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如果彩色讓影視鏡頭更加豐富,那麼灰白經典的感情渲染更加深入人心。今天要說的電影,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羅馬假日》。

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羅馬假日封面

這部影片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意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這是奧黛麗·赫本的處女作,同時也是其封神之作,“出道即巔峰”這個詞對赫本來說再適合不過。赫本能夠贏得安娜這個角色,還要感謝一次具有傳奇色彩的試鏡。她表演了電影中的一段場景,導演說了“停”之後,攝影師還是讓攝影機一直工作下去。在這段幾分鐘的預演之後,赫本立即俘獲了這部電影。換個角度來看,這個角色也正是為赫本量身定做。由於影片成本被控制在100萬美元以下,意味女主角只能用薪酬低的新人,當時初出茅廬的赫本接到試鏡電話,開始只是抱著敷衍的心情前來,沒想到這無心插柳成就了影史上最傳奇的一次試鏡。

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的情節簡單,卻憑藉男女主角的成功出演以及羅馬的街頭風景成為了世界經典,尤其是奧黛利·赫本,其魅力傾倒了無數影迷,可愛的赫本髮型也隨之流芳百世。影片將羅馬的名勝風光生動地溶入劇情之中,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溫馨悅目。兩個人一個厭煩宮廷禮節的枯燥煩瑣,一個是囊中羞澀的小記者,羅馬的一日,雖然短暫,可是輕鬆愜意的時光讓他們體會愛情甜美。雖然最終他們因為各自的身份和職責沒有走到一起,但羅馬成為他們永久愛情的象徵。小巧玲瓏而又典雅萬方的奧黛利·赫本演出這種純真的公主角色最為適合不過。影片也在一種類似童話的故事裡描寫了一段浪漫、純真的愛情。雖然兩人的愛情沒有結果,但並不讓人傷感,相反他們的愛情顯得溫馨別緻。純真又帶些調皮的公主和善良又有些心計的小記者,兩個人的愛情註定是那個純真年代的美好想象。

作為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羅馬假日》的社會背景比如今保守許多。《羅馬假日》裡這個“假日”實質上是指記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片名改成《羅馬自由一日》也許更能說明影片主旨。在對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開始是頑皮和不顧一切的享受自由;記者則是漸漸的被身邊的公主所感染,其實在他那裡,與公主“遊玩”羅馬最開始是作為職業計劃的一部分,這充滿名利燻心的計劃是“反自由”的。如果沒有之後對公主產生感情,他永遠都是一個疲於奔命的記者,記者的使命便是發現新聞,這種使命作為個人慾望體現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機會,因為記者這個職業就是扼殺別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劊子手。

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在影片結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舉辦了記者見面會。這時候,他最後一次看到美麗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頭碰見的女孩一樣,只是此刻華貴的白裙將她牢牢包裹。緊接著影片最揪心的情節開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裝作不認識他,但眸子裡射出依戀的光隨時都通過空氣反射到他心上。

這部電影當時一經播出便紅遍大江南北,在全球取得了巨大成功,劇中赫本所掀起的髮型與衣著風潮,更是成為了這段傳奇的美麗延伸。

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作為這樣一部經典電影,其幕後花絮也充滿了故事性。

影片拍完後,上映之前派克發現海報上打著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卻很小,而且藏在一個角落裡。他特地通知製片方把原來演員表上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改成了奧黛麗·赫本的名字。派克告訴製片人,赫本肯定要獲得奧斯卡獎(雖然這是她第一次領銜主演),他們最好是把她的名字放在演員字幕表的前面。他們照辦了,赫本也真的獲獎了。

1954年3月25日,24歲的赫本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得到金像獎的赫本,站在領獎臺上激動得語不成句,但她卻沒有忘記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經典愛情電影《羅馬假日》,灰白鏡頭造就永遠的女神

如果說電影史上,一位女演員通過一部影片獲得了近乎於女神的地位,無可置疑的,只有奧黛麗·赫本和她的《羅馬假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