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回顧新冠疫情剛發生時,日本對武漢捐贈的物資上附有詩文,分別是日本國長屋王偈子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以及來自《詩經》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經媒體報道後引發網友熱議。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隨後,隨著新冠疫情在日本爆發,正像華春瑩所說,中國人向來知恩圖報。3月馬雲公益基金會在微博宣佈向日本捐贈100萬隻口罩,用於支持日本“抗疫”。在援助物資上,馬雲工作人員特地也回贈了唐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出於唐代詩人王昌齡《送柴侍御》。全詩共四句:“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馬雲和日本互贈詩文,選了這首贈別詩,表達了對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紀念曾共同承擔艱難的友情。可以說用在這裡是非常暖心,也非常貼切。

無論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青山一道,同擔風雨,這些寓意美好的唐詩,再次喚起了兩國網友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見證了在疫情困難時刻,中日兩國的交流與互助。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不過,說到送日本人唐詩,也有懂行的朋友認為,雖然王昌齡的這句詩很好很適合,但挑王昌齡不如挑另一個詩人。

1、日本人對唐詩有多愛:天皇帶頭寫,人人想作詩


唐詩,在日本後來又演化出漢詩等說法,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千年之前曾親歷中日友人之間的唱和,千年之後,借中日之間的互贈再次換髮了新的魅力。

說起唐詩在日本,得先說漢字在日本的傳播。小馬駒在之前一篇文章裡聊過,這裡不再重複。總體來看,從考古發現可知至遲在戰國晚期及西漢末葉,漢字己先後輸入朝鮮半島及日本。約於三、四世紀之際(大概相當於中國的三國時期到南北朝),日本的上層知識分子應當能夠較為流暢地使用漢字了。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日本全面唐化的裝束

成書於公元712年的《古事記》是日本第一部書面文獻,全書用漢字寫成。到了中國的隋唐時期,尚處於從奴隸制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日本對唐帝國無比傾慕。於是主動開啟了中日交流史上第一個高峰:遣唐使。不畏海路艱險前往中國。

從舒明天皇二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寬平六年(894年)二百六十四年間,先後向中國派遣使節多達十九次,根據後世考察,有姓名可考的就多達149人。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遣唐使來唐朝

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唐朝的語言、典章與文化,也把大批的唐朝書籍與器物帶回日本。於是東瀛島上,颳起了一陣全面學習唐朝的東風。唐代文化野火春風般迅速蔓延開來,加之日本天皇對唐代文化全面積極接納,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的文化發展。

唐詩作為唐朝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大量輸入日本。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日本唐風建築

當時的日本,可以說,上到天皇,下到百姓,人人都想當詩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漢詩集是《懷風藻》,成書於孝謙女皇天平勝寶三年(751年),相傳為淡海三船所撰。按年代順序收集了近江朝(667~672年)以來天皇和貴族在這八十餘年間的詩歌共100多篇,包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為首的貴族,以及官吏、文人、僧侶等64人的詩作。


從詩歌體裁來看,這些詩歌也是按照中國詩歌的發展趨勢而不斷進步。前期還常套用六朝時期的五言詩;後來逐漸加入初唐四傑的詩歌語言。

大津皇子的五言詩:

金烏臨西舍,鼓聲催短命。泉路無賓主,此夕誰家向。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嵯峨天皇的書法,被稱作日本三筆之一

到了嵯峨天皇時期,下令編撰《凌雲集》,這部詩集集中體現了唐詩,或漢文詩在日本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凌雲集》收錄了從桓武天皇延曆元年(782)至嵯峨天皇弘仁五年(814)24人的詩歌91首。其中嵯峨天皇帶頭作詩,當時的日本宮廷,最盛行唐詩沙龍。在天皇的主持下,模仿武則天時代的文學集會,群臣之間以詩唱和,以詩宴為核心進行唐詩的集體創作與交流。

欣賞下這位天皇的漢詩:

三春出獵重城外,四望江山勢圍雄。

逐兔馬蹄承落日,追禽鷹翮拂輕風。

徵船暮入連天水,明月孤懸欲曉空。

不學夏王荒此事,為思周卜遇非熊。

除了天皇,到了民間,以唐詩為工具的人際交流更是空前頻繁,其中包括遣唐使與中國人之間的唐詩唱和。正如如今馬雲與在日華人或日本人借唐詩交流心意。

2. 唐詩往來早有傳統:李白王維都和日本人互相送過唐詩

學者張步雲在其《唐代中日往來詩輯注》一書中,就收錄了一百二十九首唐代中日往來詩歌。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電影中還原的唐代宴席《妖貓傳》

比如原名阿倍仲麻呂的晁衡,開元五年(717年)以遣唐留學生身份入唐,終生為唐官。與李白、王維、韋莊等眾多詩人有交往,深得大家賞識。當他要回國時,王維曾賦詩: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面對諸多朋友的祝福,晁衡作詩《天河原之歌》回應:“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電影中的遣唐使形象

當得知晁衡歸國途中遇到險情,風浪襲船加上盜賊搶劫,李白以為他必死無疑,大為悲哀,作詩《哭晁卿衡》用來悼念: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後來大難不死,回到唐朝並終老,這段借唐詩唱詠的友情也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

3. 送日本人唐詩,原來他才是日本最瘋狂崇拜的詩人

隨著唐詩在日本的流傳,唐朝的詩人也逐漸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日本粉絲。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唐代仕人服飾復原

根據不完全統計,李嶠、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宋之問、武則天、王維、王昌齡、沈儉期、劉希夷、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嘉祜、錢起、劉禹錫、元稹、賈島、許渾、溫庭筠、杜苟鶴、張文成等唐代詩人的作品都曾傳入日本,成為天皇與貴族學習崇拜的文化偶像。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武則天時代的詩宴

其中,武則天時代撰寫的《金輪萬歲集》甚至啟發日本人編撰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謠集《萬葉集》。將《金輪萬歲集》帶入日本的粟田真人是第七批遣唐使的帶頭人,他也是武則天會見的最後一批外國人之一。在他回國後的第二年,武則天去世。他曾傾慕武則天與眾多詩人編撰詩集、唱和唐詩的盛況,於是當接到天皇編撰詩集的任務,在《金輪萬歲集》的啟發下,他將當時散落於日本的各種歌謠(當時稱作“葉”)集萃起來,予以潤色,編寫出日本的第一部詩集《萬葉集》,留存至今,極大影響了後來的日本詩歌與文學。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萬葉集

另外,除了武則天,王維等人在日本也廣受歡迎。不過,在日本最受歡迎的唐代詩人卻是白居易,影響也最大,他也最廣為人知的中國詩人,至今日本的語文教學裡仍有大量白居易的詩歌。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 3000 篇詩作,大部分出自他的詩集《白氏長慶集》。歷史記載,日本承和五年即唐開成三年(838年),官員藤原丘守檢抄大唐貨物船,偶然得到《元白詩箋》,上奏仁明天皇,這是進獻元白詩集最早的記載。天皇很高興,直接幫他升了官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隨後《白氏長慶集》傳入日本,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一陣“白居易旋風”,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韓流。

當時的日本文人,只要談到漢詩,都離不開白居易和《白氏長慶集》。後來的醍醐天皇和隨後幾代天皇,為了提高皇室研讀《白氏文集》的水平,還在宮中定期舉行講座培訓班。除此之外,皇室常常辦御前詩會,類似於理論應用於實踐,以白居易詩歌內容進行唱和。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當時的日本宮廷文化,處處以模仿山寨白居易為時尚,類似於現在的網紅語錄。

醍醐天皇的第十六皇子兼明親王 (914-987)就曾模仿白居易詩作創作《憶龜山》:

憶龜山。龜山久往還。南溪夜雨花開後,西嶺秋風葉落間。能不憶龜山?

熟悉唐詩的人能馬上分辨出,這首詩完全仿照白居易的《憶江南》的內容與意境,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樣的例子在當時的日本比比皆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文人百姓,都以能背白居易,會寫白居易詩文為榮耀。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日本詩人島田中臣的《春日雄山寺上方遠望》:

不是山家是釋家,危峰望遠眼光斜。

今朝無限風輪動,吹綻三千世界花。

原版來自白居易《春日題幹元寺上方最高峰亭》,原詩:

危亭絕頂四無鄰,見盡三千世界春。

但覺虛空無障礙,不知高下幾由旬?

回看官路三條線,卻望都城一片塵。

賓客暫遊無半日,王侯不到便終身。

始知天造空閒境,不為忙人富貴人。

日本古代詩人和作家奉白居易為偶像和模板,已經成了中日兩國研究者都普遍承認的事實。

到了日本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更是難以掩飾她對白居易的喜愛,以及對白居易作品的熟悉。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源氏物語

日本學者中西進分析,從引用數字的角度看,《源氏物語》全文總共有 154 處援引白詩,對《白氏文集》的引用次數佔據了漢語典籍引用總數的近百分之六十。

白居易的詩歌內容在《源氏物語》中,開篇就有。《源氏物語》第一回《桐壺》中講桐壺天皇的妃子桐壺更衣因為其他妃嬪妒忌,心情鬱結以至於生了大病。而桐壺天皇卻為了她徇情專寵,引得朝中大臣側目,紛紛議論道:“將來會不會也闖出楊貴妃一樣的滔天大禍”。而桐壺帝也如唐明皇的痴情。對此,書中寫到“詩中說貴妃的面龐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確當,唐朝的裝束也固然端麗優雅,但是,一回想桐壺更衣的嫵媚溫柔之姿,便覺得任何顏色都比不上了”。

可見對白居易《長恨歌》的熟悉與借用。

馬雲回贈日本唐詩用了王昌齡,為什麼有懂行的人說其實沒選對?

  • 結論:可以說,唐詩見證了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民的友好交流與情誼。以白居易為代表的詩歌超級偶像,對日本文化與文學產生了全方位影響。當然隨著時間發展,日本人對於唐詩的吸收也走向辯證,而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與引用。他們漸漸摸索出:一方面崇拜唐詩的藝術魅力,不斷的學習、吸收、借鑑,形成對自己文學的營養,同時也逐步發展出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美學理念。
  • 而這段文化交流上的歷史,也印證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海外悠久與廣泛的傳播。事實上,東亞文化圈深受華夏文明的薰陶和洗禮。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國家至今仍保留濃重的華夏文化印記。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白居易的哪句詩適合回贈日本?也可以留言哦。


本文參考文獻:

1、汪向榮.古代中日關係史話

2、[唐]魏徵、令狐德蔡.隋書(卷81倭國傳)

3、[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

4、[日]大伴家持.萬葉集

5、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

6、懷風藻,源氏物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