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的“留美幼童”:留學美國後回國,是中國現代化“火種”

曾經,中國在閉門鎖國中前行,直到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在容閎倡議,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風雲飄蕩中的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

,開啟了前往國外學習西方科技、謀求富強的開始,而這批學生出國留學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歷史上稱為留美幼童。

然而,在選撥幼童之初,因為在舊中國普遍認為讀“四書五經”、考科舉當官,才是改變命運和光宗耀祖的正途,而出國留洋有辱門楣之舉,會被所有人恥笑,以至於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名額。當初的出國留學,與現在的公派留學不同,留學名額沒有那麼火熱,相互退讓,最終只能招收沒有身份地位的窮人家的孩子,略有錢財的家庭都不願自己的孩子出國留洋。

140年前的“留美幼童”:留學美國後回國,是中國現代化“火種”

因此,留學幼童幾乎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懷著寂寞、淒涼、悲哀,甚至感覺到無力,但又帶著興奮、好奇、激動的複雜心情來到了異國他鄉。

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進入耶魯大學22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8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3名,進入哈佛大學1名,這些院校都是美國重點名校。當初,這些幼童要是學成回國,將會為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計劃,卻中途夭折,清政府急忙召回。

140年前的“留美幼童”:留學美國後回國,是中國現代化“火種”

當時,在耶魯大學讀書的22位留學幼童中,也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中譚耀勳和容揆抗拒清政府的召回,繼續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而李恩富和陸永泉雖然被召回,之後又重新回到美國,最終完成了耶魯大學的學業。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除先期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幼童之外,執意不歸和病故的幼童足足26名,而其餘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迴到了舊中國。可見,許多幼童並未能完成學業,實在是可惜。

不過,儘管如此,留美歸國的這一批留美幼童,卻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火種”,他們回國之後,用所學改變著舊中國,他們分散在了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不僅為舊中國帶來了西方科技和文明,也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帶回來了希望,是中國民智開化的開始。

140年前的“留美幼童”:留學美國後回國,是中國現代化“火種”

當然,留美幼童並不容易,他們中有多人在戰爭中陣亡,其中包括在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他們中有人成為中國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這些幼童之中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也有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院校長唐國安,還有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等。

在留美幼童事件過去100多年以後,雖然那一段歷史極為短暫,但是卻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他們其中有些客死異鄉,有人默默支持著中國的變革,還有人回國改變著舊中國,無論是哪一種,這些留美幼童,都值得我們銘記,他們影響了舊中國的走向,是中國人走出去看世界的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