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廷卸磨殺驢的管效忠

公元1659年,鄭成功統率水陸大軍十萬與浙東的張煌言會合,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兵圍南京,敗退入南京的清軍提督管效忠用詐降之計迷惑鄭成功,不想如此低劣的計謀居然成功,鄭成功對南京圍而不攻,清軍援軍陸續趕到,大敗鄭軍,至此南明最後的翻盤機會也失去了,大勢不可挽回。

戰後大批清軍官員和將領受到獎勵,但是用詐降之謀,功勞甚大的管效忠卻落了一個極為悲慘的命運。

導致管效忠被秋後算賬的鎮江大捷


被清廷卸磨殺驢的管效忠

鄭成功北伐

公元1659年二月,鄭成功發動長江戰役,大舉向南京挺進。

南京的清軍提督是管效忠,他祖籍東北,漢八旗序列。管效忠在皇太極時代就從軍征戰,因功不斷升遷,後官拜江寧提督,駐防南京。得知鄭成功北伐的消息,管效忠急忙糾結了一支一萬五千人的軍隊,迅速趕赴鎮江,準備在此擊敗鄭成功的大軍。

管效忠的帶去的部隊戰鬥力很強,清廷在南京的五千滿洲兵被全部帶來,而剩下的一萬綠營兵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鄭成功的大軍雖然號稱十萬,但是大部分是後勤人員、水手,家眷,鄭成功直接用於和清軍作戰的兵力不超過三萬人。

為了對付清軍,鄭成功做了充分的準備,鄭軍列好陣勢以逸待勞,對八旗兵戰鬥力過於迷信的管效忠一味讓清軍衝鋒,結果在鄭軍鳥銃、行營炮、弓箭的攻擊下損失慘重,鄭軍趁機反擊,清軍全線潰敗,一萬五千人的清軍損失了大半,戰死者上萬,五千滿洲兵由於衝鋒在前基本上全部報銷,鄭成功取得了鎮江大捷。

清廷治理江南所恃者惟有駐防南京的滿洲兵。人數雖少,卻精悍無敵,一直是所向無敵的,鎮江一戰全部報銷,清廷大為光火,考慮到當時戰局危急,所以對管效忠的憤恨暫時壓了下來,但是也埋下了秋後算賬的伏筆。

管效忠詐降,鄭成功中計


被清廷卸磨殺驢的管效忠

鄭成功畫像

管效忠帶領千餘綠營兵敗退回南京,而攜鎮江大捷之威的鄭軍一路勢如破竹,所過州縣紛紛歸降,不久便兵抵南京。

鄭成功在南京城外祭拜了明太祖陵,滿清朝野震動,順治甚至產生了遷都的想法,這個時候南京城加上各地敗退回的敗兵,全城守軍連一萬人都不到,且都是驚弓之鳥的綠營,按道理鄭成功命令大軍攻城完全可以一鼓作氣破城的,但是他卻匪夷所思的放棄了攻城。

各地的不戰而降讓鄭成功完全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他高估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威懾力,想不戰而取南京,於是決意採取“圍城待降”的戰略。對此其部下紛紛勸誡,而鄭成功不為所動。

南京城的管效忠看出了鄭成功的小心思,於是和兩江總督郎廷佐商議,用了詐降緩兵之計。管效忠讓人捎信給鄭成功,說:“國姓爺大軍壓境,我等也想投降歸順,但是清朝的習俗是,守城的將軍們如果守城超過一個月,其家眷免於株連,所以請讓我等一個月後投降,這樣家人就可以免於受難。”

按道理如此拙劣的計謀一眼就可以看出,但是鬼迷心竅的鄭成功完全沒有往日的聰慧,居然相信了,手下將領對此沒有一個信的紛紛請求攻城,卻被鄭成功痛斥。

就這樣戰機稍瞬即逝,清軍召集各地兵馬入城,同時募集兵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京的清軍一下子增加到了五萬人,而鄭成功的十萬大軍卻分散各處,由於不讓攻城居然都去捕魚、消閒、完全沒有想到城內清軍已然數量膨脹。

七月二十一日,城內親明的綠營軍官密告鄭成功清軍馬上就要出城決戰,鄭成功卻依然不做防範,七月二十三日,南京的清軍傾巢出動,鄭軍大敗,損失慘重。

鄭成功的北伐戰役虎頭蛇尾,最終以慘敗告終。

別人封賞,管效忠為奴


被清廷卸磨殺驢的管效忠

功敗垂成的鄭成功北伐

南京大敗鄭成功後,清廷算是大鬆了一口氣,論功行賞,兩江總督郎廷佐被下詔嘉獎,專督江南;而帶三千兵馬馳援南京的總兵梁化鳳被擢提督,加太子太保、左都督,後遷任江南提督。

可是刻薄的清廷對鎮江之戰五千滿洲兵陣亡一事一直耿耿於懷,於是秋後算賬,處理了提督管效忠和江寧巡撫蔣國柱,然而蔣國柱被革職籍沒沒多久又得旨留任,最後還升官了,歷任山東巡撫,浙江巡撫,成為一方大員。

管效忠作為鎮江大敗的第一軍事負責人,清廷對他可沒有打算放過,管效忠被革提督並世職,鞭一百,發包衣下辛者庫為奴,籍沒家產。

詐降成功,自以為奇功一件的管效忠最終的結果卻是當了奴隸,估計要是有後悔藥老管怕是要真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