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絕代才子和一部曠世鉅著背後,卻是一把千年無法拭盡的辛酸淚

劉 勰

邊建平

風流一筆頃千城,更落猶聞拍案聲。謁向金陵王謝第,卻說慧地掃階庭。

這首絕句述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書生著了一部書,迅速風靡全國。夜靜更深時分,如果誰家猛然傳出拍案叫絕的聲音,那一定是有人在秉燭夜讀這部書。這位書生的學識胸襟太高博了,必定是高門望族的風流才俊吧?我懷著恭敬的心,前往他居住的金陵,叩開城裡最氣派的府第進謁。不料,府第出來的人說:“你找的這位仁兄,已經窮困得出家做和尚去了。定林寺,法號慧地,就是他。”

這不是故事,是史實。這部書就是《文心雕龍》,那個書生就是劉勰。


一位絕代才子和一部曠世鉅著背後,卻是一把千年無法拭盡的辛酸淚

微信訂閱號“邊寫邊說”,讀書、觀史、看世界


一把心酸淚的絕代書生

劉勰(約465-約521年),字彥和,生活在南北朝的南齊和南梁兩朝期間。其出身的東菀劉氏是個已經衰敗的世家望族。父親只做過越騎校尉的小官,在劉勰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在一個換朝代如換衣服的戰亂年代,失去父族倚仗的孤兒就像風中的枯葉和路上的草芥一樣飄零,遭人踐踏。但是,小劉勰硬是端端正正地自學成才。用《梁書·劉勰傳》的話說就是“篤志好學”。但是,篤志好學換不來功名利祿。年輕的劉勰家徒四壁,窮得娶不起媳婦,不得不前往金陵定林寺,投靠一位知名高僧僧祐。

作為一代佛教律學大師,僧祐精通律部,戒德高嚴。對律學的義理,披釋精詳,辯解入微。對律學的弘揚數十年如一日,春秋講說,七十餘遍。被這樣一位僧人賞識,足見劉勰的人品。劉勰也沒有辜負僧祐的眼光。在定林寺棲居的十多年間,不僅經史子集爛熟於胸、佛學和文學博通經論,還寫成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創作理論著作《文心雕龍》。

劉勰的才學雖高,但比它更高的是世俗的門牆。雖然寫成了《文心雕龍》,劉勰還是不折不扣的非著名才子。才子可以不吃飯,但書必須有人看。劉勰將書付與識家的古怪辦法,也足見他清正直樸的性格。

沈約,南梁的開國功臣和文壇領袖,與當朝皇帝梁武帝蕭衍並稱“竟陵八友”。一日,沈約乘車上街,見一個讀書人揹著一箱書走在自己的車旁。車向哪裡去,他就往哪裡走。一路默默的只是走。沈約叫住了那個讀書人。由此,《文心雕龍》進入了當朝第一文人的視野。我們完全可以確定,從這一天起,沈約的書房裡時常響起拍案聲。這有兩個證據:一是《文心雕龍》成了他的案頭書。二是此後不久,劉勰就暫時告別定林寺,走上了仕途。

言其暫時告別,是因為十餘年後劉勰又回到了定林寺。這一次,為了向皇帝表達自己出家的決心,他用火燎了自己的鬢髮。皇帝只得敕允。從此,世間沒有了寫《文心雕龍》的劉勰,有的只是定林寺僧人慧地。一年後,連慧地也沒有了。

不喜風流的香草精神

說來慚愧,第一次讀《文心雕龍》,已是十九歲。讀了不到十分鐘,我便平生第一次為文學流下了淚水。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鬱郁的文采和煌煌的思想猶如浩然天風,驅盡了心裡的雜蕪和齷齪。從那一刻起,我便執信劉勰是個不喜風流、有著香草精神的君子。

所謂香草精神,就是本來可以做世上最美麗的花朵,只因不願被人擷去案頭、簪上鬢角,而化身青草生於高山古道,只向真正知春和覓春的人搖曳出自己的清香。

說劉勰是個香草君子,不僅因為他的文風和思想,也因為他被歷史記錄下來的兩點事蹟。

首先是他的文學創作態度。劉勰生活的齊梁兩朝流行的文學風氣,被白居易鄙夷為“嘲風月,弄花草”。梁武帝蕭衍就是一個把詩寫成情歌的詩人。劉勰的文學才華可以讓當朝文壇領袖變身粉絲,可以讓著名的昭明太子簫統“深愛接之”。照理推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成為皇帝和太子最親密的文友,登上朝堂的高位。但是,不。在劉勰留世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風花雪月的東西。史學界將這單純地歸結於他虔誠的佛教信仰。而我的看法是,有影響,卻非全部。證據很顯然,當朝皇帝蕭衍也是極虔誠的佛教徒,卻並沒有擋住他把詩寫成情歌。所以,說到底,還是心性決定一切。

還有,就是劉勰在仕途上的表現。出仕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在中央政府做低級官職。只有一次外放地方官的機會,還被史書記錄成“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有才學,卻不與文學皇帝詩文唱和;有撈錢的機會,卻傻傻地清零了自己的積蓄。若在政治風氣清明的朝代為官,這麼做還可以換得一代盛名。但在晦暗動盪的戰亂年代這麼做官,便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了。

所以,劉勰才會用火燎儘自己的鬢髮,就像香草放一把野火燒盡自己。

這越發證明了劉勰的香草精神。

這麼說來,《文心雕龍》背後的那把辛酸淚究竟是屬於誰的呢?

當今的中國少年都應該讀一讀《文心雕龍》

你願意讓你的孩子懂得如何寫文章嗎?

你願意讓你的孩子有浩如天風的藝術修養嗎?

你願意讓你的孩子面對雜蕪世界心裡有香草精神嗎?

如果願意,就讓他/她讀《文心雕龍》吧。只要他/她能把它讀進心裡去,你的願望就可能達成。

關於《文心雕龍》,不用我再寫書評。在這裡,只例舉《文心雕龍》第一篇“樂府”的最後一句話: 韶響難追,鄭聲易啟。豈惟觀樂,於焉識禮。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高雅的音樂難以傳承,淫靡的音樂卻容易氾濫。這麼說來,音樂只是聽來玩樂的嗎?不,從它裡面可以聽出文化和心性的正邪興衰。

怎麼樣,是不是該讓你的孩子讀一讀《文心雕龍》?

微信訂閱號“邊寫邊說”,讀書、觀史、看世界

離開世界一盞茶的時間,讓心靈讀祂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