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億新基建將利好哪些行業?

沈孟棟


何謂新基建?新基建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新基建的重心不再是房地產,而是“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以及5G 、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所以34萬億新基建將利好於5G、通訊、電力、電網、充電樁、城際軌道等領域。新基建科技含量更高技術更精密。


談菇論雞


34萬億新基建首先利好的就是,基建工程,然後交通運輸。新基建板塊,另外又分很多細分行業。讓我們來一一分析。

首先基建工程。所謂基建工程,包括的也就是公路,鐵路,水利工程這一塊兒。有人會誤認為基建就是屬於房地產。理論上說基建跟房地產。都歸功在固定資產投資上,他們是獨立的三塊,但產業鏈上會有所不同。新基建它的上游,包括水泥機械設備等基建的領頭羊,不管你造什麼,最先受益的就是他們,就拿水泥來說,由於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所以他們的業績相當好,彈性大。基建的中游則是以央企為主的建築公司。也就是施工大隊中字頭盤子大利潤呢也相對較薄。另外新基建的下游就是屬於各式各樣的投資項目了。比方說地方政府相對喜歡的房地產,軌道交通,收費公路,這些都能夠帶來消費的投資。

另外今年的新基建所提出的概念,又包括5g基站的建設,特高壓以及新能源充電樁,雲計算設施等等,這一塊又跟科技沾邊兒。

最後一塊兒呢,就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民生基建。比如環保設施,公共衛生教育養老這一塊兒基本上都算是。

所以說這次的新更著眼於新有更多的科技內涵,既符合了產業升級需要,也有利於原有優勢的進一步升級。



大雷哥哥


為應對突發疫情對國民經濟的衝擊,基建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託底作用逐漸凸顯。不同於2008年的一攬子“四萬億”,2020開年的中央部署在繼續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的同時,也有意突出了新方向:2月以來,中央三次會議均提及新型基礎設施的成長潛力,並提出要加快建設進度。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傳統基建以“鐵公基”(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為代表,聚焦於交通、能源等領域;新基建則發力於科技端,一方面著力開拓數字領域,另一方面聚焦傳統基建短板,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科技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補短板”項目,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場景。三月首周的盤面表現可謂近期大基建行情的縮影:特高壓、5G概念等新基建板塊集體發力上揚,建築、建材、高鐵等舊基建也表現強勢。相應的,新舊基建兩手抓,也成為多家分析機構的投資建議。

1

“新基建”:補短板,促創新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基礎設施,也是新型建設:寬口徑的廣義新基建側重補短板,窄口徑的狹義新基建則更重創新。2018年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以來,基建補短板力度逐漸加大。

此次疫情暴露出了物流短板、交運短板以及醫療短板,直接帶動醫療、衛生領域成為補短板發力方向,如黑龍江2月發佈《關於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具體措施的通知》將公共衛生防控能力、物資儲備體系、公共環境衛生等補短板項目納入“百大項目”加以推進;也加大了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等保就業、促民生領域的補短板需求,如廣東3月發佈的《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著重補足高等教育、應急保障等民生短板。另外,201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後,“新基建”也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此次疫情導致的實體經濟停擺,加速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也
帶動高端基建投資增長、填補基礎設施建設空白。從目前公佈的今年重點項目建設清單看,多地都計劃將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高精尖產業作為主要發力方向,新型信息通信、城域物聯專網建設也成為基礎設施重點。立足當前,“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數聯”的全面升級要求“新基建”滿足全新需求;放眼未來,信息產業勢必成為信息時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新基建”也應為未來的技術發展留出餘地、朝未來的全新時代超前佈局。

2

“老基建”:

中央投資加快下達,地方投資加速推進

在“新基建”水漲船高的同時,政策率先聚焦於“老基建”領域:從中央看,發改委3月5日消息稱下一步將抓緊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支持鐵路、機場、重大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從地方看,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中,高速公路、高鐵、能源等領域仍是重要部分。這與傳統基建對於產業鏈的拉動效應有關。從傳統基建產業鏈看,基建投資牽動著上游的房屋建設、專業工程、裝修裝飾、園林工程,再上游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以及相關的工程保險、工程擔保等行業也息息相關。且傳統基建項目能夠加快發揮投資效能:加大新投資項目的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項目建設,加強項目儲備與前期準備,便能顯著帶動產業鏈運營、加快投資週轉速度、迅速轉化為消費能力。另外,資金來源對於基建投資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截至3月8日,今年已發行地方債1.29萬億元,募資用途向基建傾斜的特徵較為明顯,其中傳統基建仍佔較大比重。且去年下半年起地方專項債券可作為鐵路、機場、收費公路、水利工程等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專項債用於資本金能夠放大槓桿效應,疊加基建投資的乘數效應,將進一步引導社會資金加大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因此

從短期配置看,“老基建”會迎來政策紅利與資本追捧。其中,在“疫”後重建、刺激經濟的政策重心下,順應“穩增長”趨勢的傳統基建項目更將獲益,交通強國戰略下的軌交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基建,以及中央部署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都將乘上東風。

從2008年的“四萬億”,到2020年的“新舊基建齊抓並舉”,基建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提振作用不曾有變。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基建託底,新興基建發力”也成為大勢所趨。從中長期配置看,“新基建”會是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成為引領新一代產業革命、實現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且其投資模式較為靈活,對於市場主體而言機遇頗多,必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工保網


政府的投資方向就是基建,能夠快速刺激經濟,而傳統的經濟就是修橋鋪路蓋房子,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的發展,所以就興起了5G、新型的工業互聯、雲計算還有就是發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車等方向為主的新基建,模式就是建造網路,鋪線蓋基站。

而且為了全面的經濟發展指標,肯定會加大力度搞投資,有些省市的投資超過5000億,利好的行業仍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水利,環保和能源,還有就是和疫情相關的行業,有醫院、醫療衛生、物資儲備、冷鏈物流等,講資金投入民生,醫療,環保等方向,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響應黨的號召。最重要的是需要這麼多的錢來投資,錢從哪裡來,從這一點來看,對銀行業肯定是一大利好。

啟動新基建最關鍵的就是突出“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們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制,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

  大力發展新基建的目的是為了恢復經濟;而還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是疫情不能大面積失控。

  “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

以上是我對此事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啟發與幫助。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


經財人生


“新基建”是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石。不同於“老基建”,新基建主要面向8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涉及利好十幾個行業、近100家國內頂級龍頭公司。

1.“新基建”利好行業——特高壓

特高壓產業鏈如下:

特高壓是個特殊的行業,整個產業鏈上唯一外包也是唯一上市公司密集分佈的只有設備廠商,設備主要分為直流特高壓設備和交流特高壓設備。

A:直流特高壓設備

直流特高壓設備最核心的有三大設備:換流閥(佔總投入40%)、換流變壓器(佔投入50%)、直流控制保護(佔總投入5%)。

三大核心設備受益的龍頭公司分別為:

中國西電、特變電工、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保變電氣、四方股份。

B:交流特高壓設備

主要包括兩大核心設備:主變壓器(佔總投入約30%)、組合電器(佔總投入約48%);

兩大核心設備受益的龍頭公司分別為:

平高電氣、中國西電、特變電氣、新東北、保變電氣、山東電工。

2.“新基建”利好行業——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的產業鏈如下圖:

其中產業鏈最核心、未來最具有價值的、也是目前國家政策重點扶持的領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

目前,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行業的頂級公司都在積極佈局當中,根據2019年8月工信部公佈的數據,處於領先身位,跨行業、跨領域的10大工業互聯網示範平臺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1.海爾集團的COSMOPlat;2.東方國信的Cloudiip;3.用友網絡的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4.三一重工旗下的樹根互聯根雲;5.航天科技:航天雲網INDICS;6.浪潮軟件的浪潮雲in-cloud;7.華為:fusionplant;8.工業富聯:BEACON;9.阿里雲;10徐工信息漢雲。

因篇幅有限,更多的受益行業的分析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點擊關注,進入主頁,有更詳細的行業深度研究。


益趣財經


這次舉國上下齊啟動的大基建和以往的傳統基建所不同,大家為“新基建”。傳統基建,是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基建和公共設施。而新基建,在傳統基建外,還加上了5G、IDC、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

  啟動新基建最關鍵的就是突出“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們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制,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

  大力發展新基建的目的是為了恢復經濟;而還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是疫情不能大面積失控。

  “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





御用北路


34萬億是一個噱頭,不是今年就會投資這麼大,但科技信息新基建,具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帶動作用,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

信息化建設不僅只是“新基建”,具備“促創新”和“補短板”的雙重意義和自身的產業邏輯,“基建”加成只是加速催化。資金主要來自企業,對財政依賴度低。

與過去幾輪信息化建設不同,本輪:①優質標的更多。②產業鏈更完整,實際參與度更高。③需求面更廣,不可忽視的to B和to G端潛力——5G場景更為多元、對工業精度的技術滿足更為成熟。NCP疫情對生產衝擊前所未有,加速對公需求推進。

信息化建設的三大基礎產業鏈和四大應用場景。(1)基礎產業鏈:①新型技術支撐,5G、大數據、雲計算、AI構成新一輪信息化建設四大技術支柱;②硬件設備協同,流量爆發,IT基礎設施需求躍升;③信息安全貫穿始終,需求上行有望加速。(2)重點應用場景:①生產信息化;②醫療衛生信息化;③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④金融信息化。

廣發證券:投資分檔排序,①第一檔:5G網絡建設、IT基礎設施(IDC);②第二檔:醫療信息化、雲計算、各類IoT設備、信息安全、遠程辦公;③第三檔:金融信息化、政務信息化、工業互聯網。



廟算資管


你好,我是財經領域的創作者。新基建這周非常的熱,我也做了一點研究,正好看到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疫情過後國家要大力發展新基建。

所謂新基建包含哪些領域呢。

1,5G基站建設

2,特高壓

3,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

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5,大數據中心

6,人工智能

7,工業互聯網

目前上週特高壓,人工智能,充電樁等出現了起飛,出現了很多牛股:英威騰、國恩股份、英傑電氣、保變電氣、宏潤建設、遠大智能等。

這個月應該還是圍繞這個大題材來炒作。

感興趣的請點個關注,持續分享市場觀點,謝謝。


何哥說市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談談什麼是“”新基建”。“新基建” 主要是指以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能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

其次談談新基建主要包括哪些行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最後附圖:新基建七大細分領域及其應用



複利18


新基建重在一個“新”字,主要是從市場前景需求上考慮,包括七大領域:一:5G基站建設,二:特高壓,三: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四: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五:大數據中心,六:人工智能,七:工業互聯網。簡單的說就是滿足人類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從需求端去架構社會經濟的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