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非洲貽貝氾濫,當地人餓死不吃,在中國卻是美食,是真的嗎?

胖福的小木屋


非洲地域遼闊,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草原上奔跑的獅群、鬣狗、斑馬、長頸鹿等等,同時提到非洲就會想到貧窮飢餓炎熱,但其實這是大多數人的一個誤解,非洲有富裕的國家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捱餓。非洲大陸三面環海,在沿海地區非常盛產海鮮。但是非洲人對於海鮮並不是特別的喜歡,大多數海鮮都是賣給來當地旅遊的外國人。


去過非洲旅遊或者工作的小夥伴都知道,在它們的小市場上各種海鮮類非常豐富,並且價格不是特別的昂貴。非洲人不熱衷於海產品,尤其是貽貝,即使捱餓非洲人也很少去吃,但是在我國貽貝卻是一種佳餚了。

中國人對於美食都非常的熱愛,曾經在中國氾濫的外來入侵物種-小龍蝦,看一看現在它還氾濫嗎?都已經開始被人工養殖了,炎炎夏日大排檔小龍蝦冰鎮啤酒真是一種享受,當然對於身體也是一大負擔。還有在美國氾濫的亞洲鯉魚,澳洲氾濫的野兔,在吃貨的眼睛裡都是一道道美食,在成都的兔子沒有一隻能活著離開。小編就曾經奔著這個而去,但奈何一點辣都受不了。


在非洲也有這樣一種“美食”開始在海邊氾濫,它就是貽貝,又被稱為海虹、青口或者淡菜,在我國沿海盛產。一般貽貝科下貝類都統稱為貽貝了,這一點我們不用去細分,只要知道這是一種肥美的海味就可以了。並且營養還很豐富,主要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以及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等。貽貝還是高蛋白食物,每百克鮮貝蛋白質含量超過10克。

對於這種我們眼中的美食,非洲人卻不喜歡吃。非洲人認為在每個黑色的貽貝殼內都存在一個靈魂,因此自然的避而遠之,更談不上去吃貽貝了。除此之外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好的廚師,尤其是一些難以加工的食材,非洲大陸上對於食物的吃飯都相對簡單一下,沒有高超的廚藝有些食物自然就不會吃,因為做不好是真的很難吃。當然海鮮類並不需要很好的加工烹飪技巧,煮熟就可以直接吃掉。


實際上也沒有很特殊的原因,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即使在我國境內南北各省之間飲食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喜歡吃的一些食物,非洲人並不一定喜歡吃。因此說我們吃貽貝,非洲人不吃貽貝,是很正常的事情。



科學黑洞


貽貝又稱海虹,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海鮮,由於產量高,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在我國貽貝是家喻戶曉的一種美食,如論是清蒸、直接煮還是蒜蓉都是不錯的選擇。那麼,貽貝作為我們國人口中的美食,非洲人卻餓死不吃,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提起非洲,許多小夥伴想到的一定是沙漠和貧窮。確實,沙漠地區佔據了非洲總面積的30%左右,而且在如今的非洲,許多地方依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尤其是一些枯瘦如柴的小孩,讓人看著心疼。

有人說,非洲之所以窮最大的原因是懶。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是剖析根本不在懶上,而在教育上,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而非洲對於教育可以說一塌糊塗,這導致了“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部分人思想落後,甘於貧窮,這也就是非洲貧富差距極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長期的殖民生活讓許多人喪失了進取的心,就好像我國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荼毒人一樣,這需要文化、教育才能衝破枷鎖。

好了,有點扯遠了哈。既然非洲貧困的地區還有很多,而且有許多人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那麼,它們為什麼不吃貽貝呢?

非洲不吃貽貝的原因?

非洲人不吃貽貝是真實的,至於原因一共有以下兩點。

01 飲食習慣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國的回族就不吃豬肉、有些少數民族還會把蝌蚪當成一種美食等等,而貽貝對於非洲人就像豬肉對於回民。造成這個習慣有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封建迷信,古代的非洲人就認為黑貝類的生物都是海洋中孕育著惡靈的生物,所以他們也不敢吃。

02 烹飪

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像我們中國一樣有著博大精深的烹飪文化,一種食材N種做法總能滿足人的味蕾,而非洲相對落後,除了煮以外並沒有其他高深的烹飪技巧。再加上貽貝由於吸附在岩石上,體內有很多的沙土,需要清洗好幾遍,但是在非洲,最貴的不是石油,而是水。吃如此廢水的一種食物,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其實,非洲人並不是完全不是貽貝,只是吃的相對較少而已,而且大部分的非洲人生活在內陸地區,海鮮並不是他們的常規食物,再加上貽貝的繁殖能力很強,所以它們就在非洲的海岸線上氾濫了。

總結

貽貝(海虹)是我們眼中的美食,但是由於非洲人的飲食習慣以及烹飪技巧等因素決定了他們很少會吃貽貝。而且顯然下海去捕撈貽貝,遠沒有在陸地上捕獵動物來的更輕巧方便。

其實,反過來想想,澳洲龍蝦、野兔能氾濫,非洲的貽貝能氾濫,為什麼在中國就很少有氾濫的動物呢?


獵奇動物社


海虹的學名就叫貽貝,曬乾以後的乾製品因為不需要加鹽,所以在南方也被叫做“淡菜”。

海虹可以說是所有海產品裡最便宜的,我們這裡現在屬於海虹最肥美的季節,也不過2多錢一斤。雖然海虹的味道還可以,但是很多人也不是太喜歡吃它。因為:

  1. 海虹的生長環境:海虹全是生長在礁石上,或者養殖海帶的海帶筏子上。它基本靠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所以海虹給海邊人感覺是不太乾淨的。

  2. 海虹的清理費事:海虹身上有一塊絲足,食用時必須要去除,而且海虹都是一串串連著生長的,上面碎殼和爛泥也不少,需要好好清洗。

  3. 海虹可以用來製作的菜品不多:海虹基本都是煮著食用,也有取肉拌或炒的,但是除了煮著吃以外,其它的食用方法很少被用到。

  4. 海虹是最容易腐壞的海產品:海邊人有句俗語“吃隔潮海虹,只管嘴過癮,不管腚遭罪!”海虹是最容易腐壞的海產品,吃不好可以讓人拉的懷疑人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吃海虹,都是一口大蒜一口海虹,然後搭配高度白酒來食用。以減少吃海虹中毒的風險。

海虹正因為這些缺點,即使在中國的海邊主產區,它也特別便宜,也沒有多少人喜歡吃它。那麼非洲的貽貝,為什麼當地人餓死也不吃。我覺得可能跟這幾方面有關:

  1. 非洲的氣候:非洲屬於熱帶氣候,一般貽貝在夏季食用,是最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非洲可以說是常年都是夏季,加上近海的環保治理比較落後,海水汙染嚴重。那麼大家想一想靠過濾海水中食物生存的貽貝,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能不能吃?
  2. 當地人的烹調方法:貽貝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烹調方法,只要不加水直接入鍋煮至開口即可。不過食用時需要搭配大蒜或白酒來殺菌,非洲人可能對食用生的大蒜有顧忌,或者大蒜在他們那裡就是奢侈品。
  3. 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比如一些內臟和魚頭部位,國外很多地方都不食用。貽貝是不是因為長相有些邪惡,非洲人不願意食用。
  4. 貽貝也是不好保存的海產品:貽貝除了煮熟晾乾的加工方法以外,好像還沒有其它的方式。而且貽貝必須是鮮活的加工食用,即使隔夜的、被露水打過的貽貝都不能食用。非洲炎熱的氣溫,貽貝如何加工、保存?可能離水不到兩個小時,貽貝就變質了!
因為貽貝這些特點,非洲人餓死也不吃,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貽貝在海邊屬於非常常見的海產品,產量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近海的汙染比較重的地方。中國海邊人吃貽貝,也挑海帶筏子或者汙染不嚴重的海島上的食用,近海的也沒有人會去食用。貽貝在中國也算不上美食,否則價錢也不會是海產品裡最便宜的。


73神牛


我在非洲去過33個國家,其中居住超過一個月的13個,超過一年的4個。

非洲很多飲食習慣和中國不同。比如在阿爾及利亞這樣的國家,牛肉、雞肉、羊肉非常昂貴,蘋果之類熱帶水果也很貴,但被稱作“蛋雞”的比較瘦的雞就很便宜,另外驢肉也便宜得嚇人,此外,雞爪不要錢,可以隨便去要。

而在赤道附近的貝寧等國,螃蟹、魷魚、大龍蝦之類價格低廉,菠蘿、芒果、木瓜等也便宜得嚇人,但肉、雞和雞蛋就很貴,蘋果之類的溫帶水果也非常貴。

撒哈拉腹地的馬裡和尼日爾,羊肉價錢很便宜,牛奶也不貴,但海水魚很貴,海鮮的價格自然也很高。

大體上非洲食品價格的規律,是當地人不愛吃但又有很大產量的東西就便宜,比如阿爾及利亞的驢肉,當地是作為寵物飼料供應的,人並不吃,你去買就便宜,雞爪他們不吃,但又會大量產出,自然樂得送人情。貝寧的海鮮,當地人就愛一味海魚,其它的都不會做,覺得不好吃,但他們打漁是“趕小海”,撈上來的什麼都有,多少賣點錢自然不會很貴。

這幾張照片是我在非洲時所拍,自上而下:貝寧-多哥邊境;阿爾及利亞;馬裡


當地人愛吃,但自己大量出產的也不會很貴,比如生菜、土豆、洋蔥、番茄之類大路貨蔬菜就是這樣。不過如果當地不出產,需要進口,那就貴了,在中國很貴的芒果木瓜當地賤賣,中國並不貴的蘋果當地價格高昂,奧妙就在於此。

有些蔬菜只有中國人吃,當地既沒有人吃,也沒有人種,價格就會非常高,比如水芹菜、韭菜、菜瓜等。但偶爾也會有例外——比如在馬裡,我曾發現絲瓜和蘿蔔價格不貴,因為前者大量種植,用於做擦背用的絲瓜絡,他們並不知道嫩絲瓜可以吃,後者在當地是一味草藥,因此在農貿市場的藥材攤有售,價格也不貴。

貽貝恰恰是非洲人普遍知道怎麼吃的一種海鮮,這是因為此前的殖民者法國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酷愛吃生貽貝,英國人沒那麼熱衷但也是吃的——2003年23名中國福清偷渡客就是在英國莫克姆灣挖貽貝賣錢被漲潮淹死的……所以您的“聽說”,顯然是不可靠的。


李厚何


有句話是這樣描述非洲人的,渴死不挖掘,餓死不種田,大致是說非洲人懶。另外,但凡是提到非洲,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又熱、又髒、又亂!

是的,非洲確實有這些地方,但是要說炎熱,有的地方還沒有中國熱。對於非洲的另外一個印象就是貧窮,從整體上來言,非洲確實很窮。

但是話說回來,非洲部分地區也有物產豐富的地區,盛產各種各樣的美食。然而,倘若是單純的盛產也就罷了,關鍵已經成了超負荷,也就是氾濫成災,其中就包括了題目當中的非洲貽貝。

說到非洲貽貝,大家可能不理解,但是他有另外一個名字——青口、海虹。這種東西營養價值很高,而中國作為一個吃貨大國,青口自然也是深受老百姓的喜歡。

通常情況下,中國人喜歡用清蒸或者是燒烤的方式烹調這種海鮮。當然,這只是烹調當中的兩種方式,根據個人口味不同,還可以選擇其他方式。

但是這種東西到了非洲,卻成了一種入侵生物。由於在非洲缺少天敵,再加上當地人並不喜歡吃,這就造成貽貝氾濫成災,儼然成為了一種入侵生物。

那麼問題來了,非洲人為什麼不喜歡吃這種海鮮?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非洲人來說,並不是特別喜歡吃各種海鮮。而貽貝作為海鮮的一種,自然沒有被端上非洲人的桌面。

其實不僅非洲的貽貝不受喜歡,其他國家的一些入侵物種,在當地也不受歡迎,但是如果在中國,卻成為了很多人的心頭好。

這其中就包括了美國的大閘蟹,它在美國的地位也是屬於氾濫成災的程度。另外還有德國的小龍蝦,以及丹麥的生蠔。對此,曾有網友調侃道,乾脆給中國人開個特殊簽證,一年時間把這些東西吃成瀕危。

當然了,這只是開的一個玩笑。我記得前段時間還有一個話題,澳大利亞的野兔已經氾濫到了100億隻,請問:需要多久,才能被中國人吃成瀕危。

在這個問題下,各路網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總的來看,以中國人的消耗速度,光是吃的話,永遠也吃不完。究其根本,是因為吃的速度幹不過野兔繁殖的速度。

因此總結下來,非洲人不吃貽貝,主要還是因為這種東西不符合非洲人的飲食習慣。至於說餓死不吃有點誇張了,因為貽貝出現的地方都是相對富饒的地區,很少出現餓死的情況。


史之策


非洲人吃海鮮一般只吃魚、蝦,而像貝類、螃蟹都不吃,不過他們也有打撈,打撈上來賣給當地中國人,不多說,來看視頻,看看非洲蘇丹的魚市,讓你震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f90010875db4b18997\

小舟泛大洋


對於非洲貽貝氾濫,當地人餓死不吃,在中國確是美食的說法我是不認同的,因為貽貝這種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海虹,青口了,而只要是海虹,青口了,那麼就連我們國人也是不怎麼吃的,

因為貽貝這種東西首先是生長在礁石上面的,而只要是生長在礁石上面的,那麼貽貝上面就有許多碎殼和髒東西了,而只要這些碎殼和髒東西一多了,那麼給人看起來就是不衛生的,而只要看起來不衛生了,

那麼喜歡吃得人自然就少了,何況這些碎殼和髒東西處理起來也是需要不少水資源的,而水資源又是非洲地區較為緊缺的資源了,所以只要是耗費水資源的東西,在非洲地區吃得人就不多了,

何況非洲人的飲食習慣也是和我們不同的,根據我自己的瞭解來看,大部分非洲人多是喜歡吃魚類,蝦類食品的,至於貝殼類食品那是很少食用的,這是因為貝殼類食品一是比較耗費水資源



二是在烹飪的時候沒有比較好的烹飪辦法,所以這些貝殼類食物也就做得不那麼好吃了,而一但貝殼類食物做的不怎麼好吃了,那麼非洲人自然就不怎麼喜歡吃了,何況貽貝這種東西也不是什麼人多能吃的

因為有些人食用貽貝的話,就有可能會發生體質過敏的現象了,而只要發生體質過敏現象了,那麼過於非洲人來說就是不小的麻煩了,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大部分非洲人也是不吃貽貝的


七哥美食記


答: 非洲貽貝在南非羅博格海灘氾濫成災。這種海鮮,在中國一般叫做淡菜或者是青口,雖然兩種貝類有些許的不同,但是感覺吃起來都差不多。作為南方人淡菜做湯都是家常便飯,想不到這樣的美食在非洲居然沒人敢吃。

據分析,每百克鮮貝肉含蛋白質10.8克,糖2.4克,脂肪1.4克,乾製貽貝肉蛋白質含量高達59.3%。另外這種貝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它所含的人體需要的纈氨酸、亮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於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這麼好的東西竟然不吃真的是暴殄天物,中國人民如果去了南非,那還不得樂死啊。

為啥非洲人不吃?

個人覺得大概有那麼幾種

第一是非洲人民的老祖先根本不知道這玩意可以吃,也沒有人嘗試著去吃,畢竟非洲大路上能吃的東西太多了,誰還會去海邊撿這黑不溜秋的東西吃。

第二海虹在當地人的眼裡是非常恐怖的,被稱為“魔鬼的食物”、“來自地獄的產物”,這些稱呼都是因為海虹那醜陋的外表,黑乎乎的,讓人覺得裡面隱藏著什麼東西。估計只有餓的快死的時候才會有人想到去吃。

第三就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東西怎麼弄起來吃,大家也不敢吃。那麼能不能出口到中國來呢?

這似乎是一條發財之路。很多中國人民已經趕往南非了,一部分人是為了吃,另外一部分為了掙錢。


南閣水哥


貽貝是一種海生雙殼類軟體動物,在世界沿海地區分佈廣泛,在我國又稱之為海虹、青口,是海邊大排檔、海鮮燒烤中非常美味的一道”名菜”,深受廣大吃貨們喜愛。


貽貝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人體必需的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蛋白質中含有纈氨酸、亮氨酸、穀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


現在我國近海海域的野生貽貝數量已經明顯下降,沿海地區很多都是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養殖。但是在非洲,當地人卻不喜歡吃貽貝,主要原因我想可能有些幾個方面:



一是非洲人的飲食結構自古就沒有海鮮,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認為海產品樣子奇特醜陋,是不詳的象徵。二是非洲人基本不會烹調海鮮的技術,也沒有適合海鮮烹飪的調料,他們喜歡用的咖喱、辣椒等混合烹飪,味道肯定不理想。三是非洲當地人口密度遠遠趕不上我國沿海,貽貝的繁殖速度太快,當地居民更加不能消化這麼多的貽貝。基於以上原因,包括貽貝在內的很多海鮮,在非洲是不怎麼受歡迎的。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很負責地告訴你!根本沒有,人家照樣吃,照樣賣買。我在西非各沿海國家久駐做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