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

此次疫情還在全球施虐,比當代任何一場戰爭都痛苦,

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一些認知。

其實多種文明疊加時期,

混沌的狀態會收納很多力量。

這些沒法用“因果”“好壞”“有無”“虛實”“裡外”······去解釋。

有男女之間、也有同性戀,

壞的因不一定是壞的果,

黑與白是瞬間的變化嗎

有無的邊界在哪裡·····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家裡家外

小區裡小區外

城裡城外

鄉里鄉外

國內國外

······

這些之間是什麼?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主觀和客觀的辯證能解釋所有?

矛盾對立之間有沒有別的東西?

城鄉二元割裂的突破點在哪裡?

無論“60甲子”“12生肖”,

還是“星座”“宗教”,

無論“24小時”、“星期”、“年月”

還是“白天”“晚上”,

都是用“2元”在簡化。

人類最大的聰明就是“簡化”。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還會不會用“3維”來簡化呢?


時間都去哪裡了?

發現因時間的出現改變一切。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同樣的建築在早晚中不一樣,

人生老病死都是時間在調節,

歷史事件評判在朝代有差異。

“二元”到“三維”。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世界建築史


|公元前2萬5千年:巖畫洞穴(人類最早的居住空間)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1萬6千:猛獁骨帳篷(住在以猛獁骨架為支撐、覆蓋猛獁皮的帳篷裡)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1萬1千年:獸皮帳篷(樹枝代替動物骨架,其他獸皮代替猛獁皮)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8千年:泥磚房(它出現在四大文明中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1200年:幹欄式建築(在潮溼的區域,避免潮氣和蟲獸的煩擾)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500年:多姆斯(Domus是拉丁語,“家”,是古羅馬貴族的專屬豪宅)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前500年:因休拉(Insula也是拉丁語,“島”,羅馬的民居,最早的“大雜院”)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世紀:木構建築(出現在寒冷地帶的林區)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3世紀:城堡(功能除了居住,還兼具軍事、商業、養殖、娛樂以及行政)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9世紀:蘆葦屋(阿拉伯半島的沼澤地區的建築,就地取材)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9世紀:町屋(層層紙門、綿綿地席,體現出日本傳統文化定義的舒適和優雅)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0世紀:商旅驛站(中東到中亞,寬闊的中庭為駝馬們提供了足夠的休息空間)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1世紀:土團屋(霍比特人也住,它是中世紀以來英國農村最常見的建築)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1世紀:石窟(3萬年前巖畫洞窟的加強版)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2世紀:蒙古包(蒙古包在手,說走就走——遊牧民族的最佳選擇)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2世紀:哥特式建築(石頭砌成,穩固的結構和絕佳的防火性屹立至今)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6世紀:殖民風格建築(大航海時代後期,這種兼具

歐洲風格熱帶實用價值的建築隨著西方人殖民的足跡出現在世界各地)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7世紀:民家(日本山地居民的民居式建築,高聳的坡頂能夠有效緩解積雪)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7世紀:土樓(土木打造的東方城堡,客家人的智慧)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8世紀:法國學院派風格建築(法國的建築學院推崇的建築體系,這類揉入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學院派建築頗有些“山寨”氣息)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9世紀:維多利亞式建築(是中世紀哥特風格的復興,家裝風格中的“美式田園風”就是它了)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9世紀:大篷車(吉普賽人的大篷車承載著19世紀浪漫主義者的想象)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19世紀:美式工匠風格建築(美國建築不再一味模仿歐洲,開始從古典到現代過渡的探索之旅)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20世紀:公共住房

(這類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是現代城市的主要景觀,高密度的現代樓房為容納數量龐大的現代城市居民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20世紀:現代預製房(歸功於材料技術的進步,建房子也像組裝宜家傢俱一樣)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20世紀50年代:網格狀球頂建築(網格狀球頂是繼拱頂、穹頂和飛扶垛之後的又一建築力學偉大發明,它為建築物單間屋頂走向無限大提供了可能)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20世紀50年代:房車(房車讓流浪漢生活也進化到了2.0版,住公園,吃燒烤)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20世紀70年代:聚苯乙烯泡沫屋頂(絕佳的隔離性和易於搭建的材質特徵)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公元20世紀:集裝箱式房(解決人類住房問題的新發明)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 新時代(信息化):建築即終端(物聯社會,二元世界到三維思考的哲學變化)

······


定義---屬性---場景

建築即終端(空間、時間)---經濟建設

建築即平臺(過程、互動)---公共服務

建築即節點(地址、聯繫)---社會治理

從“二元”到“三維”的認知變化,新時代建築即終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