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種地真的很難養家餬口嗎?

nothintao


是,也不是,關鍵在於地怎麼種。

如果是一家一戶種自己的承包地,分散的小規模經營,那就乾脆種點糧食自己吃算了,因為收成根本賣不了幾個錢。

但是,如果是搞規模經營或者特色農業,那還是可以養家的。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進入農業農村部門家庭農場名錄的有60萬家,比2013年增長4倍多,全國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總值1946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約30餘萬,經營狀況總體較好。

所謂的家庭農場,就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簡而言之,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的農戶。

另外,還可以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草莓、葡萄、櫻桃、中藥材等,或者搞觀光采摘,只要把特色和品牌打出來,就能夠發家致富。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據不再列舉了。


文字螞蟻


我說一下我的情況,我家四口人,我跟老婆同歲39,兩個孩子大的13歲,小的6歲。結婚時父母分給我差不多一畝地,大隊分給我老婆八分地,第三年有孩子大隊分給八分地,是別人家減人口的地,人家不給,找大隊,大隊說“給處理”,大隊不作為到現在沒給地,所以只有一畝八分地。就拿種花生來說,好年頭一畝地產花生米500斤,我一畝八分地產900斤,賣3.1一斤,能賣2790元,去掉化肥360.農藥90.農膜100.柴油50.秋收打花生80.去殼40.人工不算。五一左右種,十一左右收。這樣半季五個月收入2000多點,再一季小麥能剩1000多點,這就是我一年種地的收入3000千左右。這年頭3000塊錢能養家餬口嗎?農民沒有養老金,得大病沒錢看,農民苦啊,希望國家能重視農民,真正為農民著想。


一首老歌陸


怎麼說呢?現在如果純靠種地,那一畝三分地,真的很難很難養家餬口。純靠種地也就能夠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然而現在孩子需要上學,家人需要住院看病,我們需要上課需要旅遊。到處都需要錢,如果是靠那一畝三分地真的是吃啥買不起啥穿啥,真的很讓人難受。

隨著軍哥家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智能大多數都進城務工,也同樣取得不錯的發展,每年管吃管住之外,還能掙個5萬塊錢左右,而這5萬塊錢如果在農村的話,簡直想也不敢想,畢竟農村沒有什麼支柱性產業,就是打零工也是幾天。有一次活幹一次活,可能幹幾天就不再幹了

現在種地應地需要施肥,打農藥,除草,翻雲,l種地等等。這些都需要前期的投入,而且到最後可能只是收支平衡,還不算人力物力的情況下。試問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有誰願意繼續回農村繼續種地?

其實想想挺無奈的沒有誰天生願意種地,也沒有誰輕鬆放棄。但不管怎麼說對於農民工來說,外出務工每年還能有個3~5萬元的積蓄,如果在家務農的話,3萬塊錢一分沒有,而且自己也累死累活。

最後只想說,如果單純的靠一畝三分地的收入真的很難養家餬口,因為這社會到處需要錢,沒有錢寸步難行。大家怎麼理解的呢?


童童話三農


第一,單純的靠種地的確是很難賺到錢,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種地投入大、成本高。除了種子還有農藥等等,現在咱們大多數省份的農民平均耕地都不是很多,尤其是人口大省,如山東、河南、四川等,如果承包別人的地還有租金,集中播種或收割時還要請人幫忙等,如果大面積承包土地,再買上旋耕犁、收割機、水泵等,成本越來越高,效益卻不一定很好。除去農資的投入和人工成本,基本都是白玩了。二是市場難預測。辛辛苦苦豐收了,因為市場原因,再因為市場原因,造成滯銷,讓農民死的心都有了。例如,去年山東的蒜薹,江蘇的大蔥。

第二,農業包括農(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既然單純的靠種地不好掙錢,咱們可以考慮其他的一些工作啊。

第三,實在不行,咱們就出去打工了。一是不用物質和金錢的投入。二是沒可以結交新朋友。三是學習和了解新知識和新信息。

綜上所述,活人不能讓尿憋死了,認真對待生活,生活也會好好的對待我們。

歡迎大家留言,繼續討論此問題。






藍駿追影


這個問題,也就是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真的好難解決溫飽!

首先說,農民是種地的,你得有地可種,沒地種什麼!

其次,現今社會都實現現代化機械化了,單純的種地,手工操作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了!自家那點地根本就犯不上購買機械設備!

三,就我們地區而言單指望種地根本解決不了溫飽!算一算帳你就明白了!

四,我們地區在土地承包的發展,好的小組人均分得四畝半地,差的小組人均分得三畝半地!按這些年最好的年頭,畝產糧食1900斤,單價0.90元,一畝地毛收入1710元,按人4.5畝算,一年一人毛收入7695元!

五,種地是要有投入的,一畝地,收拾地得20元,機耕整地33元,種子至少50元,底肥畝施肥110斤,近160元,打免耕工錢加藥35元,收割70元,一畝地投入368元,4.5畝地1556元!

六,毛收入7695元減去投入1556元等於6139元,這可是按風調雨順算的,如果春旱的做水種地,種二遍遍,天災人禍收成不好,都沒考慮!

七,一個人一年純收入最高6139元,再去掉365的吃喝,穿住,水電氣,能剩下多少。

八,人都有父母,贍養父母老人,用錢不,農村的老人可都是沒有收入的,子女贍養父母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九,兒女得養吧,兒女上學得花錢吧!錢在哪來,一年6139是這些年最高的,老天不是那麼眷顧農民啊,十年能有一年這樣那就是阿迷陀佛!

十,致使現在農民老人在家看孩子種地,年輕人外出打工,這也是為生活所迫,也是社會發展造就的社會現實!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光臨評論區評論!


風的浪漫gga1


種地不是不能養家餬口,關鍵在於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怎麼銷

很多人都說種地不掙錢,可卻不斷有人在農村包地種。這種矛盾的現象深刻反映出農村的現狀。

贊同種地不掙錢的,是因為他們或者是沒有土地,或者是自己擁有的耕地面積少,或者是根本就不知道種什麼才能掙錢,還是一味地沿用老辦法,種植原有的玉米、大豆、水稻等農作物。

當然,還取決於土地的肥力如何。

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但凡那些在農村包地種的,或者是大面積種植水稻、大豆、小麥,或者是種植雜糧、果蔬、中草藥。

而且,即便是種植水稻、大豆、小麥的,也都早早就跟加工廠聯繫好了銷路,或者自己就有小型加工廠,所以他們才掙錢。至於種植果蔬和中草藥的,則早就提前聯繫好了銷路。

這樣種地,最切合市場需要,自然比普通意義上的種地要掙錢。如果還是沿用老辦法,種老三樣,就靠自己家的那一畝三分地,能掙錢那就怪了。

眼下,農村人口進城,撂荒的土地增多,的確是引導資本下鄉的好時機。未來,誰擁有的土地面積越大,誰擁有的財富就越多。

而種地要想掙錢,得想辦法增加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值。比如,種一畝地土豆,顯然就比種一畝地的玉米要更掙錢。所以轉變觀念最重要。

但如果土地面積十分有限,想要靠種地掙錢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規模化、精細化、集約化經營才是農業發展的未來。


老春


種地能養家,改革開放後,農民有了土地經營權,種地特別認真,一年下耒糧有糧,菜有菜,錢有錢,那多麼高興,還閒分得的承包地少,在山上多處開挖荒地,一家爭一家的幹,括大了幾倍耕地,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落晚的幹,一年下來有著大的豐收,有的戶產糧上萬斤,洋芋,菜,藥材等收入可觀,留下種籽,吃的,其餘全賣掉,收入幾千元,幾萬元不等,這一年下來全家老小都喜歡。此從開始逐步有了外出打工掙錢後,一年比一年外出的人多了,人打工嚐到甜頭,比在家種地強的多,種地全家人苦死苦弄個吃飽肚子和零花錢,打工一個勞外出一年就帶回家五六萬,給家買些吃的,還要存下五萬多,種投本投力也不小,除去本和人工剩不多了,社會在發展,生活大改變,需求日益高長,種田不適應要求了,一家多人打工的,房屋重修建成了樓房,買了小車,吃穿過的很好,一家學一家丟掉土地全離家打工掙錢,所以種地也養活不住人了,因此,土地荒蕪無人種,留下老人看家門,勞力出外全打工,這是目前的現狀。


一生平安0522


這要看你家幾口人,幾個勞力,種多少地。

比如我們吉林延邊地區農村,每家三、五口人,兩個勞動力,種二、三垧地,養家餬口沒啥問題。

我們這裡,一般都是二、三垧地,一半水田,一半旱田。水田毛收入一垧一萬多元,旱田每垧毛收入七、八千元,合計一萬八千元左右,如果按四口人計算,人均年收入五千元。養家餬口是沒問題的,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如果再打點兒零工,收入一、二萬元,生活是很不錯的。

如果是南方,人多地少,每戶四口人,只種七、八畝地,如果種糧食,不打短工,養家餬口是很困難的。


琿春徐飛768


@漢中新三農來回答該問題。現在種地餬口可以,養家困難。中國南北差異大,各地情況千差別,從共性方面說幾點個人看法,共同探討。

人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原少,難以形成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摸式

中國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少,是基本國情。山地多平原少,具備發展大規模現代農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只有東北、華北、新疆等少數平原地區外,江南水鄉、丘陵,西南山區都不具有地理條件。小規模農業生產佈局,無規模優勢,比較效益低。

農業是個風險疊加的產業,現在又面臨結構化矛盾,豐產不增收成為現實問題

農業生產天生就受制於天氣、自然災害、市場等風險的影響,靠天吃飯是人為難以改變,遇上天災人禍,一但減產絕收,農民一年到頭種地就白忙活。這些年,中國農業在優良品種選育、土肥改良、病害防治、農機使用等方面,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糧油和經濟作物單產連年攀升,在有的耕地上養活了13億人口,成就之大,值得點贊!但是農業生產出現了結構化矛盾,生產技術水平是大機械現代化生產與傳統工具生產並存;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難以對接,供需信息不對稱,產業供應鏈不完善,豐產不增收;國內糧食自給與國外糧食進口同期增長。農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大農業面臨諸多疊加風險,成為最難以把控的行業。

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抗風險能力低,種地餬口容易,增收養家難

農民種地是為了產糧,吃飽肚子,就是餬口,這是種地最基本的動因和初衷。現在填飽肚子問題解決了,但是種地大多是小農戶生產,經營分散,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產業規模小,抗風險弱。即使種地連年豐收增產,多收三五斗,市場供給結構性過剩,沒有市場訂單,沒有"三品一標",缺乏冷藏冷鏈保鮮設施,物流快送運輸成本高,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不暢,互聯網、三農自媒體社交電商等現代農業信息技木運用推廣沒普及,種出再好的農產品也難以買出好價錢。對農村家庭,單靠種地收入是難以維持家庭開支,求發展更是捉襟見肘。



我是@漢中新三農,願意與大家共同分享三農領域感興趣的話題,希望與三農創業者多交流互動。


漢中新三農


種地能餬口,養家很困難!如果只解決溫飽就可以的話,那種地的糧食全部自己食用還是夠吃的,只是無法養家。

原因人多耕地少,種植農作物淨收入一畝地幾百就不錯了,一家就幾畝地有的還沒地,純收入及其微薄,現在的物價水平太高,子女撫養上學等等費用太多,所以現在種地真的很難養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