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自古以來,廬山就是一個引無數遊客競折腰的觀景勝地。在縱橫南北近30公里的連綿山脈中,171座險峰峻嶺林立其中,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不凡。為此東坡先生以一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出了廬山的奇幻與多姿。

然而廬山的美並不僅僅侷限於山川的秀麗,它還擁有許許多多令人歎為觀止的急流和瀑布,讓遊人在天河倒懸的奇景前不禁流連忘返。

提到廬山的瀑布,人們自然就會想起李白的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十四個字就寫出水湍流急的非凡氣勢,是詩仙的得意之作。但你知道嗎,早在李白之前,也有人寫過一首詩歌,描寫了遠望廬山瀑布時所見到的壯麗景色,堪稱氣勢萬千,與李白的這首絕句不相上下。那就是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題目中的“湖口”指的是潘陽湖口。廬山位於江西九江,東臨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而北面則是奔騰萬里的長江。本詩的作者張九齡正是在一天清晨,旭日東昇的時候,泛舟於潘陽湖上,眺望遠方。看到廬山瀑布猶如天河驟降,一時間有感而發,才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詩歌開頭首先描繪了廬山瀑布令人歎為觀止的非凡氣勢,“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在巍峨的廬山上一道眩目的紅泉奔流而下,激盪而起的水蒸氣,使那一方天地彷彿籠罩在紫色的煙霧之中。

張九齡用“萬丈”、“迢迢”這兩個詞不僅點明瞭廬山的巍峨與雄偉,還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時的壯麗景緻。此外“紅”和“紫”這兩種顏色的出現暗示了觀景的時間,表現出在旭日的照射下瀑布瑰麗多姿的色彩美,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承接上句,張九齡對瀑布的孤冷風姿進行了補充描寫,即“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飛流直下的瀑布無視一切,衝擊著廬山上的花草樹木;而在奔騰之間,飛濺的水珠穿透天上的重重濃雲,無拘無束的翱翔在雲層之上。

在頷聯裡,上半句詩寫出了瀑布一往無前的非凡氣勢,而下半句詩則展現了它不顧艱險,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勇氣。“雜樹”和“重雲”在張九齡的眼裡是阻礙瀑布前進的絆腳石,而瀑布則是一位氣勢超凡的勇者。


​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在描寫完廬山瀑布的動態美之後,張九齡又展現了它的絢麗多彩,“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在旭日的映照下,瀑布就彷彿是倒掛在廬山上的一道七彩霓虹;而它奔騰所帶來的風雨聲,即使是遠在湖口的我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頸聯先是寫出了“七彩瀑布掛前川”的絢麗景色,接著又描繪出“風雨驟驚天地動”的浩大場面。前者是眼中所見,後者是耳中所聞,張九齡把所見所聞結合在一起,使廬山瀑布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他也有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比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毫不遜色


在詩歌結尾處,張九齡對全詩做了最後的總結,即“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鍾靈毓秀的廬山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地方啊,天上的祥雲和山間的瀑布相輔相成,使整個廬山都籠罩在氤氳的水氣中,一片祥和安寧。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張九齡從三個角度去描繪廬山瀑布。首聯是對其氣勢的描寫,與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頷聯寫出了瀑布的勇氣與風骨,這也是詩人的一個自喻;而頸聯則是結合所見所聞,對瀑布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地描繪。

此外本詩不僅是一首描寫廬山山水的詩歌,還暗含著借景抒情的意味。瀑布的一往無前,寄託著張九齡的理想和抱負,是他用來言志抒懷的一種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