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瀕危貓科動物?把貓科動物從野外“抓”到動物園沒好處?

用戶5547795027


現存的大型貓科動物在野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老虎是瀕危,獅、豹和雪豹是易危,美洲虎是近危。對瀕危動物的保護有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兩種方式,這是兩種不同的保護理念。

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

就地保護主張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動物的棲息環境,並嚴厲打擊盜獵和商業貿易,促進動物在原產地恢復種群。

易地保護主張把野生動物從野外抓到動物園中進行飼養繁育,待時機成熟進行野化訓練,最終放歸到野外適宜的環境中。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應該以就地保護為主,只有在野外數量極少(少到找配偶都很困難的程度)或棲息地已經不復存在,無法進行就地保護的時候,才適用易地保護。

貓科動物易地保護的利弊

大型貓科動物易地保護的嘗試,我國已經在進行中了。哈爾濱東北虎林園、桂林熊虎山莊和南非老虎谷,都聲稱要對圈養虎進行野化訓練,最終實現放虎歸山。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有利有弊。

好處是能保存野生虎的遺傳多樣性。我國的華南虎已經野外滅絕了,東北虎一度下降到不到十隻,俄羅斯的東北虎種群也是由1940年的三四十隻個體恢復而來的,這些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都很低。而圈養虎有的是幾十年前甚至近百年前野捕個體的後代,如果把它們野化放歸山林,將極大地充實野生種群的基因庫。

弊端是圈養虎很難野化。貓科動物是技藝型獵手,不同於完全靠本能吃飯的動物,貓類捕獵是需要技巧的。而捕獵技巧源自母親的言傳身教,以及亞成年階段的多加磨礪。

年輕虎一兩歲就能長得和母親差不多大了,但著名動物學家夏勒卻觀察到三隻亞成年小虎始終無法殺死一頭被拴住的家牛。這些小傢伙集中抓撓牛的背部、臀部和腿,卻不會放倒牛進行鎖喉。直到它們的母親出現,輕鬆就將牛殺死。可以想見,這些年輕虎需要跟著母親進行很多次的模仿和練習,才能學會咬殺。

圈養虎從小沒有跟著母親學過狩獵,成年了要靠人工訓練掌握獵殺技巧是很難的。我國的一些機構也已經做過不少野化訓練,但都是乾打雷不下雨,至今未有成功放歸野外的例子,有關人士懷疑這些都是噱頭居多。

正確的保護理念

要想保護好珍稀瀕危的貓科動物,必須堅持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最關鍵的是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並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將不同保護區連起來,讓不同保護區的野生大貓能自由交流,避免發生遺傳漂變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

不同保護區基礎不同、條件不同,保護效果也大相徑庭,以孟加拉虎為例,有的保護區老虎數量很多,有的保護區則幾乎絕跡。一山不容二虎,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的一些年輕和年老的雄虎因受到同類排擠,被迫到保護區邊緣遊蕩,很容易出現傷害人畜的惡性事件。在印度,堪哈國家公園已經虎滿為患,潘納國家公園的老虎卻因盜獵滅絕了,印度政府適時將班達迦、堪哈和朋奇公園的共8只老虎引入潘納,短短几年時間,潘納的老虎數量就恢復到63只了。從此可見生態廊道和開展好大貓遷移工作是多麼重要。

從這裡我們就看出易地保護的多餘了,如果沒有棲息地,再多的圈養虎也沒有地方放歸。如果有棲息地,直接從現有的那些已經虎滿為患的保護區裡捕捉野生虎進行遷移就可以了,這可比圈養虎野化靠譜多了。而且,如果虎多的保護區與虎少的保護區有生態廊道連接,野生虎自己就會擴散過去,例如,近些年來我國的東北虎有了明顯增多,就是從毗鄰的俄羅斯自由擴散過來的。

我國現在有6000多隻圈養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野生虎在我國幾乎絕跡了。美國更是有上萬只圈養虎,是全球野生虎的兩倍都不止。顯然現在圈養虎根本就不缺,缺的是放歸山林,缺的是野生虎種群。如果現在再去把野外已經很珍貴的大型貓科動物抓到動物園,顯然是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可以這麼說,現在野生大型貓科動物還沒有瀕危到需要進行易地保護的程度,真到了那個時候,就算開展易地保護可能也救不活野生大貓種群了。因此,抓緊時間做好就地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動物博覽


我認為, 這個問題需要分階段來,我認為第一步肯定是要把它們抓到動物園的,因為,它們本來在野外就因為種種原因生存不下去了,不先保住生命,還怎麼談後面的事情呢!

當然,後期也還是需要把它們放回野外的,比較它們需要自由,也不能讓它們失去野性!


皮皮星球


保護野生動物必須滅殺流浪貓狗


江山九百六十萬


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才是正確的方法,抓回動物園飼養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