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01

人活著一定要適應人性與事態本然,你可以讓自己的善良散發光芒,並且感受人間善良的溫暖,但是同時,也要有心理準備,提防人性之邪惡。

因為這個世上,有很多事情你沒有意識到不代表不存在,比如說對於善良的人來說,邪惡是存在的,不併不會因為你忽略了邪惡,而邪惡會從這個世上消失。

又如同對於人生沉浮來說,當你不斷的向人生高處去追求的時候,你也要想到人生也會有低谷,當你面臨得意的時候,你也要想到人生會有失意。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會有些許沉浮,面對人生起伏的時候,真正的高手是能夠寵辱不驚,以平常心牢牢駕馭人生這一匹烈馬,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

而世俗之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當局者迷”,身在當下環境中,意識不到環境之外的變化和影響。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比如說人走上坡路或者處於得意之時,往往會忽略了潛藏的失意,當有一天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時候,自己又手足無措,深受痛苦折磨。

寵辱是交替的,人生是喜怒摻雜的。

好像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之中,有的人在臺上的時候,很多人都去巴結他,門前車水馬龍,但是一下臺的時候門可羅,卻無無人理睬。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人們在苦心追求的時候,因為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悅而覺得樂趣無窮。人們在得意的時候,因為面臨著頂峰過後的低谷,往往潛藏著失意的悲哀。

對於這種世間百態,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反抗的心思去面對,更不需要生出懊惱之心,需要的是以坦然的心態去認知和適應這個事態本然。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而且最重要的是,人生寵辱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表象,而在我們主觀所能看到的表象背後,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有的時候,人生的“失”未必是一種“失”,“得”也未必是一種“得”,但是世俗之人受表象之迷惑,在得到一些名利的時候就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在遇到一些低谷的時候就過度沮喪,甚至影響身心健康,這都是讓人生變得更嘈雜的情緒。

我們因自己主觀的情緒所迷惑,對於世間表象過於執著,當自己過度執著的時候,自己又出現過激的情緒,比如得意時忘形,比如失落時沮喪等等,這一系列主觀情緒對人生又產生了二次傷害,這才是讓人生糟糕的根源。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02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肩吾向孫叔敖問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卻沒有顯出榮耀,三次被罷官也沒有憂愁之色,起初我不敢相信,如今看你容顏舒緩悠長,不知道你心裡究竟怎麼想的呢?”

孫叔敖就說:“我哪裡有什麼過人之處,我以為令尹的官職到來不必推卻,它們離去也不必阻止,我認為得與失不是出自於自我自身,所以沒有憂愁神色,我並沒有過人之處,況且我不知這榮華是落在他人身上還是落在我的身上。如果落在別人身上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與他人無關,我悠然自得,高視八方,哪有閒暇去顧及人的尊卑與貴賤。”

這一篇章講述的就是孫叔敖出任令尹三起三落,三次上任三次罷官,但是絲毫沒有喜與憂的故事。

在莊子的眼裡,孫叔敖是一個得道者,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理想就是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但是孫叔敖卻能將這一切看得如此淡漠,可見其境界之深。

反觀世俗之人來說,世俗之人將一切寵辱得失看得過重,正是因為陷入了“當局者迷”的境況之中,只有跳出這一種思維,以“旁觀者清”的眼界來看清這一切事態的本源,才能逃脫世俗執念的束縛。

莊子:拋開“當局者迷”的執著,才是聖人之境界

寵辱不驚,對外界譭譽起伏,都以平常心對待,這便是聖人之境界。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