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真的如此重要嗎?為何馬謖一失守街亭,諸葛亮就要全線撤退?

小姐姐講史


街亭之戰,意義重大,按照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街亭失手後,魏國大軍源源不斷的湧入隴右,至此,諸葛亮北伐失敗。

前言:街亭的失守原因,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用人不當,街亭之戰本來時諸葛亮北伐滅魏的最好時機,可以諸葛亮判斷失誤,指揮不當,錯用馬謖,因此導致街亭失守。還有種說法直指馬謖,其只會紙上談兵,剛愎自用導致街亭失守。那麼到底是諸葛亮用人不當還是馬謖紙上談兵,我們從街亭的重要性,為何街亭一失守即必須全面撤退以及街亭之戰,如果馬謖不犯錯誤,是不是守的下來,能不能改變戰局來全面分析。

一,街亭之戰的戰略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

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戰略意圖就是拿下隴右,涼州地區。實現“西和諸戎”的隆中對構想,只有拿下隴右才能虎視關中。以當時蜀漢的實力若直取關中,即使拿下關中也要面對關東曹魏大軍,後方隴右涼州魏軍的兩面夾擊,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諸葛亮部署兩路大軍進攻魏國,第一路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第二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漢中,攻祁山,這裡就要說到,要想順利拿下隴右,那就必須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通往隴右的必經之路有兩條,攏山道,渭水道,陳倉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這樣一來,攏山道就成了必經之路,意義重大,因此派了馬謖鎮守,沒想到街亭失守,亂了諸葛亮的部署,魏國大軍源源不斷湧入隴右,諸葛亮計劃失敗只得退兵。

二,魏蜀雙方在街亭投入的軍隊對比:

1.魏國投入兵力:

主帥:司馬懿 先鋒張郃,關於投入到街亭的軍隊人數,眾說紛紜,一種說法,先鋒張郃領兵兩萬,後續曹真大軍五萬,總兵力七萬。另一種說法,按照《周禮,夏官》關於軍隊中士兵與將官的配比,五百人名士兵配一名戰將來算,投入街亭的總兵力為十五萬人。

2.蜀國投入兵力:

主將:馬謖,副將王平,至於軍隊配置,諸葛亮首先調撥馬謖兩萬五千人守街亭,高翔的一萬人守柳城,魏延的一萬人守平陽關,總兵力四萬五千人。

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從主將的戰力上看,馬謖王平肯定是敵不過張郃曹真的,即便從軍隊上來分析,就按照魏國軍隊七萬人來計算,其人數也是遠遠大於蜀軍,即便馬謖沒有一意孤行紙上談兵,完全按照諸葛亮定下的策略防守,此仗,蜀國也未必打的贏。

三,街亭之戰真的僅僅是馬謖的責任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才是最大的責任人,即便沒有馬謖,此戰也未必蜀國能打勝

街亭之戰馬謖有沒有錯,有,而且是大錯,鎮守街亭,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你只要依計而行,守街亭是無虞的。可偏偏這個馬謖作為參謀,紙上談兵頭頭是到,實際卻缺乏實戰經驗,自己自認為看過很多兵書,兵法策略瞭如指掌,因此,罔顧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決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臨下痛擊魏軍。沒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沒有水源,一旦圍困斷水斷糧,則必敗無疑。果不其然,張郃大軍一到,看到馬謖據山而守,果斷命令大軍切斷水源圍山,斷水的馬謖軍很快喪失了戰鬥力。馬謖的錯已經很清楚了,但是諸葛亮在戰略上有錯誤嗎?也有錯,雖說老話說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還是用上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三國志、馬謖傳》,戰前眾議,“皆以宜魏延吳懿為將,亮違眾拔謖”。如此重要戰鬥,諸葛居然提拔派遣從無作戰經驗的老鄉馬謖為主將,荒唐兒戲。諸葛亮還有個錯誤就是明知街亭為重地,為決戰之地,應由主力出戰,但是卻只派了常年任參謀的後勤馬謖對戰名將張郃,張郃何許人也,“有五子良將”之名,不輸與蜀國的“五虎上將”,此人精通兵法武藝高強,你拿馬謖對陣張郃,豈不是送死。

四,為何馬謖一失守街亭,諸葛亮就要全線撤退?

街亭失守,諸葛亮必須得退!

原因之一:前文已經介紹了,此次北伐,蜀國兵分兩路,第一路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第二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漢中,攻祁山,這裡就要說到,要想順利拿下隴右,那就必須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那麼街亭就成為了必經之路,卡住街亭,魏國的援軍便無法及時馳援,況且,街亭山高林密易守難攻,可以隱藏大軍。一旦街亭失守,曹魏大軍便可源源不斷的通過街亭攻擊隴右五郡,從而導致諸葛亮大軍腹背受敵。

原因之二:大家可以看到,諸葛亮此次北伐兵分兩路,故此兵力比較分散,趙雲和鄧芝在箕谷,馬謖和王平在街亭,高翔屯駐街亭以左的柳城、魏延率部在街亭之右的平陽關策應馬謖,諸葛亮自己在上邽城,而曹魏大軍則不一樣,一旦突破街亭,援軍便會源源不斷的湧入隴右,以集中兵力攻擊散佈兵力,以優勢兵力攻擊蜀軍一個點,蜀軍必敗,這就是馬謖一旦街亭失守,諸葛亮只得被迫全線撤退的原因!

結束語:對於諸葛亮是否真的用兵入神,其實很多人還是有爭議的,雖然他善於謀劃善於用計,也創造出了很多經典戰役,但是僅僅以街亭之戰來分析,諸葛亮排兵佈陣是有問題的:其一,用人不當,對於馬謖的使用上,在戰前就有爭議,《三國志、馬謖傳》,寫到“皆以宜魏延吳懿為將,亮違眾拔謖”,但是諸葛亮還是堅持毫無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其二:戰略指揮失當,即便是馬謖沒有犯錯,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進行防守,以馬謖王平對戰張郃曹真,以區區兩萬兵馬對戰魏軍七萬兵馬,蜀國有必勝把握。其三:過於自信自大,或許,諸葛亮認為街亭山高林密,易守難攻,只要佔據有利地形便可守之,因此,不派重兵,不派良將,僅僅派了馬謖和王平是不是有些託大呢?因此,很多人認為街亭之戰錯在馬謖,我卻認為馬謖有錯,諸葛亮更錯!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馬謖傳》《周禮直解》

圖:來源網絡


唯戀無名


沒錯,街亭就是這麼重要,這其實是一個軍事戰略問題,瞭解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和詳細過程,就會對街亭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有深刻了解。

我們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是奪取隴右五郡,分別是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隴右的位置就是在隴山的西邊,也就是今天六盤山的西邊,包括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定西市、蘭州市、平涼市到寧夏的固原市一帶。



從漢中通往隴右只有一條道可走,就是祁山道,祁山道是一條由漢中通往隴右天水郡的山間小路,而且是唯一的一條路,祁山道從今天陝西的勉縣經略陽、白水江鎮、成縣、紙坊、西和、祁山到達天水。

換句話說,祁山道是由漢中通往隴右的唯一道路,反過來也是隴右回到漢中的唯一道路。



在祁山道的中間位置,有兩個很重要的分路口,一個是上邽,一個是街亭,上邽和街亭是祁山道上的兩個路口,上邽和街亭的另一端有路通往關中。

街亭連接關中的這條路叫隴山道,是一條主幹道,同時也是關中通往涼州的主要道路,適合大部隊行軍;上邽連接關中的這條路叫渭水道,是沿著渭水行進,可通往陳倉,這是一條小路,不適合大部隊行軍。



換句話說,如果諸葛亮攻擊隴右五郡,那麼曹魏關中的軍事力量要想救援隴右五郡,只有隴山道和渭水道這兩條路可走,如果是大部隊行軍,則只能走隴山道,隴山道的盡頭就是街亭,街亭的蜀漢守將就是馬謖和王平。

看到這裡,是否有些明白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總體戰略:



1、布疑兵。

諸葛亮讓趙雲和鄧芝帶領一支疑兵,走褒斜道,出箕谷,佯裝北攻軍事重鎮眉縣,吸引曹魏關中主力曹真的軍隊。

2、出祁山。

諸葛亮北率主力出祁山,包圍了上邽的魏軍,接著派馬謖和王平守街亭,並讓魏延和高翔各率一支軍隊在街亭的左右山谷中接應馬謖,以阻擋魏軍援兵。



3、攻隴右。

接著諸葛亮繼續率領蜀漢主力部隊沿祁山道進入隴右,攻打隴右五郡,五郡中的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已經投降了諸葛亮,隴右只剩下兩個郡還在堅守待援。

諸葛亮的戰略沒有錯,以疑兵吸引曹魏主力,以奇兵出祁山,堵住曹魏軍隊救援隴右的兩個唯二路口,自已率領主力收割隴右,上邽和街亭都在諸葛亮的蜀漢軍隊手中,那麼隴右就沒有魏軍的援兵,隴右五郡就無法抵擋諸葛亮的蜀軍主力。



諸葛亮的戰略可用八個字來形容,叫:聲東擊西、守點打劫。

諸葛亮的蜀軍守的兩個點是:街亭與上邽,只要蜀軍堵住 這兩個點,魏軍就無法進入隴右,只能乾著急,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就是擋住魏軍,給自已爭取時間拿下隴右五郡,一旦拿下五郡,佔領城池,那麼即使魏軍來了,也只能打攻城戰,攻城戰短時間內,魏軍就無法擊敗蜀漢軍。



所以問題的關健還是那兩個點:街亭與上邽,而上邽是小路,只能小股部隊行進,無法集結大軍,所以上邽短時間內,魏軍大軍無法過來,就只剩下街亭這個最重要的點。

如果魏軍攻佔了街亭,那麼必然繼續南下攻佔上邽,如果魏軍也佔領了上邽,那麼諸葛亮回家的路就被魏軍斷了,後路被斷是什麼概念?將會全軍覆沒的,成為無根之水,即使不戰也會失敗。



諸葛一生唯謹慎,可惜街亭用馬謖。

當魏軍一攻破街亭,謹慎的諸葛亮立即撤退,他可不想被魏軍斷了後路,那樣的話,蜀漢將會全軍覆沒,諸葛亮可不會冒這個險,所以立即撤退。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馬謖失街亭的經過。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條件最好的就是第一次。這一次北伐,曹魏由於麻痺大意,根本沒有做好防禦的準備。在整個關隴一帶防禦空虛,只有寥寥三兩萬人,還分散佈置在各個據點。

公元228年一月,諸葛亮率領六萬大軍出祁山,關隴大震。曹魏君臣一時不知計從何出。當時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降諸葛亮,其他的郡與諸葛亮相約,只要一月曹魏援軍不到,便投降蜀漢。

曹魏皇帝曹叡和群臣計議,命令中央機動兵團張郃部五萬人去抵禦諸葛亮,自己親自坐鎮長安。

二月,諸葛亮命令馬謖帶領軍馬在街亭抵禦張郃的進攻。不意馬謖不按照諸葛亮的節制,佔山紮寨,不在平地的五總路口紮營。被張郃絕斷汲道,馬謖軍中無水大亂,被張郃擊敗,失了街亭。諸葛亮見街亭已失,進無所據,只得撤軍。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二、街亭的位置和我的疑問。

我看這段歷史一直有個疑問,街亭真的是那麼重要嗎?我一直希望能夠現場去看一看,可惜一直沒有如願。只能按照資料中進行一場推演。

據《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街亭,西漢為街泉縣,後漢縣歸入略陽為街泉亭。在今甘肅秦安之東清水之北,也就是現在的隴城鎮一帶。據《秦安縣誌》記載:“東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驛也。曰斷山,其山當略陽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與眾山連屬,其下為連合川,即馬謖覆軍處”。

可是看看介紹,讓人大失所望。這個地方並不是什麼險要的地方。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這也印證了我的疑問。

那就是,街亭如此重要,為什麼除了馬謖失街亭一仗後,就再也沒有著名的戰役發生在這裡了。如此重要的地方,一沒有駐軍,二沒有關卡要塞。這算什麼要地?!從哪一方面來看,這都是個死地。根本沒法守。

三、守不住的街亭,冤死的馬謖。

既然沒法守,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去守呢?我們可以看看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的用意。

張郃來救隴東必須要走上隴的要道關隴道。在關隴道上,最關鍵的一段孔道就是古隴道,這段孔道東邊出口為固關,西邊的出口為隴坻,如果蜀軍能夠堵住這條孔道,張郃根本出不來隴東。在這段孔道的最要害的地點是隴坻。據《通典·隴州汧源縣》記:“隴山,一曰隴坻,漢隴關。”是王莽設的“四關將軍”之一,是關中西側的屏蔽。

街亭在什麼地方?街亭在隴坻以南,是個各個交通線交匯的地方,號稱“五總路口”。在地圖上一看,只要控制了街亭,就肯定控制了隴道和附近的所有交通線。

但這只是紙上談兵者的一廂情願。這段歷史肯定給我們隱瞞了很多東西。我們可以推測一下,諸葛亮一月出祁山,張郃二月來隴東,在這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諸葛亮到底幹了些什麼?他為什麼沒有堵住隴道,或者至少控制隴坻。

不管怎麼說,這是諸葛亮的失策,讓張郃安然通過幾十里的隴道,直接威脅諸葛亮的腹地。諸葛亮便在地圖上選擇了看似重要的地點街亭。估計他這輩子都沒有到過街亭,死也不知道街亭的地形。只是想當然認為控制住這個交通樞紐就萬事大吉了。可他就沒有想到這種對於馬謖的步兵易攻難守的地形讓馬謖怎麼守?!

諸葛亮還專門叮囑馬謖,要在平地五總路口紮營。你就不想想,這樣平坦寬闊的地形,馬謖兩萬人馬紮在中間,再讓張郃五萬步騎兵包圍。駐守在山上沒有水喝,駐守在平地就有水喝了?這不是奇哉怪也。估計馬謖意氣風發的來的街亭,一看地形就傻眼了。不上山?上山還可以守兩天,跑路還可能跑出幾個人。守平地,沒三天就得全軍覆沒在這裡。

王平這個老油條一看,這根本就是個死地。於是就給自己找個藉口,跟馬謖分兵。王平分兵後也沒有跑到那個如此重要的,諸葛亮指點的肯定能夠守住的五總路口下寨,而是到山腳找個容易脫身的地方下寨。最後馬謖完蛋了,他倒逃出生天,反而升官。這就是老兵和只會紙上談兵的新兵蛋子的區別。

四、街亭失守後的影響。

街亭失敗後,諸葛亮手頭再也沒有可以應急的軍隊。張郃的部隊損失不大,而且集中,諸葛亮已經無法對付,只能撤軍。

撤軍之後,諸葛亮自貶三等以謝罪。而倒黴的馬謖,被諸葛亮斬首示眾。馬謖死後,諸葛亮再也沒有可用的人才,前景越發的暗淡了。


歷史笑春風


街亭位於隴山西口,控扼著中大道的總樞,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具體位置,就是今天水秦安縣東45公里的隴城鎮。祁山是去漢中的的咽喉之地,歷來是軍事爭奪的要衝。縱觀祁山與街亭,渭水相隔,一在天水之南,一在天水之北,兩地相距180多公里!


街亭的得失,不是戰爭的範圍了,而是戰略了。失去了街亭就失去了後方穩定的大環境,容易被對方截斷糧道,沒有糧士兵怎麼打仗?後院都不安全了,士兵哪裡有士氣打仗。。。

如果你是軍事統帥,你的後勤補給線上有個卡脖子的地方,你敢繼續往前衝讓人抄了你的後路?孤軍深入可是大忌,倘若被敵人圍困不死也殘。


還有就是古代打仗為什麼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在困難也要打下來?完全可以繞過去啊,那是因為糧草的問題,在古代打仗糧草是很重要的物資,一旦糧草有什麼閃失,士兵那馬上就會軍心不穩,只有撤軍的份!如果你繞過這座城池,那麼打下來的城池會和前面的敵人包圍你的軍隊,你會腹背受敵。

在一個就是打下這座城池,你就可以就地徵糧,解決了士兵吃飯的問題,加上劉備的夷陵之戰的失敗,把蜀漢的家當都折騰的差不多了,每一個士兵都是寶貝,不允許輕易犧牲,所以諸葛亮看到街亭失守,才會撤軍!


瞭解歷史看這裡


為何馬謖一失守街亭,諸葛亮就要全線撤退?街亭真的如此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確實很重要。


街亭的重要性是和諸葛亮“平取隴右”的戰略息息相關的。


一、諸葛亮為什麼要“平取隴右”?


蜀漢北伐的終極目標當然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了。但是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從曹丕篡漢(220年)到諸葛亮北伐(226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年之久,若按曹操算起,曹魏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達到了第三代,中州政局穩定。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曹魏統治相對薄弱的雍涼地區,作為階段性的戰略目標,先進攻並佔領隴右,再圖關中。

自東漢起,涼州擾攘一百多年,是東漢王朝統治極不穩固的地區。就曹魏而言,情況也差不多,涼州是曹魏最後才解決並納入其統治的地區。並且,在此之後,涼州也一直並不太平。


《三國志·張既傳》:

“是時,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等並舉郡反,自號將軍,更相攻擊。”


這件事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時曹操甚至已經取消了涼州的行政建制。曹丕篡漢以後,出於加強對涼州控制的考慮,又重新恢復了涼州建制,並且以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然而涼州依然並不太平,再次爆發了叛亂。


《三國志·文帝紀》: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從黃初元年(220年)到黃初七年(226年),曹魏涼州的叛亂幾乎沒有停止過。這甚至影響到了當初曹丕是否趁吳蜀夷陵之戰出兵的決策。


由此可見,涼州確實是曹魏統治最為薄弱的一環,諸葛亮選擇先取隴右,無疑是正確的,而“平取隴右”的方略也符合諸葛亮一貫以來“西和諸戎”的政策,並且在蜀漢重要的政治文獻中有明確的體現。


《諸葛亮集》載劉禪北伐詔書:


“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師貞勢並,必無敵矣。”


這裡,所謂的“涼州諸國王”指的涼州境內各少數民族君長首領,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曹魏在涼州政治基礎的脆弱。總而言之,諸葛亮“平取隴右”既符合他一貫的戰略方針,也符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的實際情況。


二、平取隴右和街亭位置的關係


關於這種歷史地理的問題,筆者覺得,沒有什麼比用一張三維地圖更能直觀地說明問題了。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秦嶺餘脈和隴山把整個隴右地區與關中平原隔開,僅有少量穿越隴山和秦嶺的通道連接關中和隴右。諸葛亮的想法就是封鎖這些通道,如果一旦成功封鎖這些戰略通道,就算魏軍再多,在隴山也無法展開,更無法發揮其優勢。這樣整個隴右地區就會失去和關中的聯繫,蜀漢佔領隴右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蜀漢一旦得到了隴右,就可以進而拿下整個涼州,從而獲得土地、人口以及其他寶貴的戰略資源。


而街亭,就位於隴山通道的關鍵性位置。當然,隴山之間的通道並不只有街亭一處可以扼控。但是街亭無疑是當時最為重要的一處,這一點幾乎是魏蜀都同時意識到了,所以我們才看到參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去搶佔街亭。


街亭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曹魏從關中馳援隴右的最快捷通道的要衝,雖然魏軍也可以繞道北邊的安定,但是耗時較長,在戰爭時期這無疑會增加很多變數。另外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不走最為直接的渭水河谷通道,渭水河谷雖然看起來也最為直接,直線距離相對較近,但是這裡河道險峻道路難行,甚至依靠水運都相當艱難。在我國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重修的寶雞到天水的道路,在全長僅126公里的路線上,建設了八十七座橋樑之多,橋隧比達到了近70%。地理環境之惡劣,道路條件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除了早期秦人遷徙偶有使用以外,很少有用於軍事的記載,這跟其地理條件惡劣,不適合軍事行動有很大關係。而實際上,秦人後來也是繞道關山草原另闢道路,從隴縣沿著汧河到達寶雞的。


三、第一次北伐的戰局決定了街亭一旦失守,諸葛亮就只能退兵


按照前文的分析,蜀軍奪取隴右的關鍵在於封鎖住隴山,而封鎖隴山的關鍵又在於扼守街亭等隴山通道要衝。所以第一次北伐的成敗就變成了,要麼先全取隴右,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依靠隴右為支撐,和東邊過來的魏軍在隴上週旋;要麼先封鎖住隴山,使得關中的魏軍無法支援隴右,從而迫降隴右諸郡。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個措不及手,蜀軍的戰事開始進行的比較順利,這就是所謂的“三郡叛魏,關隴響震”。然而在這種局面背後,蜀軍其實存在相當大的隱憂,那就是蜀軍分散在各地攻城,隴右有很多小而堅固的堡壘和軍事要塞,這些地方依然被魏軍牢牢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蜀軍的後方其實是不穩固的,特別是諸葛亮大本營所在的位置西縣,直接受到來自祁山堡的威脅。還有一點,也頗為重要,那就是如果沒有一條安全的糧道的話,蜀漢主力上隴封堵來自關中的魏軍,也是極其危險的。所以當街亭失守以後,諸葛亮馬上就感覺到了“進退失據”,既無法阻止關中魏軍上隴支援隴右,又無法全取隴右,實際上是陷入了魏軍的反包圍。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退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功敗垂成。


大鍋故國神遊


先告訴你結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急忙退兵與馬謖失街亭毫無關係。諸葛亮之所以急忙退兵是因為趙雲告訴諸葛亮自己快頂不住了。

OK,接下來開始給一些人補充一下知識,希望這些人能稍微帶著腦子去想。先上地圖。

紅的是諸葛亮軍。藍色是曹魏軍。其中前往陳倉的那條線先無視。那不是第一次北伐的路線。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分兵兩路。

由趙雲帶一支部隊走斜谷,作出直擊長安之勢,引誘曹軍主力前來迎戰。至於為什麼選斜谷,是因為狹窄的山谷地形可以阻止大部隊展開,讓部隊的接觸面變小,進而延長戰鬥時長。趙雲隊的任務就是層層佈防,減緩魏軍的攻勢,為諸葛亮爭取足夠多的時間。同時,趙雲這一路一旦潰敗,則魏軍可直搗漢中,斷了諸葛亮軍的後路。趙雲這一路關係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敗重任。

我們再看一下地圖,這次看諸葛亮軍的行軍路線。諸葛亮主力直撲岐山而去,目的是拿下武都、天水、陰平三郡。如果順利,繼續攻打整個涼州。

再看看街亭的位置。那是在諸葛亮軍行軍路線的最北端,基本上與諸葛亮軍沒什麼關係的地方。馬謖為了前期防守,走了與漢中到岐山差不多的距離。

街亭這地方有什麼特色?可以切斷長安到涼州的通路。稍微瞭解軍事規則的人都知道,這種掐斷通路的行為主要是進攻方用來掐掉防守方信息傳遞用的輔助手段。街亭對曹魏是很重要,但是對諸葛亮軍可沒什麼意義。

對曹魏來說,街亭被站,則涼州與中央斷連,無法收到中央指令的涼州士氣必然低迷,守城的將領們在認為不會有外援的情況下很容易獻城投降。

對諸葛亮軍來說,街亭就沒那麼大的意義了,站了可以加快攻打涼州的步伐,沒站,也不會影響軍隊的補給線。就算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軍也有足夠的時間重新部署部隊應對張頜。完全沒理由撤退,更不用提慌慌張張的撤退了。

所以說,馬謖失街亭導致諸葛亮急忙撤退是小說戲言而已。諸葛亮急忙退兵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趙雲被擊敗了。諸葛亮後路即將要被掐斷,他不得不放棄補給,全速逃跑。


金晶林


建興六年(228年),經過長時間的準備,諸葛亮親率10萬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

初期的戰鬥很是順利。趙雲的疑兵出斜谷,造成蜀軍翻越秦嶺入關中直逼長安的假象,成功牽制住曹魏的大部分人馬。

而諸葛亮的主力卻由祁山入隴西,以優勢兵力對該地曹魏駐軍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繼叛魏歸蜀。

下一步的戰略,只要蜀軍派出一部分人馬,封住魏軍由關中前往隴西的進兵要道街亭,爭取時間讓諸葛亮的主力肅清隴西殘敵,那麼整個隴西,以及秦朝龍興之地雍州,還有董卓、馬超賴以起家的資本西涼,都將成為蜀漢的地盤。

所以,能否守住街亭,是諸葛亮這盤棋局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然而,諸葛亮此時做出了一個讓諸將很是不解的決定,他置魏延、吳懿等老將不用,居然力排眾議,任命從來沒有領軍的經驗的馬謖,率軍前往街亭去阻擋魏軍。

諸葛亮如此看好馬謖,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馬謖軍事理論功底紮實,時常談論兵法謀略,並且有理有據,諸葛亮對他很是認同和賞識;

二是諸葛亮討伐雍闓叛亂時,馬謖獻上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斬殺雍闓的同時,卻放過了依附他的孟獲,與後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民族政策一脈相承。

因此,諸葛亮對馬謖很是有信心。而且馬謖臨行前,諸葛亮還交代了一番“當道紮營”的戰法,他料想守住街亭一段時間,應當不是什麼問題。

可沒成想馬謖居然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意圖,放棄靠近水源的交通要道,反而將部隊駐紮在缺水的南山,導致蜀軍取水通道被張郃輕易阻斷,部隊頓時陷入了混亂。

等到張郃發動進攻時,沒有實際領兵經驗的馬謖,根本無法調度兵馬組織起有效的反擊。直至蜀軍兵敗、街亭易手,曹魏援軍沿著街亭源源不斷地進入隴西,使得諸葛亮在該地區的兵力優勢蕩然無存。

如此一來,諸葛亮只得帶著1000多戶歸附蜀漢的百姓,含恨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失敗了。

可以說,是馬謖一人的輕敵掉鏈子,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盤失利。但諸葛亮也有用人不察的過錯,畢竟當初他力排眾議任用馬謖時,軍中決策層不乏有反對之聲。

那麼,蜀軍中誰又能阻擋魏軍名將張郃,守住街亭呢?

回顧街亭之戰,儘管蜀軍一敗塗地,但副將王平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

早在馬謖意圖駐軍於南山時,作戰經驗豐富的王平便極力勸阻,如果依他所言據城而守,糧草水源都不是問題,至少不會露出這麼大破綻給張郃以可趁之機。

馬謖主力兵敗後,唯有王平統轄的千餘人馬保持住了陣型,張郃看他進退有度,懷疑有埋伏,不敢進攻。王平藉機將諸營軍士聚攏起來,率領他們平安回營,將己方損失降到最低。

可見,如果由王平取代馬謖統領街亭之軍,張郃很難輕易得手。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王平守南圍,司馬懿派張郃進攻王平,彷彿街亭之事重演,王平堅守不出,守住了南圍。

根據王平南圍之戰的戰績來看,估計他真能拖住張郃,爭取時間讓諸葛亮肅清隴西,最後合兵一處去擊敗曹魏的援軍。

由此可見,街亭之失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對馬謖的錯誤任用。如果派出王平,或其他經驗豐富點的老將,即便打敗張郃有點困難,但守住街亭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劇透歷史


街亭之戰出現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漢中通往長安的5條路線。


第一條 祈山道 地勢平坦適合排兵步陣,運送糧草等,缺點就是繞遠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這條道。

第二條 陳倉道 也是大路,易於用兵,缺點是道路兩側都是樹林,容易受伏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說的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 褒斜道 崎嶇難走,不適合兵團作戰。李白詩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是這條道。

第四條 駱穀道 是古時漢中通往長安最近的一條,也是最險峻的一條。曹爽伐蜀走的就是這條道,中了蜀軍埋伏大敗而歸。

第五條 子午穀道 在秦嶺這些道路中最冷門,也比較險峻。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謀”其實就是這條道。
諸葛亮親率大軍採用穩紮穩打走攏右路線,也就是祈山道,但是先派趙雲 、鄧芝走褒斜道佯攻長安。魏國中計,派大將軍曹真前往眉縣禦敵。


而魏國隊關攏一代的防禦因認為劉備去世四年,認為蜀國已無力進攻,並沒有重點防禦,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接投降。魏國這時才知道諸葛亮主力其實在祁山,皇帝曹睿親到長安坐鎮,並且派大將張頜直撲攏右。

諸葛亮大軍來到攏西城下,但隴西城牆堅固,守軍堅守不出。


打下隴西的方法就是攔截西來的魏軍,斷其糧道。從長安到攏西有兩條路要走,一條是攏山道,道路比較大,易於行軍。另一條是陳倉渭水道,這是一條小路,且諸葛亮主力就在陳倉渭水道與郭淮對峙。
張頜想要快速馳援就必須走攏山道,而街亭就是攏山道的咽喉,魏軍的必經之路。如果可以在此攔截魏軍,就可以集中兵力打下攏西,就是兩方都是在搶時間,就是看張頜支援快,還是諸葛亮攻下城快。所以說街亭關鍵是守而不是進攻。

諸葛亮對馬謖說街亭非常重要,如果失守就會北伐失敗,還特別指示在靠山近水的地方紮寨。而馬謖卻把大軍拉到遠離水源的山上,估計是認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可能認為高地打低地,勢如破竹。而張頜就切斷水源,圍困于山上,且放火燒山,蜀軍大敗。

從地圖可以看出街亭的重要,街亭失守,援軍就可以不斷的到來,北伐就失去了意義。


玉米不甜只是香


還記得當年水鏡先生說過的那句話嗎?“諸葛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六次北伐基本都還算是順利,就算不能取勝,但不至於吃敗仗,總是可以穩穩的步步蠶食,可直到諸葛被司馬懿耗死為止,第次北伐,總是有那麼不大不小,甚至小小的失誤,令蜀國功虧一簣。

第一次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打的是相當好了。可惜的是馬謖丟失街亭,致使北伐無功而返。為什麼街亭一丟,大軍就要返加漢中呢?來年一下街亭的位置。

諸葛亮以趙雲鄧芝為疑兵,牽制曹魏主力,而諸葛則自帶大軍兵出祁山,奪取祁山後,分兵攻佔其他地盤。到此進一切還都在諸葛的計劃之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投靠,更是提前完成了諸葛攻取隴右的計劃。接下來就是要消化三郡,使化為蜀國之地了。而此時曹魏也派出了大將軍曹真等也已到了前線了。

當三郡投蜀之後,曹魏立即派出了張郃馳援隴右。並令曹真急速增援。

而此時,戰局已經明顯了,諸葛要想順利得到隴右,就必須切斷隴右與曹魏的聯繫,而曹魏要想奪回攏右,就必須在諸葛吃下隴右之前,增援隴右。雙方的戰爭目標很明顯。而曹魏要想進入隴右,無外乎張郃進軍街亭的隴山道。另一條則是陳倉渭水道。

首先呢,渭水道不宜大軍前行,其二若過渭水道,則必須經過天水上邽這個地方。而此地又離祁山大寨太近,容易被堵在出口。而隴山道則沒有那麼多的不足了。街亭位於隴山道的出口,其重要性對於蜀魏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說街亭之戰是不可避免的。

而最後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由於馬謖自大等原因,街亭失守,諸葛大軍全面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什麼呢?街亭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在以後的戰役中又很少爭奪此地呢?

其主要原因大約如下吧:諸葛北伐,曹魏前期準備不足,以至於被諸葛搶先機,得了天水三郡。雖然後來曹魏也派大軍來援,但是由於隴山地理,若街亭不丟失,曹魏大軍難以進入隴右支援。諸葛便有時間收復隴右之地。而街亭一失,曹魏大軍則如洪水般湧入隴右,必定與蜀軍形成膠著之勢。諸葛的戰略目標已經難以達到。

另,私下想考慮,不一定對。首先呢?此時的曹魏實力是遠遠大於蜀國的。假若,張郃攻破街亭之後,曹魏派兵進入箕谷,纏住逼退趙雲,最好能出兵箕谷。另從陳倉派出精兵良將,或直插漢中,或者分兵依漢水,尋有利地形,則祁山大營或有被前後及右側三面夾擊之危。如果祁山大營蜀軍不保,則蜀軍不僅僅不會在隴右佔到便宜,而且漢中會不會有危險呢?諸葛亮不能不考慮吧。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街亭多重要,而是此進此景之下,定不容失,一子不慎,小小的一個失誤,帶動了全局的被動,也許諸葛退兵才是明智的選擇!


蝶谷幽蘭


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街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略要地。此地為“五路總口”,西北是山地、東南是秦嶺,如果曹操得街亭,則諸葛亮北伐進無所據。街亭是交通要道,是諸葛亮北伐謀定的運輸路線。大家看下面兩張圖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