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岳飞写了两首《满江红》,除了我们熟悉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的这首诗更加壮怀激烈,这首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还把儒生的三种追求展现出来。


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儒生追求的第一重境界是能文能武。能写出《永遇乐》的辛弃疾,可以带领几百人深入敌军的军营,活捉敌军将领。写出《书愤》的陆游是武松打虎的原型。李白也要仗剑走天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


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一生力主抗金的岳飞,从未战败的岳飞,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却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词。

岳飞完全做到了第一重境界,能文能武。儒生为什么要追求能文能武呢,因为只有这样不断的修炼好自己,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该词上片描写中原锦绣河山在敌人铁蹄下横遭践踏的悲惨景象,从今昔对比中表达了深忱国事的悲愤之情。

登高远望中原,众多的城郭都被一片荒烟笼罩。满目的荒野让作者黯然神伤。

想当年这里可是鲜花簇拥,绿柳成荫。凤池楼阁,高大华美。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夜夜笙歌,宫女众多,数不尽的奇花宝石。

可是现在到处都是敌人的铁骑的践踏,兵荒马乱。到处都充满战乱的危险。今昔对比,内心压抑不住的悲愤,油然而起。滚烫的爱国之心,因悲愤而展现。

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下片写广大军民为抗击金兵付出惨重代价,作者悲从中生、 慷慨激昂地道出心声:惠氏北伐,收复中原。

要理“膏锋锷”需要掌握一些读诗的技巧。首先看偏旁,我们猜测锋锷应该是一种武器。再根据10个对账的原则下一句是填沟壑,我们猜测“膏”应该是个动词。最后再结合整句诗,士兵在哪里士,兵滋润了武器,百姓在哪里,百姓全都被沟壑掩埋。我们就能推之膏锋锷,其实是士兵都死在了战争的刀枪棍棒之下。

于是作者开始感慨,大好江山还在,可是千村寥落,人都死去了。一种对百姓的同情,一种要收复山河的豪情产生了。

儒家讲究的第二层境界是建功立业。岳飞要建立自己的功业,收复家国。正体现了这第二重境界

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如果儒生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功业,那么就未免小瞧了儒生。他们选择建功立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于是有了第三重境界,功成身退。

这首词的最后几句,作者期待着自己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踏马挥鞭,横渡长江,收复中原。

收复失地之后,完成自己的理想之后,还河山清明,百姓安乐之后,就选择归去,故地重游,再登黄鹤楼,逍遥的在这里欣赏美景,隐居度日了。

你知道古代儒生有三重境界吗?岳飞的这首词能告诉你


人是有私心的,私心和贪欲象西伯利亚的寒流,它能使你的理想走样,手脚僵化,热血凝固。

而儒生却从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以家国为己任。这样的理想追求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也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