬懿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這方面的資源勝過諸葛亮家族數倍,至於道德方面,其實司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與諸葛亮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兩人面對誘惑的抵抗能力,司馬懿選擇了違背儒家道德,諸葛亮選擇了遵守儒家道德,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司馬懿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一直跟著他行軍打仗,參與朝政。另外,司馬懿非常有野心,他通過政變消滅了最大的對手曹爽,逐步把兩個兒子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先侯把持朝政,使魏國的曹氏皇帝形同虛設,最後被司馬氏所取代。

諸葛亮自己對蜀國和劉氏政權是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培養的接班人是姜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說明他沒有讓自己兒子接班的打算。他的兒子諸葛瞻也就是中規中矩的人,後來在魏國大將鄧艾征討蜀國時領兵出戰,和他的兒子一同戰死,諸葛亮的後代就這樣凋零了。後來,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了魏國的政權,建立了晉國。




瀾石記


我們先看司司馬懿家

《三國志》曹操傳中有寫曹操與司馬防飲酒之事,從兩人的談話中可以瞭解到,曹操曾極力引用司馬防,給他太尉的職務,但是都被司馬防拒絕了,所以曹操強迫了他的小兒子司馬懿進入他的幕府。曹操為什麼這麼做呢?首先,作為黃河北岸的潁川,人才濟濟,同時距許都又非常近。司馬家又是當地名門望族。司馬防的父親是東漢末年的潁川太守。司馬防教育的八個兒子被當地人稱為“八達”,一是他的這八個兒子都很有能力;第二,他們的字裡都有“達”這個字;像司馬懿的字是司馬仲達。同時,我國曆史學家陳寅恪把魏晉之交的政治鬥爭簡化為信仰儒家的豪族司馬氏與非儒家的寒族曹氏之間的鬥爭。

晉武帝司馬炎曾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意思是,我們家一直都是儒者,傳承禮儀已許久了。由此可見司馬家族的教育、家風以及影響力都是很大的。所以,司馬懿家家風不但不差而且非常傳統且嚴厲。成才者居多。

諸葛亮家

我經常讀《誡子書》,尤其是常以“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年與時馳,日與意去,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幾句為我的警語,以此不忘讀書學習。當年,諸葛亮47歲時候才有了這一個兒子,所謂老來得子,更是寵愛。但是,諸葛亮在給諸葛瑾的一封信中這樣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意思是,諸葛瞻已經八歲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年紀小小就已在高位,恐怕以後成不了賢才。顯然,諸葛亮的擔心不是多餘的,諸葛瞻內不能治黃浩,外不能治姜維,也是其才能有限的體現。同時,諸葛亮還有一篇《誡外甥書》也是極好的: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

由此可見,諸葛亮確實有不錯的家風家教,但是諸葛瞻不成重器,這不能與家風進行直接的關聯,同時,司馬家人才濟濟,也確實不能忽視其存正的家風家教這一因素。


讀史思辨


首先要更正幾個觀念:

1.家風好不好與孩子成不成才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能說,家風好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比較符合社會上主流道德評判,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接受。

現在我們說諸葛亮家風好,一是因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人事蹟,由此愛屋及烏地認為他的家風也很好,二是諸葛亮寫的《誡子書》成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經典。確實如實,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無一不是忠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代表人物。

而後人普遍認為司馬懿家風不好,確實存在實實在在的誤區的。司馬家的家訓,其中有一條:細心能辦大事,夾著尾巴好做人,學會把自己藏起來。

司馬懿的父親在教育司馬懿等八個孩子時,是非常用心的,八個孩子也很成器,當時人稱“八達”。但是他們在父親面前唯唯諾諾,父親叫東不敢向西,父親不叫進門決不敢進,父親不提問決不回答。由於司馬家族身處曹魏高層,孩子們成長的環境都是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自然而然就會養成謹小、慎微、隱忍的性格。這是叢林法則中的生存之道。

司馬懿對兒子們管教也非常嚴格,兒子們都沒有做出仗勢欺人之事。他們對父母也極為孝順。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死後,權勢雖然凌駕在曹魏皇帝之上,但是在他們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司馬昭雖然野心勃勃,想將曹魏取而代之,但是安守孝道,家風傳承很好。

2.孩子成才的標準不一樣。有人以為高官厚祿是成功,有人以為家財萬貫是成功,有人以為立言立德是成功,有人以為修身愛己是成功……

對於諸葛亮來說,本身就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人物,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面對蜀漢危亡的局面,以身殉國,陣亡在綿竹抗魏第一線,留下了千古佳話。連晉武帝司馬炎都忍不住評價“

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在筆者眼中,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如果能在歷史上留青名、留英名,哪有不成功之說。

而司馬懿的孩子所謂的“各個成才”,無不是起源於因為司馬懿篡奪曹魏最高權力、司馬炎篡魏自立,司馬家成為皇家的。司馬懿的兒子和孫子個個封王,正是父輩們鬥爭的結果,與自身的努力可能還真不是很大。再者,反而司馬懿九個兒子中,三個不成才,一個精神病人,一個早死,這怎麼能說都成才呢?

3.一個長者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否成才、成功,一要看個人努力,二要看時代機遇。

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後人來說也是一樣。

家風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


臣光曰


你這是以成敗論英雄。

司馬懿的幾個兒子個個出色,特別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接替司馬懿成為魏國的權臣,其他幾個兒子司馬亮、司馬俊和司馬倫等人也不是吃乾飯的。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更是完成了司馬家族蛻變的最後一步-篡位稱帝。不但如此,司馬炎還消滅了吳國,結束了三國的歷史,讓中國再一次實現統一。如果這麼來看,司馬家的子孫確實是人中龍鳳。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司馬家的子孫之所有能混出頭,歸根到底,是司馬懿為他們打下的基礎足夠好。司馬懿在生前基本上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他的幾個兒子自然水漲船高,個個位居高位,與司馬懿一起在魏國朝堂形成了一套非常堅固的家族體系。

反觀諸葛亮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的特權那就很有限了。諸葛亮的長子諸葛喬(過繼)在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期間,乾的都是一些低級別的官職。在諸葛亮數次北伐過程中,諸葛喬也只不過幹一些比較艱苦的工作,比如說運送糧草等等。

諸葛亮唯一的親兒子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年僅7歲,他也沒享受到諸葛亮給他帶來的好處。但是諸葛瞻也不是個沒出息的孩子,他後來做到了蜀國的“平尚書事”,統領蜀國軍政。更讓人敬佩的是,魏國在滅蜀的過程中,諸葛瞻以身殉國,他的的兒子諸葛尚與其一起犧牲。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忠君愛國”思想來看,諸葛亮的子孫完勝司馬懿的子孫,因為諸葛亮的子孫都是寧願自己死也要保護自己的君主,而司馬懿的子孫卻篡奪了魏國的江山。

在教育孩子方面,諸葛亮給孩子們留下的是《誡子書》,告訴他們好好學習,要有志氣,要淡泊名利,要忠君愛國,等等,而且他的孩子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而司馬懿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是如何排擠朝臣,如何抓權,如何發揚光大司馬家族,反正都是為了自己。

所以,究竟是諸葛亮的子孫成才,還是司馬懿的子孫成才,就一目瞭然了。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就看你怎麼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