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在建盞的小品種中,茶葉末釉盞是一個顏值比較特別的盞。因為建盞作為黑釉瓷的頂峰之作,茶葉末釉盞卻是綠色的,並且沒有斑紋,是單色釉盞。茶葉末釉盞還是建盞嗎?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茶葉末釉盞當然是正宗的建盞。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茶葉末釉盞由於釉吐灰綠,儼如茶葉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古人讚譽說:"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嫩而不俗,豔於花, 美如玉,最美目。"質地細膩、造型新穎、工藝精湛、釉色鮮豔。

當今最著名的茶葉末釉盞,現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曾經在大阪市立東洋美術館舉辦的《黃金時代的茶器——十七世紀的唐物》特別展中展出。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蓼冷汁天目

館藏:京都國立博物館

年代:宋代器形:束口

口徑:13.1cm 高:6.9cm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1573年,日本醫聖曲直瀨道三在招待日本茶聖千利休及友人時,拿出了一隻珍藏的茶盞,稱其為"蓼冷汁天目",歸為黃天目。蓼,別名為水蓼、辣蓼。生長於水邊,可作為香辛料,亦可入藥。有行滯化溼、散瘀止血、祛風止癢、解毒等功效。可見蓼汁是醫者平時會使用的藥汁。曲直瀨道三作為醫聖,把它叫做蓼冷汁,也許是因為這隻盞的釉色令他聯想到了平時所用的水蓼汁液。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曲直瀨道三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蓼冷汁天目,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京都國立博物館這隻蓼冷汁天目顏色偏黃,釉裡有些小小的黑色顆粒,從釉面上看未必是最好的,但是這隻盞記錄了名醫曲直瀨道三的故事,變得無可取代。其實,在中國,建盞和醫學也有很多聯繫,南宋的楊士瀛是一個醫學家,他寫的《仁齋直指》中有"治痔豬膽膏:豬膽七枚,各取汁。以建盞盛,炭火熬成膏。"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普濟方》裡也說"用建盞一隻於火上熔朴硝成為珠子""用大建盞,內熬蜜沸,入丹砂",都記錄用建盞製藥,這跟建盞耐得住炭火的大鐵胎有很大關係。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茶葉末釉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製而成,茶葉末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285℃左右。茶葉末釉盞其燒成難度大,低溫階段用氧化氣氛燒製,到980℃左右以後,若轉為還原氣氛燒製則發墨綠色晶點,俗稱"蠏甲青";若繼續氧化燒成則發黃色晶點,俗稱"鱔魚黃"。也有的掛古銅鏽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日本把茶葉末釉盞稱為"黃天目",但在中國我們稱之為茶葉末釉,底釉上分佈的粉末狀深色結晶,類似茶葉末的感覺。茶葉末釉實際上是一種結晶釉,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黃褐色,主要分佈在釉層表面,表面層下面是黑色底釉。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茶葉末釉就是很難燒出的,存世的全品並不多見。據資料統計,建窯窯址生產的釉器中,帶兔毫紋的約佔60%,紺黑或純黑色(烏金釉)約佔25%,油滴、鷓鴣斑、、醬褐、醬綠(茶葉末釉)等其他釉色及紋飾約佔5%,生燒品約佔10%,而茶葉末色,為建窯之罕見者。


建盞和茶葉果然是一對 茶葉末建盞不一樣的身世

在稀有程度上,茶葉末釉建盞值得收藏。在美觀程度上,茶葉末釉盞的特殊綠色,精美的開片以及點狀結晶,都是有個性且耐看的。綜合以上兩點,宋代的建窯茶葉末釉盞也很受藏家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