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文明源於飲食。首先,人類的存活必須依賴飲食,而人類在脫離了原始時期之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之後,將起初僅僅是用來果腹的飲食活動慢慢挪向了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由此引發了無窮無盡的變化。可以說,飲食活動成了人類邁向文明的階梯。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秦朝人民流傳的這個理念一直影響至今,中國人對於“民以食為天”一詞可謂婦孺皆知,人盡會意。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土涉及到東南亞和亞歐大陸的秦朝;作為開創中國吃貨五千年曆史的秦王朝,他們到底吃的是什麼呢?

植物系飲食

一、穀物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社會經濟命脈,也是食物的主要來源。在秦朝人民的飲食結構中,糧食居於主體的地位。自從農業創世之後,穀物就是人民的主食。“五穀”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徽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夫子?”穀物的品種,在原始社會末期,已有慄、黍、稷、稻等品種,《呂氏春秋 》列舉了當時六種主要作物:禾、黍、稻、麻、菽、麥,《詩經》吧所有的穀物,統稱為“百穀”,這當然不是由百種穀物,而是泛指種類之多。春秋時期有“九穀”、“八谷”、“六穀”、“五穀”的名稱。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在距今1萬年至8000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早期遺址中出土遺存反映出最原始的狀態的農業。距今六七千年左右,黃河流域、中原流域、江浙地區的母系氏族公社進入了繁榮階段,從陝西半坡、北首嶺等遺址中所發現的慄的標本,可以證明我國是最早產慄的國家,8000年前位於洞庭湖的彭頭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也發現了稻作遺存和原始陶片,浙江河姆渡古遺址也是發現大量道姑遺存。

這些資料可以證明,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當時的原始農業一種植水稻為主,並且比較發達。新時期晚期,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居民都以糧食為主,一直到現在,這一基本的食品格局幾乎沒有改變,糧食還是我們的主食。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秦朝時期,麥、麻、菽、稻的種植日益普遍。“黍稷”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詩經》中歌詠最多。從春秋戰國時代黍的的地位開始下降,菽的地位開始提高,此外,還有苽、赤豆等。

二、蔬菜果實

遠古時期,我國已經有栽培蔬菜的考古資料和傳說的記述。在秦朝以前,“菜”可以認為是“採集植物”。他們在人們採食的歷史過程中,可能比穀物還要早得多,因為菜不一定要等到成熟之後才可以食用,許多菜,在幼苗時候就可以採而食之。春秋時,園圃發達之後,栽培蔬菜、種植果樹甚至也有了專門的經驗人和專業人。如《論語·子路》中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農’。”秦朝時期從瓜果蔬菜來說,在這階段光記載的就有二十多種,屬栽培的為葵、韭、蔥、芸、甜瓜、姜、筍等等,有果實為桃、李、杏、梨 、梅、柚等等。

動物性食物

一、肉類

秦朝時期的畜牧業並不發達。當時的家畜主要是馬、牛、羊、雞、狗、豬(稱為六畜),其數量也不是很多。因此《禮記·王制》記載: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涿,庶人無故不食珍。”即使到戰國時期,六牲的飼養依然不是很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說明當時受人尊敬的七十歲以上的老者也很難吃到肉,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秦朝時候的肉食來源包括家飼禽獸類及野生類動物。馬、牛、羊、豬、犬、雞是當時最終的家飼禽獸自秦朝以來併成為“六畜”,與“五穀”並列。《荀子·榮辱》雲:“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可見那是民間以普遍飼養家畜。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漣漣。爾牛來思,其耳溼溼。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於訛。

這首小詩是讚頌周宣王恢復畜牧業並獲得成功的詩篇。

當時秦朝人民食用最多的是豬和雞。“二母彘,五雞”的小農家庭副業模式,為普遍食用豬肉、雞肉提供了可能。

野生類動物主要是通過狩獵獲得。秦朝人民主要食用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麋、鹿、豺、狼、兔等等,上層社會還食用熊、虎、豹、猴等珍稀動物,使用的野生禽類動物有雁、雉、鷹、雕、鴿等,其他動物還有蛇、莽、鼠、蠍等等。

二、魚類

傳說伏羲發明了網,從而教民漁獵。《周易·繫辭下》:伏羲“做繩而為網,以佃以漁,益取諸”。伏羲發明了結繩結構,從而用網來捕魚。

人類最古老的捕魚方法是用手摸魚,最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了用魚叉叉魚的方法,河北武安磁山出土數件帶梭鏢,這一世相當進步的魚叉工具了。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不同形狀的魚鏢有些魚鏢是固定在鏢標上的,可稱為死柄魚鏢,有些事脫柄魚鏢,這種魚鰾均有倒鉤,刺魚時,魚鏢甩部插入標杆前段,兩者連為一體,挺拔鋒利,刺中魚後,由於水的阻力和魚的掙扎,魚鏢魚標杆分離,人們可以利用繩索拉魚上來。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秦朝時期食用的魚類種類繁多。《說文》中記載的魚的名稱有95個。《詩經》所記載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魚類就有十八種之多。據記載:“上古至遼東······有魚鹽棗慄之饒;齊帶山海······人民多文采布魚鹽;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可知當時人民對魚等水產品的使用量之高。秦朝時候公認的兩道佳餚就是“飲御諸友”和“炰鱉膾鯉”。

飲料

說完吃的肯定是要來說一說飲料了。夏商時期,除酒之外,還未發現有明確的記載,可見當時飲料還是非常簡單的。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有專門製作的飲料,當時已有“四飲”、“六飲”的記載。這些飲料,大都是用穀物作為原料,加水煮成的汁液,或經過充分的發酵。《孟子·梁惠王下》說;“革食壺漿,以迎王師。”古人把穀物炒成乾糧稱為糧,遠行時,放在竹革裡便於攜帶故稱覃食,食時用水調和成漿,放在陶瓷裡故稱壺漿,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誕生了酒。

一、水

秦朝時期的飲料以水為主,特別是平民百姓。到春秋時期,孔子談到飲的時候,說道:“唑菽飲水,盡其歡,斯為之孝。”“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菽”時當時最低廉的食物,“蔬食”指素食,以此表現當時低水平的生活。《孟子·告子上》也說:“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湯”指的是白開水。飲水主要時通過井水,河水和泉水,而井水最為常見。

二、漿類

平民百姓還有一種重要的飲料,就是漿。《詩經·小雅·大東》有“或以其酒,不以其漿”的句子,漿指米湯,時蒸飯時的副產品,或加以發酵,略帶酸味或酒味,或不發酵,其味甘甜,在當時平民百姓眼裡是一種較高的飲料,因此歡迎解救他們的“王師”時,“革食壺漿,以迎王師。”以示隆重。“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張氏通過賣漿成為富翁,可見當時的社會需求量之大。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秦朝則延續周朝制度,皇宮內則有專門製作的更高級的飲料。除了壺漿之外,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提高,酒隨著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三、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釀酒業發達的國家,在龍山文化的早期就以開始釀酒。晉代文人江統在《酒詔》寫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婁之空桑。積鬱成味,久蕾氣芳,本出於此,不由齊方。”《世本·作篇》有云:“儀狄始做酒䩍變五味。”儀狄時始傳夏代立國前後的釀酒發明者。這種既能當飲料又能做調味品的甘甜的䩍酒,可能屬於穀物天然酒,穀米受潮發芽生黴菌,由微生物作物引起的糖化和酒化。可知儀狄釀的酒,不用太複雜的技巧。

“民以食為天”,看秦朝人民都在吃什麼


酒是秦朝時候重要的飲料品,當時酒的消費非常之大,社會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民間的“族食,族燕之禮”,要“為酒以合三族”。祀神祭祀,則“既載清酤,賚我思成。亦有河羹,既戒既平”。拜求雨、求農業年成豐收於天神及山川等也要用酒。祭四方、祭祖先等,依舊少不了酒。再者,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宴請各方來客,封侯任官等也需要就,貴族統治階級的日常飲食生活,這都離不開酒。


參考文獻:《詩經》

《周禮》

《先秦飲食審美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