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四個地區的防城港

防城港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環北部灣城市群城市,是一座濱海城市、邊關城市、港口城市,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海岸線580公里,陸地邊界100.895公里,是北部灣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態海灣城市,被譽為“西南門戶、邊陲明珠”,是中國氧都、中國金花茶之鄉、中國白鷺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廣西第二大僑鄉。

分為四個地區的防城港

防城港始建於1968年3月,當時作為援越抗美海上隱蔽運輸航線的主要起運港來建設,被稱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點。防城港是中國的深水良港,是中國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大港,西南地區走向世界的海上主門戶,是鏈接中國——東盟、服務西部的物流大平臺。

分為四個地區的防城港

先秦時期,這一帶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

分為四個地區的防城港

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置防城縣,隸屬廣東。

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 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

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1月,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5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

1993年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

防城港市地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和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相連,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東盟陸海相通的城市。

防城港市地處居北迴歸線以南。東鄰欽州市,南臨北部灣,其轄區的東興市(縣級市)與越南的廣寧省接壤。西與寧明縣為界,北接扶綏縣,東北連南寧市邕寧區,大陸海岸線584公里,邊境線200多公里。

防城港地處北部灣,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點。

分為四個地區的防城港

防城港市轄2個市轄區(港口區、防城區)、1個縣(上思縣),代管1個縣級市(東興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