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中東鐵路並不在中東,而是位於中國東北,為何會有這麼個名字?跟李鴻章有淵源。

1896年李鴻章赴俄簽署《中俄密約》,該約是沙俄籍口兩國防禦共敵日本,誘使脅迫清廷所簽訂,其目的當然是繼續從富庶的中國東北撈取油水。

其中有一條款,是修建橫貫東北境內的鐵路,將西伯利亞鐵路和搶來的海參崴連通,本欲命名為“滿洲鐵路”,但遭到李鴻章強烈反對。沙俄此舉與日本後來泡製的“偽滿洲國”用意異曲同工,將“滿洲”同“清國”區別開來,為日後剝離該地區埋下伏筆。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在李鴻章堅持下,方才定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東清鐵路”,意即大清東部省份的鐵路,後以中國代清,為“中東路”。

沙俄對中國北方領土的野心極大,他們曾計劃從新疆喬戈裡峰到海參崴劃條直線,線北均歸屬俄國,即“黃俄羅斯計劃”。修中東路只是其中一環,如果不是日本和西方摻和東北事務,甚至會將貝加爾湖地區和甘肅蘭州用鐵路連接起來。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中東路幹線從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進入海參崴,支線從哈爾濱到旅順(大連),呈“T”形,合計約2500公里。因位於干支線連接點,哈爾濱也因路而興。

日俄戰爭後,戰敗的俄國被迫將長春至旅順段轉讓給日本,改稱“南滿鐵路”。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中東鐵路

由此可見,俄國和日本以長春為界,劃分了各自在東北的利益。以當時兩國在東北地區的表現來看,日本的威脅要遠高於蘇俄。

那麼在東北易幟後,少帥為何挑選蘇俄而非日本作為奪回路權的目標?

顯然是認為蘇俄更容易對付: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十月革命”後,沙俄時代終結,換之以蘇維埃掌權,新生政權十分脆弱,又要面對國內尚不穩定的狀況,因此蘇俄對外策略一改之前的急速擴張,重點放在夯實內部,屢屢對華示好,並和掌控中國東北的奉系簽訂《奉俄協議》,撤回沿路駐軍,提出中東路共管,日後中方可贖回管理權,這種姿態相比日本的咄咄逼人要友好得多。

少帥掌權後錯誤地估計了蘇俄實力,他相信了一些曾去俄國考察人士的意見,認為兵強馬壯、頗具規模的東北軍已具足夠抗衡的實力。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而且他激進的行為,得到了西方和國民政府的支持,並承諾一旦打起來會出兵出錢支持,這也使其底氣十足。在支持者們的眼中,蘇俄赤化威脅顯然比日本造成的麻煩大得多,也急迫的多。

所有這些都讓少帥作出了錯誤判斷,奪回路權蘇俄頂多抗議幾聲而不會出兵,即使出兵也沒什麼好怕的。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中東路事件

1929年意氣風發的少帥搜查蘇俄領事館,強行接收中東路。這無疑激怒了蘇方,宣佈斷交併決心採取軍事行動。

蘇方組建遠東特別集團軍,由布柳赫爾指揮,其在遠東總兵力應在八萬以下,東北軍亦組織十餘萬兵力以應對。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同年十月開打,東線集中在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地區,主要是針對海軍力量的打擊;西線以中東路最西點滿洲里起,沿鐵路一直東進到海拉爾。

隨著滿洲里、扎賚諾爾、海拉爾相繼失守,扛不住的東北軍向俄方提起議和談判,12月22日雙方簽訂《伯力協定》,恢復此前蘇方在中東路的權益。

此戰東北軍傷亡2000餘被俘7000餘,蘇方傷亡不到1000,對比較為懸殊。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蘇俄繳獲旗幟

單純從軍事角度評判,這一戰東北軍是大敗虧輸。此前在和直系、皖係爭鬥時期,奉系還算一支勁旅,互有輸贏。換句話說,即使其他派系來打這仗結果也差不多。

兵員素質低,是當時中國軍隊普遍存在的短板,這一狀況延續到了十餘年後的對日作戰。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再看具體戰鬥過程,東北軍採取的是分兵據守的戰法,無論是滿洲里15旅、扎賚諾爾17旅、海拉爾步1旅和騎3旅,無一例外是被蘇軍優勢兵力圍攻,各個擊破。

本土作戰、兵力佔優的東北軍組織不力、戰法僵化,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暴露了其指揮系統存在問題。

當時的東北軍高層中,較具才能的幾位將領如郭松齡、楊宇霆、姜登選等人已先後離世,由28歲的少帥擔當重任仍顯稚嫩。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而國民政府事先信誓旦旦承諾的外援也成了鏡花水月,此時正集中力量對付桂系和西北軍,根本無力對中東路事件有所助益。

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何慘敗中東路?短板何在?


綜合以上因素,奪取中東路權維護本國利益的出發點雖好,無奈主觀上判斷失誤,客觀上硬實力尚有差距,行動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