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留下了一個天大的謎團:到底誰是這起恐怖襲擊的幕後大BOSS。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不同的觀眾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進而選出各自心目中的幕後大BOSS。

在馬親王的原著中,這個幕後大BOSS是賀知章的兒子賀東,但劇版在這方面對原著進行了非常大的改動,養子何孚不過是一枚棄子,背後另藏隱情,從而將整個故事的格局拉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那麼,究竟誰才是幕後大BOSS呢?隨著故事的發展,劇集陸續給出了幾個“答案”和暗示:太子李璵(李亨),右相兼尚書左僕射晉國公林九郎(李林甫,劇中對其職務描述的臺詞有誤),戶部八品主事徐賓,第八團倖存者龍波(蕭規)。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太子、右相、徐賓、龍波

而且劇集非常肯定地表示幕後大BOSS與薩珊金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薩珊金幣

從結局看,劇集似乎將幕後大BOSS鎖定為了徐賓,但真相是否如此呢?

(以下,人名按歷史人物真名敘述,即李四郎為李隆基、李璵為李亨、林九郎為李林甫、王宗汜為王忠嗣、李必為李泌、何執正為賀知章、嚴太真及楊玉環、郭利仕為高力士,等。)

李亨?李林甫?龍波?徐賓?

先說說太子李亨和右相李林甫。

當時,李亨在夾縫中求生存,上有聖人李隆基,旁有右相李林甫,日子很不好過,甚至處在被廢黜的邊緣。論政治手腕,李亨遠不如李林甫,哪怕身邊有賀知章、左相李適之輔佐。考慮到政治風險和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太子黨斷不會謀此大案,因為一出問題就是全軍覆沒,再無轉圜餘地。

李林甫就更不可能了,他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即將代政,獨掌大權的日子就在眼前,他何必再冒這麼大風險犯下這麼一樁大案?

所以先排除李亨和李林甫。

再說說明面上的龍波和劇集結尾處拋出來的徐賓。這兩人誰都沒有能力策劃這麼大一個案件,道理很簡單:沒有足夠的資金。

龍波的錢有一部分來自於何孚。劇中說了,何孚和龍波之間有一箇中間人,這個中間人持有大量薩珊金幣。這個中間人就是幕後大BOSS。龍波是計劃的執行者,何孚則是一個幌子。

幕後大BOSS和龍波聯手矇騙了何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龍波表面上受僱於何孚,完成後者刺殺李林甫、為父母報仇的任務,實際上是要為第八團復仇,其中最重要的導火索是第八團伍長聞無忌的冤死。

但問題是,龍波所謂的復仇是不是殺掉李隆基?或者說,幕後大BOSS的真正目的是不是殺掉李隆基?

龍波有多次殺掉李隆基的機會,但他都沒有動手。花萼相輝樓上,一錘子下去就能達到這一目的了;長安街頭,趁張小敬不注意一刀捅死李隆基也很容易。但龍波沒有殺李隆基,而是挾持了他,並在最後拋下李隆基、自己出去送死了。也就是說,龍波的行動和他嘴上說的動機完全不符。可以判定,即使當時大仙燈炸了,龍波的第一選擇也是趁亂把李隆基帶出來,而非一刀殺了一了百了。換句話說,龍波為復仇而殺聖人只是個幌子,並非真正目的。以龍波的個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那麼他最後為護旗而亡,只能說明他的目的達到了,或者說幕後大BOSS的目的達到了,龍波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心願、甘願赴死。

龍波死後,當時的局勢是:聖人失蹤,太子黨和右相黨爭權奪勢,中間還夾了個蠢蠢欲動想做太子、但手段實在不甚高明的永王,大唐距離動亂僅一步之遙。這才是幕後大BOSS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徐賓只是一個戶部八品主事,俸祿不高,根本支持不了這樣一個大行動。而且這起案子當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心思縝密如徐賓者,如果想建功立業,怎麼可能會如此計劃?

而從他一開始盡心查案、差點被陸三掐死、不知三百桶伏火雷等情況看,徐賓不應該是整起案件的主謀,甚至連執行者都不是。他和龍波都受僱於同一個人,但彼此均不知道對方的行動細節。

也就是說,龍波和徐賓均是棋子,隱藏在他們身後的是同一個人。當然也可能是兩撥人,只不過恰巧在同一天遇上了,結果事態一發不可收拾。但這樣的話,兩撥人的目的都不大可能達到,畢竟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如此一來,故事的後續發展就不會如劇中情節那樣了,因為事態一旦失控、目的無法達到,龍波、徐賓這些人是要被幕後大BOSS殺人滅口的,但他們都沒有遭遇外力影響、依然按自己的計劃行事,可見這樣的事態在幕後大BOSS的意料之中,隱藏在他們身後的應是同一個人。

恐襲的後果

要揭露幕後大BOSS的身份,我們必須看一下這起恐襲計劃的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

實際結果是:12個小時後,什麼都沒有變化,聖人還是那個聖人,右相還是那個右相,太子還是那個太子。也就是說,白白折騰了一日,造大仙燈的錢打了水漂,死了一些百姓和官兵而已。但白白折騰一日,未必不會有人得利。

如果白白折騰一日是該計劃的預期結果,那麼主要角色的得失如下:

張小敬:拼死拼活,重獲自由,獲利。

檀棋:拼死拼活,重獲自由,如果跟著張小敬走了,那就是獲利,但可惜抱了楊玉環的大腿,從一種“不自由”變成了另一種“不自由”,看似不賺不虧,但從大局看還是小賺了,畢竟跟在楊玉環左右和跟隨李泌是完全不同的。至於為何進宮跟了楊玉環、而不是跟張小敬遠走高飛,私以為她在懇求楊玉環救張小敬時與楊玉環做了私下交易。

姚汝能:審時度勢,本是東宮右衛率,結果早已投靠右相,但良心未泯,救下檀棋後被逐出,遇到貴人,貴人給了他一枚薩珊金幣,要他去安西找某某某,不好判斷是賺是虧,但光復家族榮耀的希望怕是暫時破滅了,能否崛起還得看他在安西的作為。

元載:審時度勢,抱得美人歸、打好升遷基礎,獲利。

李泌:拼死拼活,靖安司司丞之位旁落,政治抱負不得不暫且放一放,虧了。

李林甫、太子、永王、陳玄禮、吉溫、高力士:地位、權勢基本沒有變化。

所以,真正獲利的是三個人:張小敬、檀棋、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張小敬、檀棋、元載

張小敬的利在於生死,從死囚恢復自由身。

檀棋的利在於“官升一級”,從李泌的婢女變成了楊玉環的婢女,得以入宮,雖然仍舊沒有真正的自由,但畢竟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了。

元載的利在於功名,雖然之後幾年都不見高升,直到唐代宗時才拜相,但畢竟抱緊了王蘊秀的大腿,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官由此傍上了朝中紅人王忠嗣,飛黃騰達只是時間問題。

但要說幕後大BOSS在這三個人當中,打死我也不信。

張小敬10年隴右兵,9年長安不良帥,以他的經濟情況、社會地位和對長安的守護之心,絕不可能製造這樣一起大案,而且他在這12小時中多次經歷九死一生之險狀,險些把命搭了進去,他要是主謀,這是和自己過不去。

元載無權無勢無錢無背景,為了討好王蘊秀都得變賣家產,哪兒來的錢做這件事?而且他天生膽小,根本不敢做這種事。

檀棋身為一個奴隸,也沒有任何實力來策劃這樣一起行動。

更何況他們三人都與薩珊金幣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白白折騰一日並非該計劃的預期結果,那麼原本的預期結果是什麼?

太子死,右相死,永王死,群臣死傷大半,龍波趁亂帶走聖人,大唐群龍無首,朝廷發生動亂,最後徐賓救出聖人,立功升遷。若要再加一條,則是徐賓拉著基友張小敬立功,自己做宰相,張小敬做大將軍,兩人一文一武讓大唐繼續繁盛下去。

看似是徐賓獲利最高,最理想的後續是:聖人聽徐賓的話,升他的官,在文武死傷大半的情況下命他主持大局。

但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而且當中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徐賓如此精明的一個人,不可能用這般冒險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要知道他已經獲得了李泌的信任,否則李泌不會允許他大力推廣大案牘術,而且他參與擬定的新政就在太子案頭,太子一旦上位,他的政治抱負就將實現了,根本犯不著策劃這樣一起驚天大案。徐賓若要實現政府抱負,他唯一要做的是輔佐李泌力保太子,而不是搞這麼一件事情來攪局。

幕後大BOSS為什麼沒有下令幹掉李隆基呢?這隻能說明,對幕後大BOSS來說,李隆基活著比死了更有用。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聖人

李隆基如果死了,情況可能是這樣:大唐陷入動亂,但百官立刻冊立新君;那時,朝中右相黨的核心成員都已陣亡,太子黨的成員中卻仍有王忠嗣、皇甫惟明、裴寬戍邊,因新君剛立,故百官陣營重新洗牌;介於狼衛和薩珊金幣的關係,大唐可能空前團結,將矛頭一致對準異邦和藩鎮,命王忠嗣、皇甫惟明、高仙芝等名將在西域掀起腥風血雨。

李隆基如果活著,情況可能是這樣:朝中局勢不變,但介於狼衛和薩珊金幣的關係,李隆基將此次恐襲歸咎於西域異邦,大唐增加對藩鎮的依賴,增加戍邊軍隊,變相加強藩鎮割據勢力。

幕後大BOSS顯然希望看到後一種結果。這一結果的獲利者是藩鎮。幕後大BOSS非常可能來自藩鎮。

幕後大BOSS的算盤

如果龍波和徐賓是棋子,幕後大BOSS是怎麼說服或者收買他們的呢?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龍波

龍波想復仇,這點很明確了,幕後大BOSS應該就是讓龍波實現復仇的願望。龍波心中的復仇可不是簡簡單單地殺了皇帝。殺皇帝有許多種方法,為何要炸大仙燈、還僱了狼衛鬧事呢?靜悄悄地造大仙燈,丑時安排刺客登上大仙燈一箭射死皇帝豈不是更容易?

真正的復仇是讓皇帝親眼看到自己的王朝傾覆、親歷生死大難。但龍波的境界不會這麼簡單。他要的是什麼?要的是第八團兄弟們心中的長安萬世永昌,要的是大唐聖人庇護海內萬民。所以,幕後大BOSS給龍波的許諾是:給你錢,你去執行這個計劃,把長安攪個天翻地覆,不僅威脅到平民百姓,更要威脅到聖人,等事成之後,長安可保萬世永昌,聖人會幡然醒悟、庇護海內萬民。

至於龍波僱傭狼衛,這肯定也是幕後大BOSS給他的指示,而要狼衛聽命與幕後大BOSS,這個幕後大BOSS一定與西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少他熟悉西域軍政形勢,熟悉狼衛訴求和能力。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徐賓

那徐賓是為了什麼?之前已經說了,他要讓聖人看到自己的能力,要實現自己的抱負,要讓大唐盛景再現。但他腦子那麼好的一個人,仔細想想就知道能實現這一目標的路有很多條,犯這麼個案子可能是風險最大的一條,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他根本沒有辦法全盤掌控。說到底,他不敢。

所以另一種可能就是:幕後大BOSS許諾他的是另一條穩當之路。

這條路就是——造紙。

徐賓憑造紙就能立大功升遷,這是一條穩妥的捷徑,風險比參與政治鬥爭要小得多。徐賓對造紙是有些痴迷的,以至於變賣家產開了個造紙坊。但他自己的錢肯定不夠,他需要籌措額外的資金。幕後大BOSS能提供這筆資金,官兵在造紙坊查出大量薩珊金幣就是證明。所以徐賓答應參與此案的目的很簡單:錢。幕後大BOSS給徐賓的吩咐應該是查案而不犯案,必要時救駕,爭取立功,許下的承諾是:事成之後,你有功,你能造紙,你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把大唐帶回盛世。

但徐賓為何要燒檔案房呢?這應該也是幕後大BOSS的指示,該留的線索留,不該留的全毀,否則一旦線索外洩,徐賓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

也就是說,幕後大BOSS佈下了兩條線:犯案的龍波和查案的徐賓。狼衛和何孚均是幕後大BOSS引薦給龍波作為計劃誘餌的。

一場貓鼠遊戲,幕後大BOSS既控制了貓又控制了鼠。

所以這一日的折騰本就是幕後大BOSS安排的一場遊戲,長安城中所有人都是他的棋子,至於這個恐襲計劃的最終結果,幕後大BOSS其實並不在乎。

幕後大BOSS的真正目的

如果他不在乎結果,那麼就只能在乎過程了。

通過整個犯案和查案的過程,幕後大BOSS其實在幹這麼一件事:挑戰長安城防,試探大唐虛實。劇中已經多次暗示,藩鎮及留後院都在試探朝廷虛實。

至於為何偏偏選在這一日,恐怕是多個因素疊加的結果。比如龍波因聞無忌的死而重燃復仇念頭,但復仇需要時間準備,也需要大仙燈配合;比如徐賓剛入靖安司不久,需要時間贏得李泌的信任;比如這一天是一年中長安城最繁華熱鬧的日子,宵禁取消,各方人等湧入城中,城內人多而雜,城防勢必比平日升級,對試探大唐的城防能力而言很有價值。

想挑戰長安城防、試探大唐虛實的人,不外乎兩類:異邦,藩鎮。

上面已經說了,白白折騰一日但李隆基倖存的最高獲利者是藩鎮,所以幕後大BOSS很可能來自藩鎮。

若是異邦,大食(即阿拉伯)太遠,花這麼多錢和心思幹這麼件不求結果的大案的可能性不高(雖然薩珊金幣是大食的貨幣)。吐蕃則有可能。劇中很重要的一個背景設定是修建小勃律使館。開元28年,吐蕃和小勃律和親,但劇中修建小勃律使館時,唐與小勃律又恢復了關係。吐蕃因此記恨,想幹一票大的也不是不可能。但要請得動龍波、徐賓這樣的人,吐蕃恐怕還做不到。

所以幕後大BOSS必來自於藩鎮。

安祿山?不是他

一說到藩鎮,很多人會想到安祿山,畢竟此君十年後就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而且劇中多次提及“安祿山”,案件關鍵地點懷遠方又是安祿山的勢力範圍。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究竟何人?反正絕不是安祿山

安祿山

但彼時的安祿山是平盧節度使,雖受恩寵但還未成氣候。劇中多次暗示“安祿山”顯然是想引導觀眾想想安史之亂,以本劇故事作為安史之亂的前篇。

由本劇聯想到安史之亂是沒錯的,但因此認為安祿山是本劇的幕後大BOSS,那就天真了。

安祿山是粟特人,雖然有渠道拿到薩珊金幣(薩珊金幣雖是大食貨幣,但在粟特人中流通),但當時的勢力範圍在遼寧(駐地營州,今遼寧朝陽),與安西並無太大關聯,對第八團這類西域唐軍並不熟悉,況且如果安祿山是幕後大BOSS,姚汝能要去的就是營州而非安西了。

而且安祿山非常敬畏李林甫,李林甫權勢滔天之際,他萬萬不敢做出叛亂這樣的事情。天寶三載距離安史之亂還有十年之久,羽翼未豐的安祿山不會輕易行動。此案一發,已經證明長安城防有很大漏洞,竟直接威脅到了聖人的安危,若安祿山當時確有反心,他不會等到十年之後。

更何況龍波這樣高傲愛美的人會聽大胖子安祿山的命令?哪怕給錢,龍波都未必會聽。

幕後大BOSS要滿足的條件

縱觀全劇,這個幕後大BOSS必有通天之能,竟能製造如此一起驚天大案,將長安和大唐攪得雞犬不寧,連聖人李隆基都險些喪命。所以此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有錢,而且這個錢是來自西域的薩珊金幣。這樣一個驚天大案必有鉅額資金支持,沒有錢就辦不了事。此人的私人賬戶裡必有鉅額的薩珊金幣,因為朝廷從徐賓造紙坊和龍波居所中都搜出了大量的薩珊金幣。

(2)有名望,能動員不同階級、不同種族的人。何孚、狼衛、龍波、徐賓均參與了此案,何孚身背血海深仇,狼衛一心恢復族群光榮,龍波自傲不羈,徐賓心思縝密,四群完全沒有交集的人,四個性格目的完全不同的人,竟能聽命於同一個人,此人必有相當的威望和手段,能一呼百應,且對這四組人非常熟悉(熟悉何孚的幼年經歷,熟悉狼衛的訴求,熟悉龍波的經歷和願望,熟悉徐賓的能力和志向,甚至非常熟悉長安城的佈局和第八團的倖存者及往事),以便操縱他們作為自己的傀儡。

(3)有政治訴求。假如試探後發現長安不堪一擊,朝中大亂,能迅速領兵起事。假如試探後發現長安依然穩固,大唐依然強盛,則按兵不動。試探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大唐能打還是不能打,若大唐不能打,則直接動手;若大唐尚能打,那就再等等,反正火也燒不到自己身上,朝廷還需加重對藩鎮的依賴。

安祿山只滿足條件(1),但以彼時他的地位,條件(2)和(3)均不具備。

可能的嫌疑人

讓我們看看還有誰有條件。

歷史上,李隆基為防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戍邊軍鎮,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當時的潘鎮勢力是這樣的:

范陽節度使(北京):裴寬

平盧節度使(遼寧):安祿山

朔方節度使(寧夏):王忠嗣

河東節度使(山西):田仁琬

河西節度使(甘肅):夫蒙靈察

隴右節度使(青海):皇甫惟明

劍南節度使(成都):章仇兼瓊

裴寬、王忠嗣、皇甫惟明都是劇中點名的太子黨,但太子黨幹這麼一件大案,真的不如派暗樁尋找右相貪腐的罪證來得省錢來得容易,更遑論執行該計劃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他們都只能滿足條件(1)和(2),並不滿足(3)。比如王忠嗣,策劃此大案、叛亂均與他的利益不符,他位高權重,深受聖人和太子信任,何必多此一舉惹禍上身?更何況他的女兒王蘊秀還在城裡,以他對女兒的疼愛,斷不會幹這件事。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上面沒有提及兩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即北庭節度使(新疆)、安西節度使(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嶺南五府經略使(廣州)。

嶺南五府經略使在廣州,天高皇帝遠,跟西域沒有太多關係,可以暫且忽略。

北庭節度使與安西節度使曾一度合併為安西四鎮北庭節度使,天寶元年又重新分為北庭節度使和安西四鎮節度使。從《舊唐書》和《新唐書》看,天寶三載,鎮守安西的是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李林甫直到天寶十載才兼領安西大都護,而安西節度使很神秘,沒查到。北庭節度使也很神秘,自蓋嘉運後有一段長時間的空缺。

簡言之,天寶三載這兩位節度使是誰,史料上非常模糊。

而劇中片尾處給姚汝能薩珊金幣的那位官爺可是明明白白地說了句“到安西找我”。

安西,西域,胡人,薩珊金幣……你是否嗅出了陰謀的味道?

真相浮出水面

既然我們翻閱史料,很難查證《長安十二時辰》事發時的安西節度使、安西大都護和北庭節度使的姓名身份,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有這樣一個人,時任安西節度使或大都護,有錢有勢有名望還有政治訴求,完全滿足前述三個條件。當然政治訴求究竟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造反,也可能是就此要求朝廷加大對藩鎮的依賴,畢竟這次他有機會也沒殺聖人,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叛唐”。

當然藩鎮繼續權勢滔天下去,有那麼一兩個戍邊大將想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反正十年後安祿山和史思明就這麼幹了。

史料上如此模模糊糊的記載反而給了劇情極大的腦洞空間:史料上之所以沒有,正是因為此人在天寶三載上元節密謀了這麼一件大事,為謀逆之罪,真相水落石出後便伏法了,從罪行看,很可能滿門抄斬,一個後代都沒留下,此人在歷史上的印跡也被有意無意地抹去了。

這樣一個在劇中未提及任何一字的神秘人,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後大BOSS,他久居藩鎮,擁兵自重,資金雄厚,能讀人心,收買龍波、徐賓、何孚、狼衛為自己所用,挑戰長安城防,試探大唐虛實,為自己的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但又不把事情做絕,給聖人留了一條命,避免自己因聖人遷怒藩鎮而遭削弱,如大唐空虛,則籌備後直接起兵,若大唐仍然強盛,則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的來臨,只可惜真相浮出水面,反沒造成,還賠上了一家人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