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湘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雄

湘電集團前身是第一機械工業部湘潭電機廠——“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有“中國機電產品搖籃”的美譽。在歷盡無數歲月風霜考驗中,湘電秉持著“工業救國”“興業報國”的理念,堅持著強基固本、開拓創新的發展路線,不僅繼續領軍中國機電裝備製造業,還成為全球風電裝備和碟式斯特林光熱發電技術的領導者。在集團領導者周建雄看來,更加美好的時刻正在到來。

研發之王 苦蹲求存

如果說真正的市場化、商業化才算是“下海”的話,具有75年曆史的湘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電)真正奔騰入海的時間其實還很短暫。

1936年始建於湖南湘潭、前身為“中央電工器材廠”的湘電,享有“中國電工產品搖籃”的美譽。從建廠開始,它就是原國民政府規劃的最大裝備製造企業,從其首期規劃用地9300畝的宏偉,就可以看出其產業雄心。而且,周邊還配套了很多產業企業,有飛機場、發電廠等。

新中國成立之後,湘電被列入“一五”期間的156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之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湘電發展成為我國電工行業的骨幹企業、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研製基地。到20世紀80年代,公司已躋身於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行列,90年代被列入520戶國家重點企業。1999年底,公司集中主業部分優良資產,聯合北京地鐵總公司等6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了“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2年7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湘電股份:600416),成為湖南省首家在核準制下通過的上市公司。2007年8月,經國家工商總局核准,集團公司名稱變更為湘電集團有限公司。

系列“重點”身份的背後,是湘電從嚴格意義上還算不上一家真正市場化的現代化企業的現實。這也與國家對公司的定位有關,新中國成立後,湘電一直被確立為國家重大裝備技術創新和集成的研製基地,期間,公司先後研製開發新產品1100多項,其中100多種重大新產品開創了中國第一,比如,第一套船用電力推進設備;第一套地鐵車輛電機電器成套設備;第一臺300噸電動輪自卸車;第一輛城市輕軌車等。而這些耀眼的“第一”中至今還有很多是國內唯一。單從研發創新能力、成果和貢獻上講,在整個中國裝備製造業,湘電都是當之無愧的研發之王。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國民政府時期中央電工器材廠總廠辦公樓,現位於湘電集團西大門側

湘電研發了這麼多新產品,填補了這麼多國內空白,卻並不是市場的贏家。它雄厚的研發創新能力和因此而帶來的眾多領先產品,並沒有轉換成先進生產力為公司贏得應有的市場和利潤。甚至,長期以來,湘電更像是一個研發中心,一個實用性研究所,用董事長周建雄的話說,是中國最大的實用性研究所,但卻不是一家最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湘電沒有產品做不出來,但也沒有產品做成規模。”計劃經濟時期一個尤其明顯“不市場”的事實是,它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開發出一件產品後,往往是隻做了樣品,就把技術連同產品無償轉讓給了其他廠家,讓這些廠家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甚至,湘電還不光是無私地轉讓新技術、新產品,還向各地輸送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新中國成立以來,湘電先後向全國40餘所新建工廠、科研院所輸送了4600餘名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

企業沒有產品成規模,品牌就沒有辦法建立,在市場上競爭力就不夠。因此,告別計劃經濟之後,機制不活、機構臃腫、社會責任沉重等突出問題,使得曾經頂牛的湘電也陷入到經濟效益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當時的湘電可以說是沒有站起來,但也沒有倒下去,而是一直蹲著,苦蹲著。不但日子過得苦,大家心裡也苦,這麼好的基礎,卻沒有“站著掙錢”,而是蹲著求存,對湘電這麼優秀的人才隊伍來說,的確是苦悶的事情,但這個局面,也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時段形成,而是長時間的歷史問題的累積,所以要真正走出困境,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湘電集團辦公樓

瘦身歸核 4+2戰略

湘電的未來怎麼辦?外侄打燈籠,照舊,是一種選擇。但這不是市場的期望,也不是湘電一萬多人的期望。

“湘電必須加快發展,經濟發達,自我提拔,企業發展,什麼都有了。”2003年湘電的管理團隊調整後,以董事長、黨委書記周建雄為首的領導班子在多個場合都這樣給湘電人傾注信心。怎麼樣讓湘電站起來,成為新管理團隊首先需要破解的大課題。當過去的道路已經被證明不能繼續之後,重新對企業進行戰略定位和選擇是一個企業最高管理者最費時間,最要動腦筋,又最要傷腦筋的事情。為此,湘電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艱苦的抉擇。

湘電有非常厚實的技術沉澱,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國家重大裝備集成、創新的能力非常強。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湘電產品已經形成20大類、188個系列、3030個品種。這種結構佈局帶有計劃經濟時代不計成本、不問效益的深刻烙印。在市場經濟趨於成熟的新時期,湘電要發展,就必須主動適應市場,對整個產品結構進行“瘦身”,再進行“歸核”。

2003年到2005年,湘電新的管理團隊經歷一次次宏觀、微觀調研、分析論證後,制定了6大本、841頁、近40萬字的湘電“十一五”規劃。其核心就是:集中發揮電氣牽引技術、船用電力推進技術和電動車輛製造技術三大核心技術優勢,著力推行“4+2”發展戰略。所謂“4+2”,包括電動大巴產業化項目、城市輕軌車產業化項目、大型泵產業化項目、兆瓦級風電產業化項目,以及現有產品持續不斷改進和多種渠道資金保障兩大方針政策。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湘電風能總裝廠房

湘電7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機電製造技術的革新,矢志實現先輩們“工業強國”的理想。實施“4+2”戰略管理,是一個振興湘電的科學計劃,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管理創新。“4+2”戰略的實施逐漸形成了湘電文化理念下的同心多元化戰略文化。其實企業的經營領域是單一好還是多元好,並無一定之規,應一切從實際出發。GE、西門子等,都是多元化成功的典範。湘電實施的同心多元化是介於多元化與專業化之間的一種戰略,可以使企業在多元發展中始終不偏離自己的核心能力,由電機制造延伸至風電裝備、核電裝備和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等,從而走得又好、又快、又穩。

“做大”必須先“做強”,“大舍”才能有“大得”。經過瘦身、歸核,湘電秉承“以公司發展為第一要務,以職工幸福為第一責任”的工作理念,從紛繁的產品中走出來了,找到了一條輕裝上陣、快速前進的路。除了三大類核心產業6大產品系列不斷做強做大,湘電也在不斷加強企業品牌形象的推廣,努力使企業整體大步走向市場,讓整個湘電動起來,奔騰入海。

事實證明,這幾步棋走得完全正確。2003年之前,湘電的銷售收入長期在2億、3億徘徊。但2003年當年,湘電的銷售收入就達到6.92億元。此後每年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0年,湘電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多億元,較“十五”末增長4.8倍;完成銷售收入107億元,較“十五”末增長4.9倍;實現利潤3.71億元,較“十五”末增長4.6倍;公司資產總額也由32.5億元增長到155.9億元。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大型水泵

發力新興 智做領軍

既要贏在現在,更要贏在長遠未來。

2010年,當湘電的“十二五”規劃提上日程,我們看到,湘電的高管層已經把發展戰略變為了“6+3”:鞏固提升六大傳統產業(船用電力控制+推進系統、大中型高效節能電機、大型礦山運輸成套裝備、大型工業泵和核泵、風電成套裝備、城軌交通電機電控),培育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太陽能熱發電成套裝備、城市輕軌整車、新能源汽車)。

對此,湘電人的解釋是,從“4+2”到“6+3”,是因為企業也和人一樣,身體“強壯”了,就可以擔負更多的重量。另外,企業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循環經濟的理念,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能源再利用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風電正是湘電在“十一五”期間發力於新興產業,長遠佈局,而且已經結出碩果,並讓公司經濟受益的一個成功範例。

1995年,由當時的國家計委牽頭,湘電和美國公司聯合做出了500瓦,1000瓦、3000瓦、5000瓦,10千瓦的小風電系列,為一些邊遠山區和海島提供服務。但當時,整個風電產業前景不明,因此並沒有納入到主要發展的範圍。雖然此後也幫其他企業提供風力發電機,從300千瓦一直到1.2兆瓦,在全國運行,而效果良好。

京都協議後,各國開始關注新能源,湘電又重新審視並最終成為國家發改委第一批核準的三家兆瓦級風機生產企業之一,與華銳、金風一起成為風電國家隊。

進入風電產業,是湘電人充分的論證後從長遠發展出發做出的戰略選擇。“怎麼發展?我們用18個月搞市場調研,作了深刻思考和論證。”周建雄說。最後,湘電確立了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作為發展方向。這是難度較大的方向,但恰恰是湘電的優勢。近年來,湘電成功研發了中國最先進的2MW、2.5MW、3MW、3.6MW直驅型風力發電機組以及5kW、10kW、20kW、30kW、50kW、100kW、200kW的小型直驅型風力發電機組。2008年,首批13臺直驅式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在大唐集團福建漳州六鰲風電場全部併網發電進入穩定運行狀態。2010年10月21日,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單臺功率最大的5MW永磁直驅海上風力發電機在湘電成功下線,更讓湘電代表中國企業站上了大型風電裝備製造的世界前列。根據規劃,公司近期將在福建與荷蘭新裝2臺5MW永磁直驅海上風機,2011年5MW風機裝機將達到15臺,2012年有望超過100臺。伴隨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跨越發展,如今湘電已在風電領域培育起具有世界性的核心競爭力。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2010年10月21日,國內首臺5兆瓦海上永磁直升風力發電機組在湘電成功下線

為了很好的發展新能源業務,湘電還將風電裝備開發方面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研製能力等優勢延伸到太陽能以及核泵業務等資源開發領域,斥資20億元打造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公司,並制定了一個很大的計劃:新能源的集成裝備。湘電人正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等綜合在一起的新能源集成就是他們考慮的方向之一。

太陽能是湘電正在大力謀劃,而且有可能一鳴驚人的另外一大新能源業務。早在1984年,湘電就涉足太陽能業務,派了100多人到美國,用1年多的時間,與一家美國企業合作開發太陽能,研製出了4臺碟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得到了高度評價。當時由於沒有產業環境,產品出來後,並沒有被推廣應用。現在,湘電以此為基礎,加大了科研投入,以“超越光伏,挑戰火電”的雄心,在太陽能領域實現異軍突起。

湘電非常看好輕軌的發展前景,因為城市發展公共交通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湘電1988年進入到輕軌業務領域,1991年打造出我國第一臺城市輕軌車,2000年推出第二代,2005推出第三代產品,由此成為我國輕軌車研發製造的第一梯隊。建國60週年時,國內發行了一套反映我國城市輕軌車的郵票,其中一套郵票就是湘電研發生產的第三代輕軌車的照片。“郵票上都亮相了,我們為什麼不做?”湘電人非常自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研究更新的技術和產品,讓第四代新型100%低地板城市輕軌整車上線。”

湘電在“十二五”要發力的第三大新增業務是電動汽車。這也是湘電很有技術儲備的一個產業。按湘電人自己的說法,湘電是國內對電動車最有感受的,最知道里面奧秘和技術難點的企業。因為,1974年,湘電做大型電動輪自卸車就是靠電機驅動,80年代初又和天津大巴合作過電動汽車的研究,進而在電傳動技術掌握了“絕對領先”的核心技術,為此,他們選擇電動車的電機和電控成套系統作為核心,再配上蓄電池建立了在電動車的業務版塊。

湘電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步伐在這幾年躍上新臺階。2003年與日本東洋電氣公司合資組建湘電東洋電氣有限公司。2006年與日資合作組建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同年,與大唐公司、臺灣東元公司合資組建湘電大唐風能(福建)有限公司,主要致力於海上風場建設。2007年與世界最大的泵業集團美國FLOWSERVE合資建立湖南湘電長泵福斯泵業有限公司,加快核電用泵技術進程,進軍世界核電和大型泵業市場。與GE、康明斯、ABB等世界知名公司的合作,極大地促進了湘電電傳動車輛的設計製造能力。2008年與全球第三大軸承製造企業美國鐵姆肯公司組建鐵姆肯湘電(湖南)軸承有限公司,從而加快了從主軸承到葉片等風電大型零部件製造的本土化和國產化……最近幾年,頻頻與世界級企業攜手,因合作而共贏共享成為湘電的一個亮點。

裝備製造“智”做領軍

湘電近海風力發電機組

“引進來”的同時,湘電也加快步伐“走出去”。在湘電的規劃裡,湘電正在加快步伐“走出去”,到歐洲、北美洲設立製造基地或者技術輸出,跨國本土化發展。“到他們國家發展本土企業打他的本土市場。”2009年全資收購荷蘭Darwind風能設計公司,成為國內首家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5MW海上永磁直驅風機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企業。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美國特拉華州政府代表團到湘電考察、商討合作開發美國新能源市場。

創新在前行,智造無止境。以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為突出標誌,以新能源成套裝備、電氣成套裝備、車輛成套裝備為支柱產業,力爭在2012年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實現600億元,成為在電工裝備製造領域中佔據領先地位的大型企業集團。伴隨著“十二五”發展藍圖的開啟,湘電正以“領軍中國電工裝備製造業”為目標,推動企業價值理念及企業影響力深入全球,向“行業翹楚,世界新銳”的願景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