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也是史學家和思想家的結合體。司馬遷書寫的《史記》費時費心長達10年之久才得已完工。《史記》是二十四史之一,它位於二十四史之首,人們通常把《史記》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由此可見史記在中國文史中的重要地位。也許你沒讀過二十四史,也沒有品過史記,但你一定對“司馬遷”這個名字有所耳聞。司馬遷就是書寫《史記》典籍的作者。

歷年來許多的文學者對《史記》都有著極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因為書中極大限度上還原了史實的真相,更是因為司馬遷的筆峰裡的風度和魅力。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司馬炎的嚴厲教導讓司馬遷立志想要成為歷史學家。

一、司馬遷的家庭文化底蘊濃厚。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家庭,父親司馬炎在司馬書院當值做老師,而司馬遷四歲時起便跟著父親司馬炎到司馬書院讀書識字。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便接觸各種文學典籍。也這正是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有著文史學者對客觀事尋求真象的品行,父親的言傳身教和默默支持,是司馬遷在往後文學創作強有力的動力。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二、司馬炎對司馬遷的嚴格教導。

司馬遷在十歲時就跟隨父親司馬炎到了京都長安。司馬遷在長安期間,父親的督導下閱讀了大量的史學資料。也是從這個時期,司馬遷便開始立志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司馬炎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在司馬遷的心裡形成了長遠的影響,讓司馬遷在少年時便志向高遠,想要成為有學之士。司馬炎的品行剛正也成為了影響司馬遷後來史書的拿捏到位,把控得當的風度養成。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司馬遷自幼才識過人,七歲便能倒背如流。

有天,司馬遷的外祖父楊鼎要去和朋友赴約,參加村裡文人墨客舉辦的聚會。楊鼎出行時還不忘帶上年僅7歲的司馬遷一同前去湊熱鬧。在聚會的期間,有為叫杜明的儒家學者想要考驗司馬遷的文學基礎。

杜明便把司馬遷叫到跟前問:“你今年七歲了吧。”

司馬遷回到:“是的。”

這時杜明又接著說到:“聽聞,你能背誦《詩經》裡的145首《國風》,真有此事嗎?”

司馬遷淡定地說到:“當然是真的了。”

杜明這時想著讓司馬遷表現一下自身的才識,便又說道:“那你可不可以現在就背誦出來給在場的諸位聽聽看?”

司馬遷從容地說到:“請問杜前輩是要聽我倒著背,還是順著背呢?”

眾人聽到司馬遷的回答,都感到非常驚奇。周遭一陣議論紛紛,他們都想見識司馬遷是如何倒著背書的。就這樣司馬遷在眾人的好奇心下,倒背如流的背出來了145首《國風》。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小結:

一、司馬遷天賦過人。

司馬遷在眾人矚目之下倒背下了145首《國風》。可見司馬遷在年幼時,讀文識字上下了不少功夫,才會年僅七歲就有如此驚人的天賦。這樣的天賦也為司馬遷日後的文學基礎積累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效率,使司馬遷的文學造詣更上一層樓。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二、司馬遷的母親對司馬遷性情的培養也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馬遷的外祖父是個文學愛好者,證明司馬遷的母親也是在良好的文學氛圍中成長的。司馬遷會被外祖父帶出去聚會,應該也是司馬遷母親默許的,這證明了外祖父不僅疼愛司馬遷,能幫著帶孩子,也證明外祖父很是寵愛司馬遷的母親。可見司馬遷的母親是從小在關愛下成長的孩子,外祖父愛屋及烏的疼愛司馬遷,對司馬遷的性情培養也很是有利。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三、司馬遷的性情落落大方。

司馬遷能在矚目睽睽之下,落落大方地倒背如流,一點也不怯場。證明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做得不錯,讓司馬遷小小年紀就能展現自己的才藝。這樣的性情對司馬遷後期在四處走訪,採集各種文學資料,走訪百姓時,司馬遷大方的性情,也為他與旁人交談提供了良好的溝通能力。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司馬遷在文學創作中不斷尋求自我突破。

一、司馬遷在文學的實踐中求真知。

二十歲時,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部鉅著,還為了收集到有效的史料。司馬遷開始遊走於全國各地見識了各地區文的化傳統和風土人情,見證過往歷史遺留的文化印記。也就是這樣堅持不懈,尋求真知的態度,讓司馬遷以第三人稱的旁觀者身份寫下了《史記》,卻不以個人的喜歡偏袒於書中的任何人物,只在書中的細枝末節處,微微的感受到司馬遷對各中人物書寫時的情感觸動。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二、司馬遷用質樸的話語書寫《史記》。

司馬遷身處的環境中,文人墨客都在講求用華章異彩的詞彙來書寫文本時。然而司馬遷卻反感於華麗的修辭手法,自己用最為樸實的話語書寫下了《史記》。對文學有所研究的我們大多清楚,越是華麗詞彙堆砌而成的文本,往往作者內在感官領悟不夠,而往往用最樸實地話語書寫文本的卻有著豐富的生活歷煉是看淡世間百態的有學之士能寫出的本文。而司馬遷恰恰就是看淡世間百態,也看破人事紛飛的有學之士,所以在司馬遷的文本里,讓我們總能看到司馬遷內在的淡然和質樸。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三、司馬遷在《史記》中展示了自身文學修養。

司馬遷以質樸敘事方式對歷史資料做了最本質的深入敘述。在司馬遷《史記》的字裡行間裡面,我們總能感受到司馬遷為人的風度和素養,司馬遷雖然有時也會略微的評判歷史,但卻總能以客觀的角度去續寫歷史人物的對與錯,而不是一味地揪其過點不放過。司馬遷以作者的身份控制自身的喜好,以適中的角度,書寫客觀的事實。這樣文學的氣度也是我們很多人值得為之敬佩的。

司馬遷既有倒背如流之才,又有不辱史官之志


結語:

司馬遷用他一生的忠於職守,書寫《史記》的同時,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學者之夢,也為了後世留下可讀性的客觀歷史資料。司馬遷年少時刻苦勤學,壯年時忙於走訪實踐收集有效史料,大量的閱讀和見聞讓司馬遷在後期完成流傳千史著作的《史記》。司馬遷的文筆是他人格的外化,是文人的氣度和風範。只希望未來有更像司馬遷一樣的有志之士在能用質樸的話語帶給我們更多的文學體驗。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