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下南洋”是與“闖關東”和“走西口”一樣重大的人口遷徙活動。但是,下南洋的牽涉人數之多、地域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實屬罕見。早期的南洋華工,在與當地民眾交往融合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也為當地的政經發展注入了活力。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泰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唐人街是曼谷市區最繁華的商業區,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傳統的中文招牌,似乎在訴說著歷代華人在海外拼搏的故事。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每一個角落都凸顯了傳統中華文化的特色。但是,在這裡大部分的華裔講的是流利的泰語,懂得中文的越來越少,更不要說他們原有的潮州話了。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坐落在曼谷湄南河畔的紅頭船碼頭,200年前,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乘坐紅頭船抵達這裡。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林先生,您是潮州人嗎?

林先生:對,祖籍是潮州人。

記者:那您是第幾代的華僑?

林先生:應該算第三代吧。第三代,從爺爺那一輩來的。

記者:林先生,您跟我說一下“紅頭船”這個名字的由來好嗎?

林先生:紅頭船到現在都有,接近300年的歷史。這紅頭船就代表廣東這一帶人,所以他們就坐這個紅頭船漂洋過海。

記者:來到東南亞這些國家打拼?

林先生:對對。

記者:當初潮州人來到泰國這個地方,他們是從事什麼行業的?

林先生:基本上各行各業都有,但當時一般老一輩來的,開頭一般都是以農業為主吧。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在曼谷,有一批喜愛傳統藝術的華裔,為了堅持信念、保留傳統文化,竭盡所能革新古老的戲曲。曼谷潮劇曾經風光一時,後來沒落成酬神戲。潮劇藝術家莊美隆,為了挽救即將失去的傳統文化,把潮劇翻譯成泰語,以泰語唱潮劇。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莊老師,你現在在泰國,搞這個潮劇的表演藝術,會有碰到什麼問題嗎?


莊先生:那當然就是觀眾的問題了。我從事戲曲大概已經有50年左右,當時來的觀眾也不少,大部分的觀眾都是潮州人,但是也有一批泰國觀眾。泰國觀眾他很喜歡看,但看不懂。那潮州觀眾是越來越少,老的老、走的走。年輕一代呢,他受到的教育就是泰文,他想看,看不懂。主要就是語言的問題。


記者:戲曲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一,那你要怎樣去爭取觀眾,有想到要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個語言的問題嗎


莊先生:起初是用泰語講解,但是這麼一來,他一講解,我們這個在唱潮州戲的時候,就使得一批潮州觀眾沒辦法欣賞到很完美的唱段。所以我就想到一個辦法,把我們中國的戲曲唱詞改成泰語,用泰語來唱,才能夠把這個戲曲成為這個泰國本地的一個表演藝術。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善堂是源於潮汕民間的慈善機構。從清朝末年開始,善堂香火隨著潮州人下南洋謀生,而傳播到東南亞各國,為僑民做善事。


這座有百年曆史的報德善堂,為社會做了大量的施醫義葬、扶貧濟幼的慈善工作。不但開辦醫院,還設立大學教授中文。他們的善舉得到泰國社會各族人士的讚賞。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以往,南來的華人擔心死後無人收屍,善堂便捐棺木給死者安葬入土。這種善心持續至今。為無依無靠的人捐棺安土,就連泰國人也來盡一份綿力。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令人驚訝的是泰國華人還擁有一套完善的救援體系。包括救援隊、消防隊和醫療隊。工作人員再加上志願隊員,總共有4000多人,而且是24小時待命。身穿白色制服的是醫療隊急救組,主要負責傷者或者是病人的簡單醫療處理。所有的硬件設備都是善心人士的捐獻。

身穿藍色工作服的是志願救援組,他們都是來自泰國不同種族、國籍的志願者。在下班後到這裡來執行任務。他們負責處理車禍、火災意外事件,以及無人認領的屍體。他們的無私精神讓善舉更具深義。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今天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多是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從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遷移的中國人後裔。在馬來西亞3000多萬人口中,華族約佔五分之一,是第二大族群。許多城鎮的開埠和發展,都與華人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地處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城州,自1786年開發以來,各地商賈和移民聚集此處,從事貿易活動。多種文化、信仰和語言,在這裡交融並存,形成了今天東西薈萃、豐富多元的文化色彩。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林小姐:檳城是最早的一個海峽殖民地,是1786年,有一個叫弗朗西斯萊特的人來開發的。可是很多人以為在弗朗西斯之前,沒有華人 可是不是。實際上在弗朗西斯萊特來之前,已經有華人在吉打,所以當1786年8月11日,萊特在這邊登陸、升旗禮的時候,第二天,辜禮歡就來這邊,送一幅漁網給萊特。他送漁網給萊特,給一個洋人幹嗎,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是閩南人,福建人,漁網怎麼讀呢?希望啊。所以他希望萊特,可以讓他在島上建房子,讓他做生意,一起開發。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這片地方當地人叫“海乾”,福建話是海邊的意思。南來的華人跨過這個地區,就可以上岸了。當年,來自中國福建的華人移民到此,因祖輩以海為生,同鄉同姓的鄉鄰最為親密。相幫互濟、同造屋舍。

隨著人口增加,向海中延伸的屋舍巷道與橋相似,因而取名為“橋”,並以姓氏來劃分橋上住宅。在姓氏橋中,以姓周橋的規模最大,有75戶住家。橋民先輩來自福建省泉州同安縣杏林社。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林小姐:那這些橋呢,在不同的節慶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熱鬧。好像姓周橋是在正月初八拜天公,完了上來是初九,然後姓林橋是在中元節,七月的時候,然後姓楊橋呢,是在九月初九,我們拜九皇大帝。九皇大帝就是從姓楊橋這邊送走的。365天裡邊有466個節慶,每天都不只有一個,那當然它有的是同一天,不同的廟在做(慶祝)嘛。那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所以你看,檳城是一個熱鬧的地方。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在1683年臺灣的抗清運動被鎮壓後,忠於明朝的人士轉入地下組織繼續抗爭。“天地會”就是當時民間最重要的秘密組織之一。據考證,今天馬來西亞檳城的秘密會社就與“天地會”有關,許多被清朝通緝的天地會人士逃亡到南洋,其中幾位領袖逃亡到檳城。在19世紀末,檳城約有85%的男性人口是秘密會社的成員。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林小姐:它是大伯公廟,可是這間不是普通的大伯公廟,它跟我們檳城早期的秘密會社很有關係的。所以我帶你去看它的秘密通道,好不好?


記者:好啊,走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林小姐:看這個,第一道的秘密通道。它是通往本頭公巷41號店屋。所以你通過這個門,就是它的屋子的後面。可以看到它有一個洞。我們現在去看第二個秘密通道。你看這邊是廟。


記者:這廟的後面還有門吶?


林小姐:對呀,這個門可以開起來。這邊還有一扇門,再開起來,就通向人家的房子了。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這是別人的家?


林小姐:對呀,你可以下到樓下去。據說檳城在1867年的時候有一場的大械鬥,就是會黨之間的打架嘛。那麼英國政府就制止。這邊呢,就是以前的建德堂,就以拜神、以拜大伯公的名義,成立了這個建德堂跟大伯公廟,變成了秘密的會社。所以,當英國政府來抓人,他們就會用這個通道來逃走。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菲律賓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位於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的群島國家。早在公元三世紀,菲律賓就與中國展開了海上貿易往來。到了明朝,已經有華人移居這裡。在今天菲律賓的民族中,華族約佔兩成,共計超過1000萬人。從被西班牙統治到淪為美國殖民地,從對日作戰到獨立建國,華人參與了菲律賓的每一個時代變遷,也漸漸與主流社會融為一體。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被譽為“菲律賓花木蘭”,曾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洪玉華:西班牙在1521年接手統治菲律賓的時候,就命名給這個國家叫做Philippines(菲律賓)。西班牙開始的統治時期,很需要華人的工匠、他們的工藝。所以就開始一批一批的華人(進來),因為那個時候,在宋朝到明朝那個時候,很亂也很窮,所以很多人就移民過來。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洪老師,當初那些華人來到菲律賓的時候,他們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什麼波折之類的?


洪玉華:有啊,6次的大屠殺。因為他們很怕華人,因為華人比較能幹、肯做事,然後,他們很虐待(華人),他們(華人)的生活很苦。第二次屠殺是因為叫華人去開墾,300多人因為瘧疾死掉,所以華人就反抗,西班牙殖民者就壓迫他們,把他們殺掉。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那剛開始的時候,華人來到菲律賓,他們都是幹什麼行業的?


洪玉華:那個時候都是做那個工匠、做鞋子啦、買賣啦,做衣服做麵包啦,燒飯啦。就是替殖民政府服務的這些工作,全部都是華人來做。如果沒有華人,可能他們(西班牙殖民者)也不會待上333年了。因為每一次屠殺、每一次趕走華人,整個殖民(統治)都停頓了。因為沒有人燒飯,沒有人給他們洗衣服,所以就又開始叫華人回來。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華人被叫做“Xionglai”。用西班牙語念,跟閩南語“常來”同音。他們傳授農耕、陶藝、紡織技術,分享肥皂和巧克力的製作方法,很多菲律賓語都帶有閩南語發音。


我們這邊菲律賓的菜都是用福建話的,菲律賓人以為那些是菲律賓話,其實不是菲語,白菜我們叫“pekcai”,“Toge”是豆芽,“Upo”是蘆瓜。就是這樣。很多這些菜,因為是華人來的時候,就教他們怎麼耕種,教他們怎麼種菜,所以很多這些知識是華人引進來的。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拉近與主流社會的距離,菲律賓華人主動成立了義務消防隊,並捐錢建學校,和免費出診,這些義舉簡稱“三寶”。以此,逐漸提升華人在菲律賓的社會地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菲華義務消防隊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並且受到菲律賓政府的重視和信任。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菲律賓的志願消防組織是當地華人投入40年的人力和財力的成果。菲華火訊總會的顧問林厚緣,為救災工作投入了不少心血。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林先生,你們這支華人的志願消防隊,是在哪一年正式成立的?


林先生:我們正式成立是差不多1970年代,12年前,我們就做了這個TXTFIRE。因為TXTFIRE就是用的SMS,所以我們叫TXTFIRE。


記者:你們現在有多少消防車,然後有多少志願者呢?

林先生:我們現在全菲律賓島有差不多140多個分隊,有七、八百臺的消防車,會員有七、八千位。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當初是怎麼會成立這個華人的志願消防隊?


林先生:因為初期我們的華人區發生很多的火災嘛,政府的消防配備不夠,所以我們要幫他們,就成立了這個志願消防隊。我們初期就是很簡單的,我們就是用簡單的水桶,現在這麼多年了,我們都買了很多的設備先進的消防車了。


記者:你們的志願者全部都是華人嗎?


林先生:大部分是華人,現在也有本地人了。可以說是愛心所使然。我們這邊有緊急報警系統,現在有70多臺,安裝在我們所有的政府機構,醫院和學校。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這個怎麼運作?


林先生:很簡單吶,他們只要按這個(警鈴)就好,自動轉到這邊來了,我們就知道哪裡有火警。收到這個(火警訊息),就用無線通訊器傳給我們所有的志願消防隊員。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今天,志願消防隊收到通知,貧民窟發生一起火患。消防車火速趕到現場。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記者:我看到大概有二三十輛救火車,這臺也是其中一個。這裡的居民說,他們必須要給政府面子,先讓政府的紅色救火車先作業,志願的救火車之後才能再參與。

義務消防隊儼然已經是民間救火英雄,據說有8位弟兄在火場犧牲了。他們的英勇行為感動著當地人也加入到志願消防隊裡來。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敬請關注

鳳凰大視野之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