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 get 2019經濟形勢與政策要點

年度大課 | 一文 get 2019經濟形勢與政策要點

年度大課 | 一文 get 2019經濟形勢與政策要點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參與並受益於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持續為之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然而,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和外部的不確定性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雙重壓力和挑戰。

如何理解2019年經濟形勢,準確把握未來方向?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近日舉辦的【展望2019經濟形勢與政策】年度大課上,學者們展開了深度剖析。

全球環境、宏觀經濟、中國發展、金融政策、未來挑戰、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技術創新…….八位明星教授,權威解讀當前國內外熱點,為中國企業指點迷津;數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來到光華學習,重新思考和定位未來的發展與方向。

年度大课 | 一文 get 2019经济形势与政策要点

1

陳玉宇:2019年經濟與展望

針對2019年的整體經濟形勢,作為本次課程的開講嘉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陳玉宇教授認為,對於企業家而言,要謹慎與大膽並用。

他分析說,去年下半年的不景氣,大半是因為去槓桿政策節奏失當,隨著政策調整,經濟逆轉為景氣應該是迅速之事。陳玉宇教授表示,數年來中國經濟的再平衡成就顯著,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從需求角度看,中國的消費增長對經濟起絕對推動作用,而非投資。這是消費和投資的再平衡。二是從供給角度看,服務業成為經濟的最主要增長部分,已成為長期不可逆轉之勢。這是產業結構的再平衡。三是依靠外需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模式,早已轉變為國內需求是推動增長的主力。這是對外部門的再平衡。另外環保也有長足進展,這是可持續性的再平衡。中國這些成就“牛氣得很”。

但是在成就卓著的同時,陳玉宇教授也提醒一些老大難問題依舊存在:製造業轉型不暢,低效率的死得不夠快,高效率的活得不夠好,新進入的企業不夠多。另外,國企、地方政府和房地產,消耗的信貸資源太多。此情形糟糕之處不僅在於未來產生呆賬,而在於其機會成本,這些不負責任的資金需求,抬高了資金價格,斷了民企恢復活力和轉型的機會。

陳玉宇教授最後說,勞動力市場之自由和靈活性頗為滯後,有可能拖累整體經濟。政策制定者應統籌醞釀勞動力市場改革的一攬子方案,將陳舊制度連鍋端掉。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是中國繁榮的不二之途。

2

顏色:多種政策工具確保經濟增長

在題為“政策驅動的中期繁榮”的課程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顏色教授表示:中國經濟主要看三個週期:經濟週期、金融週期和政策週期,前兩者背後真正的驅動者是政策週期。中國經濟邁向效率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以來的經濟減速,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政策的有意而為,包括金融去槓桿、降低基建投資增速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在此背景下,穩增長是2019年中國經濟首要任務。政策週期將步入“寬鬆”,許多政策已透露了信號,包括大規模的減稅計劃、貨幣政策去掉“中性”二字等。在政策驅動下,預計中國經濟將進入持續一到兩年的中期繁榮。

顏色教授認為,政府並不會簡單通過加槓桿(即貨幣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確保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而是會訴諸於多種政策工具的組合。他表示,中國經濟雖然還將低速運行一段時間,各方面的下行壓力也將持續,但是經濟指標將在二季度達到底部,大約在二季度末期開始逐步反彈上行。實體經濟的探底回升將有力支持金融市場的企穩回升;但由於政策因素和貨幣政策並無過度寬鬆,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將繼續承受壓力。

年度大课 | 一文 get 2019经济形势与政策要点

3

郭強:認識新時代,理解新時代,適應新時代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系教研部郭強教授解釋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思維和邏輯。

郭教授認為,新時代取決於生產力是否發生到達質變的臨界點、經濟社會發展是否到達歷史性的轉折點。十八大前後,中國基本實現傳統工業化、城鎮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國開始進入新時代。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間,整個中國都在拐大彎,在發展方式、環境治理、貧富差距、政治腐敗這四個關鍵問題上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十九大後中國正式進入了新時代,卻也面臨兩個風險:一、能否把握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目前缺乏能夠支持創新、保護創新、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經濟社會差距。

郭教授介紹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大方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各領域打通,進行整體改革,整體改革就需要頂層設計,但是人們對頂層設計有很多誤解、誤用。把頂層設計理解為中央設計、全部設計、四面出擊、一刀切等都是不對的。其實,新時代中國的基本路線沒有變,沒有所謂左轉右拐的問題,變的是生產力、變的是時代、變的是立足新時代的治理方式。理解新時代的變與不變,理解新時代的基礎、底線、方向、風險,就是理解新時代的大機遇。

4

謝光啟:回顧2018貨幣政策重點,解讀2019穩健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謝光啟副司長介紹了貨幣週期調整的背景和邏輯、貨幣政策著力的重點和亮點、以及下一階段怎樣理解穩健貨幣政策。

去年以來貨幣政策面臨兩個不確定因素:一、中美貿易摩擦加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等政治不確定性有所上升;二、一些政策影響客觀上造成社會信用擴張,增長出現相對收縮的狀態。因此,去年貨幣政策在操作上有一定力度的進行了逆週期的微調。除此之外,去年以來貨幣政策比較多的著力點放在補短板、調結構的結構性問題上,也更加關注如何能夠提高政策精準性。

另外,近些年來也一直在推動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進行轉型。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到2019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穩健貨幣政策總的含義是一種比較穩的狀態,不是大規模的寬鬆或者緊縮,還是要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調節的。2018年說的是M2和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2019年說的是和國內生產總值民營增速相匹配,實際上內涵是一樣的、相匹配是合理增長進一步的闡釋。接下來2019年還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如何防範化解風險、宏觀槓桿率保持基本穩定、繼續發揮貨幣政策結構性作用、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著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財稅政策上繼續對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給予必要支持,最後還是要繼續深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年度大课 | 一文 get 2019经济形势与政策要点

5

劉俏:透過中國經濟長期挑戰,看高質量發展與重塑微觀基礎

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對中國經濟微觀基礎意味著什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預測,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之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將達到3.5萬國際元,這是高收入國家大約在2000年左右達到的水平。

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經濟需克服九大長期挑戰: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後,中國如何保持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如何實現經濟現代化所對應的現代產業結構;如何實現勞動力的重新配置;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如何應對城鄉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如何應對高端人才缺口,提升研發效率;如何提升投資效率,重塑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如何提升消費率,改善消費結構;如何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的位置。

應對這些長期挑戰的關鍵方法是更徹底的改革開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進一步深化改革。未來,需要進行更徹底的體制改革和更有效率的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的投入,大力發展若干大工業,保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與此同時,進行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資金市場、土地市場、技術要素等改革,讓市場在要素分配中扮演決定性的作用;將國家戰略和自由市場更有效的結合,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新梳理我們的人口政策、城鎮化戰略、大力保護企業家精神,大幅降低企業稅負等。

年度大课 | 一文 get 2019经济形势与政策要点

6

張影: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指出,中國社會的數字化與工業化發展軌跡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這二者同步進行。國內消費互聯網的規模與發達程度已經在全球領先,但工業化程度和效率仍低於發達國家。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的成本紅利已經在降低,GDP增速與資本回報率一直在下降,想要繼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必須要找到新的增長動能。

張影教授認為,數字化是傳統企業必將經歷的過程,通過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中國傳統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數字化能夠重塑整個產業形態,從宏觀和微觀上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數字產業技術如果沒有廣泛的應用,瓶頸很快就會到來,必須結合傳統產業去發展。由此看出,傳統產業需要數字化,數字化也需要傳統產業,二者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數字化的作用就在於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創新能力。

因此,國家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需要由傳統產業和數字化協同去尋找新的空間,我們未來十年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讓消費互聯網的發展與產業升級聯動起來,建立起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的工業網絡和社會信息網絡,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讓所有資源的流通變得順暢。

7

劉曉蕾:金融科技優化資金配置,推動供給側改革

無論從金融資產佔GDP的比重,還是金融產業的附加值佔GDP 的比重來衡量,中國的金融總量都不低,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但中國金融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結構問題,資金配置效率不高。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劉曉蕾教授認為,金融機構的供給側改革是未來幾年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而金融科技將會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力量:其一,供給側改革將會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將無法從金融中介工作中獲取更多的服務費,只有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差異化經營才能保證存活下去;其二,在互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衝擊下,銀行的壟斷地位不會改變,但必須要通過數字化進行轉型。

為什麼金融科技會變得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為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的發展使得信息收集成本大大降低,海量數據成為了新的生產要素,很多資產將數字化。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就需要一個高效、可定價的市場,商品數字化有助於產品正確定價,繼而能夠高效地引導投資,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劉曉蕾教授認為金融科技必將改變金融業,從銀行、企業到整個金融生態,但是相關的技術還需要發展,未來的趨勢和路徑還要繼續探索。

8

張志學:中國企業如何做到技術創新?

創新,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那麼,創新的基本邏輯是什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志學教授基於對中國企業的實際研究,給出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思路。

從宏觀層面來說,中國企業的創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中國已形成全面的科技基礎,中國政府對於創新有著非常大的投入和支持。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巨大的市場為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些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有挑戰。

從微觀層面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需要三個因素:一是在本領域當中要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知識。正如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創新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積累。二是要發自內心喜歡你所做的事。創新需要內在動機,追求外在的名利和財富很難做出真正的創新。創新者要在所從事的領域設定高標準,不斷挑戰自我,這也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三是要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能夠與別人想得不一樣、舉一反三等。

張志學教授認為,中國的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一想到創新就是想到模式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這是一個誤區。華為、京東方等之所以取得現在的成績,正是因為企業對於研發的投入和技術創新的重視。企業的創新,需要從戰略到組織層面體現創新導向,讓各層級的人聚焦技術和業務改進,通過創新平臺給予輔導和支持。最後,張志學教授對在場的企業家們強調說,創新需要領導者和企業的高度專注,需要一些“傻子精神”。

年度大课 | 一文 get 2019经济形势与政策要点

正如張志學教授在授課時提及的,

教育的本質並非直接給人答案,而是引發人們的思考兩天的深度學習,顛覆了很多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思想和認知。而更多精彩的教授觀點及商界思想,正在光華等你,讓我們一起知行合一、終身學習。

(教授觀點按照授課時間排序,本文首發於北大光華高層管理教育公眾號)

相關鏈接:

北大光華:2019年中國經濟展望

北大光華:全國兩會十大熱點前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