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

本期概覽


上一篇文章我們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角度詳細地闡述了宋、明為何時間很近卻感覺相隔很遠,今天,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求一下其中的原因——幽雲十六州。


對於幽雲十六州,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自從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之後的400多年裡,儘管中原政權屢次想要奪回,卻一直不能成功,最終,在明太祖的帶領下,幽雲十六州再一次回到了華夏文明的懷抱。


那麼,幽雲十六州對於宋、明的斷代感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430年——從離開到迴歸

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對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起了猜忌之心,而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隨後石敬瑭因為皇帝的猜忌而坐立不安,遂起兵造反,結果被後唐軍隊圍困,不得已,向契丹求救,並承諾會把幽雲十六州作為回報贈送給契丹。

937年,在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和契丹人的雙重打擊下,後唐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按照約定,在938年,石敬瑭便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人,從此中原門戶就門洞大開,北方遊牧民族也終於跨入了夢寐以求的長城防線內。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此後,歷朝歷代都曾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很遺憾的是都未能成功,其中尤以後周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北伐最為著名: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使得後來的兩宋在戰略形勢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中原北部的廣大地區更是如履薄冰,也正是這個戰略要地的喪失,使得宋朝的首都定在了開封,避免和契丹人進行硬碰硬的較量。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同年八月,遣徐達,常遇春等率兵北伐,成功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以及周邊廣大地區,歷時430年,幽雲十六州終於又重新回到了漢族政權的手中,而沿線的長城防區又再次成為了保護中原的有力屏障。


為何宋朝一直沒能收復,而明朝卻一舉而定?

首先,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宋朝和明朝的大一統進程所處的時代環境是不一樣的。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而趙匡胤更是用和平政變的方式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對於此時的宋朝來說,內部的安定是最為重要的,所以,趙匡胤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對內先平定南唐,後晉等各方勢力,再伺機準備北伐,可以說,宋太祖的戰略方針和蔣介石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而明朝則不同,明朝源自於起義軍,所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元朝,在元朝一路向北的退卻過程中,收復燕雲地區可謂是勢在必行,另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從南而北完成大一統壯舉的王朝,而收復燕雲地區則是完成如此壯舉的有力保障,關於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談到。

其次,關於收復燕雲地區,宋朝和明朝採取的作戰方略是不同的

北宋初年,在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代人的領導下,宋軍也曾多次試圖收復燕雲,宋軍採取的策略是地面決戰方針,利用北宋初年攢聚的兵馬錢糧,和遼軍進行硬碰硬的戰鬥,可是,燕雲地區以南都是廣大的平原,在平原作戰,騎兵對於步兵的威脅是巨大的,而遼軍是以騎兵為主導的軍隊,面對宋軍的步兵佔據了天時地利,結果自然是宋軍大敗,這也促成了趙宋對於燕雲地區的收復心理轉變為了綏和。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而明朝雖然和宋朝一樣,也是以步兵為主的軍團,但是明朝的騎兵要比宋朝強很多,再加上朱元璋知人善任,根據徐達、常遇春等人不同的性格制定了不同戰略,先剪除了幽雲十六州周邊的地區,例如山東,山西南部,再率軍北上,沒有直接和元軍硬碰硬,最終也是成功完成了光復大業,讓漢家的旗幟再次飄揚在燕雲大地。

最後一個原因,其實是比較次要的,就是宋朝和明朝面對的對手是不同的。

宋朝面對的是處於國力上升期的契丹,對於同樣是剛剛建立的大宋來說,真可謂是勢均力敵的對手,甚至在軍隊方面,還處於弱勢的地位;而明朝的發跡則是在元朝末年,彼時的元朝國力相當衰弱,就如同一道一推就倒的牆,和宋朝所面對的遼國相比實力是十分懸殊的。


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政權的影響

講到這裡,才算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前面只是鋪墊,不過也沒辦法,必須要先把大的背景先講清楚了,下面的才能理順。

首先,給大家放一張關於幽雲十六州的地圖。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幽雲十六州,其實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一點。這一塊地方放在古代其實就是中原地區的最北部,再往北走,那就到了遊牧民族的地盤了。可見,幽雲十六州實際上就是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分界線。

從戰略全局來看,燕雲地區的重要性其實不言而喻,首先,中國的地勢一般都是北高南低,失去了燕雲地區,那麼以南的山東、河南等地都將成為向北暴露的平原地區,幾乎是沒有天險的,如此一來中原政權最為重要的屏障就沒有了,而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隨時都可以進犯中原,憑藉他們強大的騎兵可以做到“晝夜而至”,而漢族政權卻只能被動地進行防守。

我們就拿發生在1004年的宋遼戰爭為例,也就是簽訂著名的“檀淵之盟”的那場戰役。

1004,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懼遼兵,欲遷都南逃,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恆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歷次抗遼戰鬥中屢立戰功的楊嗣和楊延朗等人。楊延朗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未被採納。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我們從這地圖上能看出,雙方會展的區域主要是在真定府周圍,而從圖上來看,真定府的位置其實就處在宋遼的邊境線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也就意味著,只要遼國想要進攻,那麼太原、真定、大名三府就成為了宋軍必須且僅能防守的區域,同時也意味著,遼國甚至都不需要深入,只需要陳兵邊界線,宋軍就不得不長途跋涉,雖然僅僅只是想要防守,這種行軍的損耗其實就是白白送出去的,而據《宋史》記載,宋朝每次戰爭大約需要6000萬,幾乎佔據了宋朝最鼎盛時期一半的財政收入。

而反觀遼國,佔據了幽雲十六州,不僅僅具有地理上的優勢,而且幽雲十六州就是戰略基地,只要屯軍燕雲地區,想什麼時候入侵就什麼時候入侵,不管是地勢還是戰略先機都是佔據絕對的優勢,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喪失給宋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幽雲十六州的喪失而引發的“血統問題”

自漢朝以來,聚居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便有了一個統一的代號——漢人,最開始漢人的稱呼僅僅是指漢朝人,漢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及周邊的部分蠻夷區域的族群也統稱為漢人,是為:

“又漢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虜前後奉使,不專漢人,必介以匈奴”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然而,自遼國佔據幽雲十六州開始,中原漢人和燕雲地區的漢人的稱呼開始發生了變化——遼國境內的漢人則成為“漢兒”,而中原地區的漢人則稱為“南人”或者“中國人”,但是,這裡的“中國人”並非是指現在的含義,而是指“中原之國的人民”,例如《松漠紀文》記載燕雲地區的漢人拜謁孔陵:

“初,漢兒至曲阜,方發宣聖陵,粘罕聞之。”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可以說,自從宋朝統治者覺得收復無望,轉而向遼國謀求和平開始,燕雲地區的漢人實際上就已經被中原地區所隔閡了,儘管後來宋高宗曾下詔,試圖重新找回在燕雲地區失去的人心,但是近百年的統治,燕雲之漢人的民心已經被相當程度的“馴化”了:

“如女真渤海契丹漢兒一應中國人能歸順本朝,其官爵賞賜並於中國人一般,更無分別。”

不可逆轉的原因在於,處在燕雲地區的“漢人”雖然能給遼國帶去一定的“漢化”,但是,其自身,也在進行著“胡化”,例如各種民風民俗,以及食物、服飾等等,而當地的漢人開始慢慢接受這種文化的時候,他們自身也就成為了中原漢人眼中的“另類”!

“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爾。”

所以說,幽雲十六州的淪陷,其對於民族來說,最大的影響是產生了民族之間的隔閡感,而這種隔閡感,是貫穿了整個宋朝,直至明朝收復了失地,才慢慢地消除這種隔閡,燕雲大地也慢慢地重新恢復了中原組成部分的地位。


宋、明僅相距89年,卻好似相隔幾百年的原因(二):幽雲十六州

這就好比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臺灣問題”一樣,因為二戰時期長期被殖民,臺灣才屢屢出現“精日”分子,兩岸人民的思想不統一,正是因為地域隔閡加上文化同化而產生的。


所以說,幽雲十六州的喪失真的不僅僅是失去一塊土地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認同感的缺失,畢竟“苟得地,無民,取地何益?”這塊土地上的人以及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劃分和認同感才是宋、明關於是否收復燕雲地區最大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