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現“黑色星期一”,原油大跌背後有什麼經濟邏輯?

當地時間3月6日,由於沙特阿拉伯力推的進一步減產遭到俄羅斯抵制,在維也納舉行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擴大減產談判以失敗告終。受此消息刺激,美油布油暴跌,石油股全線下挫。


當天收盤,全球石油市場基準、5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4.72美元,收於每桶45.27美元,跌幅為9.44%。


今早開盤,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大幅度跳空低開,開盤重挫25%至34.62美元,隨後跌幅擴大至逾31%,最低跌至31.02美元,創1991年以來最大跌幅。


又現“黑色星期一”,原油大跌背後有什麼經濟邏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股市方面,又出現“黑色星期一”,美股三大股指期貨跌幅不斷擴大,道指期貨一度跌4.29%,標普500指數期貨跌4%,納指期貨跌3.75%。日本股市開盤急速殺跌逾4%,跌幅一路擴大至5.61%。澳大利亞、越南、韓國、新加坡股市跌幅均超過4%。


又現“黑色星期一”,原油大跌背後有什麼經濟邏輯?


國內,A股、港股開盤,滬指低開1.56%,創業板指低開1.9%,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石油股開盤全線重挫,中海油服逼近跌停,中國石油低開2.6%,中國石化低開1.25%。港股恆生指數低開3.87%。石油股大跌,中海油跌近22%,中石油跌超10%,中石化跌超7%。


原油為何大跌


過去幾年,每當原油麵臨危機時,OPEC+都會站出來力挽狂瀾,可是這次談判卻談崩了,俄羅斯拒絕了減產。


在俄羅斯反對減產後,歐佩克國家表現出與俄羅斯解除同盟關係的意願,這意味著不但新的減產協議沒有達成,減產聯盟也可能瓦解,這對於當前神經緊張的油市來說,可謂是重重的一擊。


又現“黑色星期一”,原油大跌背後有什麼經濟邏輯?


對於俄羅斯跟沙特談不攏的原因,荷蘭國際集團(ING)大宗商品策略負責人沃倫·帕特森(Warren Patterson)認為,美國不斷搶佔市場份額是令俄羅斯不滿的關鍵因素。“與某些歐佩克成員國相比,俄羅斯可以更好地應對較低的價格環境。對俄羅斯來說,即便油價低於50美元/桶,也能實現財政收支平衡;而沙特則需要約80美元/桶。”


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的背景下,原油的需求毫無疑問將受到大幅衝擊。需求的減少疊加供給的增加,油價瀑布下跌就是合理的價格軌跡。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油價大的暴跌,跌幅都達到了50-70%


01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原油市場需求疲弱,價格在一年之內跌幅超過50%。布倫特原油在1998年12月跌至9.5美元/桶的歷史最低。


02


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導致原油需求前景惡化,油價一年之內跌幅超過70%。WTI原油從100美元一年之內降至30美元附近。


03


2016年由於美國頁岩油氣革命,導致全球油氣能源供應大幅增加。14-16年,WTI原油跌幅超70%。


本輪原油下跌呢?


從去年底WTI 60美元價格計算,目前43美元附近的美油跌幅也才30%,離過去幾輪價格下跌的幅度,還有較大距離。


從短期看,油價可能會和全球其他風險資產一樣,進入波動率進一步釋放的交易階段。也就是容易出現短期的暴漲暴跌,類似上一週美股的表現。


但從中期來看,本輪由疫情衝擊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性正在快速上升。由此,油價的下跌,趨勢上可能並

結束。


由於原油是很多產業鏈的最上游,原油價格的漲跌將極大地影響工業品乃至消費品的價格波動。因此,原油被形象地稱為“通脹之母”,“大宗商品之王”。


最直接的影響,股市開盤,中國商品市場上的化工品幾乎沒有懸念將迎接全線跌停,一個板的下跌還不夠。其他商品也將受到情緒的影響全線大幅低開,一場腥風血雨將首先在商品市場上演。


間接一些的邏輯,原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將加強市場的“通縮預期”。


目前,兩股力量都在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及金融市場的預期軌跡。


它們是:


(1)疫情對供給側的衝擊。

(2)疫情讓經濟週期加速進入衰退階段。


對供給側的衝擊,將推升物價水平,有“通脹”催化劑的作用。而對需求側的衝擊,則相反。


但時間稍微拉長來看,只要疫情得到控制,供給側的衝擊會隨著復產復工快速消退,這在中國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但需求側的衝擊,則會難辦得多。


這是因為,疫情不僅僅本身衝擊需求,更要的是,全球經濟本身就進入了需求疲弱的衰退臨界點。


在過去的2019年,主要經濟體歐盟、日本、美國、中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GDP增速,全線下滑。進入2020年,經濟指標進一步惡化。這樣,最後一根稻草壓下後,駱駝要快速站起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當下全球經濟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並非通過貨幣放水就能簡單解決。


它的深層根源在於過去十年全球財富分配的進一步失衡,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遠低於高收入者,這導致消費增長的動能衰竭。而貨幣放水,將進一步加大這種失衡。這就導致了每一次的放水,其對經濟的邊際效力都在減弱。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兩種衝擊的合力,需求的疲弱要遠大於供給的短期衝擊。對供給的衝擊可能是暫時的,但對需求的衝擊,可能是

長期的,在一個經濟週期內,可能是無法完全恢復的。


由此,市場預期經濟進入衰退,風險資產價格暴跌,價格水平下滑出現通縮風險,就十分合乎邏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