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普通話唱秦腔,還嫌觀眾不買賬?

很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地方戲的唱腔旋律是方言的誇張和變形”,這個話現在未必完全正確,因為劇種會隨人口遷徙而帶到新的方言區域,在新方言區域被改造。

但就秦腔來說,具體是對西安亂彈來說,涇三高(涇陽三原高陵)是正音,這似乎沒有太大爭議。秦腔之所以以涇三高方言為正音,主要還是因為秦腔正式定型時期,涇三高是經濟文化中心區,所以誕生於此的劇種要適應當地人的發音習慣。

所以,在戲迷選拔節目中,評委經常會說到“字正腔圓”的問題,糾正西府選手的“人、仍”不分、東府選手的“咱、在”不分。區域方言會影響觀眾的欣賞,更重要的是會破壞演唱的轍口即押韻,具體來說就是人辰轍和中東輒、言前轍和懷來轍的區別。

你用普通話唱秦腔,還嫌觀眾不買賬?

不僅是戲迷會出現“音不正”的問題,有些專業演員甚至在成名之後仍然多少帶些家鄉話,會把“出生入死”唱成“吃生日死”,會唱十來句“欺寡仍”,這當然也需要糾正。

然而更可怕的是“普通話秦腔”,即用普通話的發音,配上秦腔原有的旋律。比如“每日裡”在標準唱法裡是“每er裡”,“國家”在標準唱法中是“gui家”,這些字如果用普通話來唱,在唱詞中間還則罷了,在句尾押韻處唱,觀眾也覺得彆扭,演員只怕也不習慣。

這種現象當然也不僅僅是在秦腔中存在,兄弟劇種豫劇裡面也很常見。豫劇閻派名劇《秦雪梅》,“英雄傳略”的“略”要唱成“liuo”,“重如泰嶽”要唱成“yuo”,然而某青年演員唱的時候都是普通話發音,所以和“流離顛簸”、“萬古不磨”不押韻。

你用普通話唱秦腔,還嫌觀眾不買賬?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至少有三個。

一是演員可能習慣了演新編現代戲。現代戲相對來說不太強調方言發音,特別是這幾年新創作的劇目,經常用“普通話漂洗過的方言”來演唱,試圖擴大觀眾群體。尤其是買來的劇本,編劇不瞭解陝西方言,寫出來的唱詞在普通話中押韻,在秦腔中反而不押韻。為了押韻,演員只能按照普通話來唱了。

二是移植來的劇本沒有經過本土化再創作。在不同方言區域中,很多字的讀音是不同的,在某劇種中押韻的詞,在秦腔裡可能就不押韻了。劇本改編者或者圖省事,或者沒本事,當然也可能是覺得移植的是名劇,要“尊重原著”,所以沒有進行符合本劇種方言的改編,自然會造成發音怪異。

三是演員自身的問題。的確曾有演員說過,嫌棄秦腔本身的方言老土、不洋氣,所以刻意在演唱中改變了某些發音,於是“洋氣的嗓音”配合“洋氣的發音”,就給觀眾奇怪的印象,“這位歌唱家的秦歌唱得不錯”。

你用普通話唱秦腔,還嫌觀眾不買賬?

前兩種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還是有外在原因導致“字不正”,後一種情況真的不能接受,演員從心理上就嫌棄自己的劇種,咋能讓觀眾喜歡他們的演出呢?最後難免出現老觀眾不買賬、新觀眾不接受的尷尬。

以兄弟省份為例。不僅是蒲劇要用蒲白(蒲劇唸白,基本上是以永濟即古蒲州方言為正音),晉南眉戶的演員也要學習蒲白;不僅是運城本地的蒲劇團說蒲白,豫西蒲劇、臨汾蒲劇要都是在運城學唸白。這是蒲劇的規矩。

其實秦腔是一樣的道理,不管是陝南陝北、無論是東府西府,要唱好秦腔,總該先學好秦腔的正音,而不能徹底“因地制宜”。即便演員確實難以改變口音,帶一點所在地區的方言,也還是可以容忍的。但徹底的普通話秦腔,觀眾要是評價“不像秦腔”還算給面子,要是評價“很像秦腔”就真的很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